首页  >  头条汇总
马拉松危险在哪 危急现场你能做些什么

作者:王涛 · 2015-11-13 来源:新浪跑步

 

2015上海马拉松赛急救现场

  一组数字,一度把亢奋的2015上海马拉松推到危险边缘。庆幸的是,意外被挽回,每位参与赛事救援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以及参加救助的跑者,都应该是被嘉奖的对象。

  上马救援现场已经被无数次还原,救援人与被施救者的身份先后走进视野。必须肯定的是,每个努力施救的人,都为跑者生命得以延续的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对于赛事的组织者和主办方来说,加强赛事急救安全也提出刻不容缓的要求。除此之外,让更多参赛选手掌握急救知识,加强个人力量、民间力量在紧急施救中的发挥,也越来越被大家认同。

  11月8日的上马恰逢20周年,不管安保、组织、医疗都达到了以往历届的最高水准。据悉,组委会赛前进行了大量安全保障方面的工作。大量急救志愿者提前3个小时集结,医护人员、急救车、和定点、巡回急救志愿者在鸣枪前全部就位。定点急救人员加上选手队伍中的流动医疗人员和急救兔,形成了快速发现快速施救的生命链的第一环。

  在急救志愿者中,至少每500m配备有一台AED。通过有效的通联方式,可以让救护车最快速的到达现场,介入急救;配合预先制定的完善的转院机制,让伤患在最快时间得到最完整的医疗救治。可以说,本届上马为跑者安全制定了完善的生命链,来保障的跑者们的生命安全。这样的安全水准,的确堪称国内顶尖。

  过热的市场、惊悚的数字——如何应对?

  在比赛期间,现场医疗保障力量共为6654名参赛运动员提供医疗服务,通过救护车将9名伤病较重的运动员转送定点医院进一步救治,市九医院1名,市六医院7名、长征医院1名。2名心肺复苏患者均送往六院。

  上马的安全保障已经进行了如此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名选手出现各类状况?

  事后,新浪跑步就此采访了 “第一反应”北京中心的陈莹女士。在她看来,之所以出现如此大量的救治情况,与现在的马拉松热和跑友对自身认知不足有很大关系。

  “运动风险和生活中的风险一样,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马拉松猝死是小概率事件,但随着参加人数的不断增加,发生猝死的可能性逐渐加大,组织方能做的,就是在赛道上尽量密集的布置急救力量。特别是AED(可以有固定医疗点并结合携带AED的流动急救志愿者),做到在患者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有人胸外心脏按压,2分钟内AED可以到达患者身边,3分钟内可以实施除颤, 5分钟启动ACLS(高级生命支持)。”

  意外频发——反思根源在哪?

  第一反应陈莹女士说:“从筹备和现场医疗保障的情况看,应该说组委会的预案和准备都是充分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数字,最大关系与现在的马拉松热、很多人未经训练盲目参赛有关。对于马拉松这项运动来说,选手自身在赛前的体检、科学的训练,以及现场自身状态的监控都非常必要。没有体检和科学训练就没有办法对自身的身体、能力进行一个清醒的认知,这就增加了比赛风险。加上赛道上对于自身极点的身体反应程度处理不及时,就可能为比赛带来危险安全隐患。”

  国内现状——体检报告有人造假

  据了解,目前全球马拉松赛事并没有统一强制的业余选手(跑友)赛前体检标准。在全美境内的700多项马拉松赛事中,有强制要求提交体检报告的赛事实际上不足1%。全球只有德国对本国赛事提出了赛前体检的强制要求。相比之下,国内的现状是,尽管各大赛事、组委会要求、并在报名阶段实施线上提交体检证明步骤,但是跑友自己并没有足够重视,甚至存在有人对体检证明造假的情况。

  在很多国家,从学校阶段开始就已经在普及急救知识,个别国家甚至在考取驾照时也加入了急救课程。国内在这方面仍然比较滞后,尽管拥有一些公益机构和国家组织在推进这部分工作,但对于当下的大多数跑者来说,安全急救知识,仍然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说是一块知识空白。

  生命拷问——危险到底在哪?

  由于马拉松热的持续飙升,业余选手的水准和马拉松的门槛却在不断拉低。据陈莹女士介绍,有大量比赛出现意外的选手,没有经过科学的训练,或者没有全马经历,很多人属于凭感觉、头脑发热参赛的“裸奔”状态。

  “选手对自己身体的不认知,和对身体出现问题后的不停步,是出现马拉松意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前者是对自己身体情况和能力的不了解,后者则是基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层面。”陈莹女士说,“极点的问题因人而异,别人的经验无法直接等同于自己。这里必须强调训练、尤其是科学训练的重要性。没有跑量的储备、没有长期合理的训练计划和安排,就会极大增加参加马拉松赛事的风险和意外伤害的发生。”

  没有30公里的跑量就敢挑战全马,没有完成过10公里就敢向半程发起挑战!在马拉松热的风暴中,还有多少人在“意气用事”,以往生命的拷问,难道不足以让你冷静么。

  赛道急救——挽救意外没有100%

  采访中陈莹女士特别强调,“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加入会为比赛选手提升安全信心,但需要牢记一点,生命属于自己,如果放弃了科学准备和自我约束,而是把所有信心交托给赛道上的医护人员,同样是本末倒置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陈莹女士说,“热情可以理解,但热情背后一定要有安全科学的训练计划,这同样是马拉松的一部分。”

  说到底还是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赛场急救提升安全系数,但意外面前没有100%的成功。

  “现场的急救志愿者,除了急救医生还有一部分是经过培训的普通人。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需要做的是第一时间的正确反应。在第一时间发现状况、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在第一时间呼救并进行安全急救,同时还要注意现场安全疏导和急救力量的组织。”陈莹女士说:“研究表明,一名急救人员质量最好的CPR只有前两分钟,所以有效的急救也必须是团队共同完成的。这次上马就有很多具备急救技能的跑者加入了救援,大家共同完成了为生命的守护!这次上海国际马拉松的高水平不仅是体现在组织水平上,参赛选手的高素质也同样令人惊叹!”

    采访最后,第一反应的陈莹女士提醒,“救援现场不能是混乱的现场,必须有人进行控制和组织。普通人或参赛选手在没有急救技能的情况下,应当尽快呼救,协助维持秩序,确保救援环境的安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伤。”

 

上马志愿者帮助选手瞬间

  危急现场——能做什么?

  作为跑者,掌握急救技能,识别危险信号,增强自救互救能力,越来越成为必要。如果我们在跑步中发现有人倒地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呢?

  首先,要确认环境安全,这里再次重申,救援现场不能是一个混乱的现场;

  然后,要确认选手情况,是否有意识;

  如果有意识,询问具体情况,给出建议,评估程度(是否需要呼救);

  如果没有意识,立刻呼救/打急救电话,判断有无呼吸,无呼吸立刻开始CPR(如果会的话),有呼吸则陪伴观察,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中途如果发生呼吸停止,立刻开始CPR(如果会的话),可以呼唤有急救能力的人帮助。直到有人接替或者医疗人员接手。

  如果没有急救技能,我们至少也可以做到互救,陪伴,维护现场秩序。

  参赛自省——你适合跑马拉松么?

  什么人不能跑马拉松、什么人跑马拉松出现意外的风险最大?下面就为大家逐条列举,希望引以为戒。

  从本质上说,马拉松毕竟是一种极限运动项目,对参加者的限制其实是很大的,加上现代人的体质状况呈总体下降的趋势,像有心血管疾病者,过度肥胖者,平时锻炼比较少的人,危险系数很大,不建议参加。如果要参加马拉松赛,那么至少需要能适应两小时以上、连续高强度运动,每周有2-3次以上同样运动经历的人,才会在马拉松更加保险些

  ① 心脏长期供血不足、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不能参加马拉松赛。

  ② 过度肥胖者也不适合参加马拉松,一是长时间跑步对他们的关节损伤很大,另一方面肥胖者的心血管堵塞概率比普通人更高,危险系数也更大。

  ③ 平时不运动的人不要去马拉松赛上逞强。心肺功能不足时这类人的主要问题,更容易出现极点和意外状况。即便是健康者参加马拉松,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和适应过程。

  ④ 每一项运动都有科学性,马拉松选手需要科学的训练计划,从纠正跑步姿态、到步幅节奏、再到赛前赛后的饮食,让身体适应和在运动中受到的损伤降到最低。

  ⑤ 马拉松过程中,补充能量和水分要注意“少量多次”原则。准备功能饮料,普通白水在大量排汗后不足以及时维持身体需要。

  ⑥ 马拉松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呕吐、颤栗,还有关节疼痛后,应当立即停止,改为慢走,并及时寻找医护人员。

  借鉴反思——“零事故”案例

  提到马拉松界的“零事故”,就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东京马拉松赛。超过3万人的参赛队伍中,至今保持着“零伤亡”的比例,这在马拉松界不得不说是一个标杆性的榜样。

  东京马拉松的赛事规模被严格控制在35000人左右,中签率仅为1/10。组委会严格把控人数的目的,就是担心安保和医护情况不堪重负的情况,从而降低安全系数。

  此外,东马赛前的安全提示更加充分。比赛前半个月,就会在当地电视台或者广播中出现应急知识的急救短片或者公益公告,即为比赛营造气氛也间接增加了选手的安全意识和认知。

  赛前,还会有志愿者和公益人士为选手分发紧急宣传卡,上面记载了赛事急救电话、急救点位置和应急方法示意图。一方面提升对医护水平和监控范围;另一方面,从选手角度提升专业、急救处理知识的普及,避免意外的发生。

分享到:
责任编辑:紫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