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凯风独家:闲话中医夏季养生

2015-06-11 来源:北京营养师俱乐部

序言

采访对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医科向澍医师

采访话题:夏季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养生重在养心,保养精、气、神。即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即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规律,做到顺时养生才能防病健身,延年益寿。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炎炎夏季,我们应当如何巧妙应对,安然度过呢?

心情:畅情志,心静自然凉

 

中医认为夏主心,故夏季心火很旺,夏季应养心。这里的“心”除了是现代医学所指的心脏外,还指精神方面的“神志、情志”。夏季炎热的天气会使人们出现偏头痛、眩晕、烦躁、抑郁等症状。

夏季酷暑伤津耗气,人易疲乏,情易烦腻。养生之人,应顺应夏天阳气旺盛的特点,振作精神,勿生厌倦之心,要注意调整情绪,莫因事繁而生急躁、恼怒之情,以免阳起暴冲而伤正气。保持心境平和愉悦,“心静自然凉”。他建议市民在夏季要清心寡欲,闭目养神,可以听一些悠扬的音乐,看优美的图画等,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养“心”。

 

调神安神 ,为养心之首要 ,《医钞类编》中说:“养心在凝神 ,神凝则气聚 ,气聚则形全。”所谓凝神 ,实际上就是要保持精神上的安谧和清静 ,这样人的神气自然就会心平气和 ,血脉流畅。情志则泛指人的情绪 ,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情绪对人的影响极大 ,而对心的影响就更大。因为心主管情志 ,七情中尤以怒、悲、恐等对心脏影响为大。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不少人因大怒、大悲、恐惧等 ,而诱发心脏病。所以善养心者必须节制情绪 ,不使过激。

起居:慎起居,睡“子午觉”

 

夏季由于晚上睡眠时间短,白天工作时间长,常生疲劳之感,因此需要午休做补偿。“一小时左右的午休足矣,且夏夜不宜太晚睡。”他说,人入睡时阳气入阴,醒来时阳气出于阴,要学会睡“子午觉”,就是子时(23:00)之前必须入眠,午时(11:00~13:00)再补午觉。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说明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子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祖国医学认为,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

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而且睡眠质量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跟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的人体需要在23点之前进入深睡眠状态理论不谋而合。子时也是中医的经脉运行到肝、胆的时间,养肝的时间应该熟睡。如果因熬夜而错过了这个时间的睡眠,肝胆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可表现为皮肤粗糙、黑斑、面色发黄等。

避风寒,警惕空调病

 

夏季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便充分地接受大自然太阳之气的沐浴,但切勿贪凉受风。“当风而卧或睡在地上,易得风痹,晨起常感虚乏无力,头昏脑胀,精神不振,重者会受凉中风,腿脚麻木痉挛,还可诱发关节炎、腹痛、口歪眼斜。”

尤其要警惕空调病,尤其是办公室白领。空调开得太冷便是“非其时而有其气”的风寒之邪。最适宜的温度为27~28℃,不应低于24℃。此外,室内温度还应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调整,以室内外温差小于5℃为宜。

为防止“空调病”,使用前要对空调做好清洗和保养工作;避免空调冷风直吹身体;经常开窗换气,开空调1至3个小时后关机,然后打开窗户使室外新鲜气体进入;使用空调器的房间应保持清洁卫生,减少致病的污染源。老年人和婴幼儿在开空调的房间应特别小心,因为他们的温度感觉差,体温调节亦差,长时间待在有空调的房间更不利于健康。

运动:适当运动,不宜过度

 

宋代养生家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说:“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从容步山径、抚松竹。”这里提出了夏季运动健身的措施。

夏季应多进行游泳、钓鱼、散步、太极拳等中低强度的运动。办公室白领可推行工间操,有助调畅气血、养护阳气,提高机体的散热功能。但户外运动前需做好防晒工作,也不宜过度运动出汗,以免伤及心阳。

此外,“春夏养阳”,在空闲时可经常按摩涌泉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以健脾化湿、护阳固肾。还可以摩腹搓腰,但饱食和饥饿时不要按摩。

通过运动,使气血流畅 ,百脉俱通,自然心气充盛。这亦为现代医学证实:适量运动使心肌得到锻炼 ,同时加强了心脏的血流量 ,这对预防和改善冠心病等均有很大帮助。

膳食:膳食调养,红色为主

 

中医养生,五时对应五脏,所谓“春主肝,夏主心,长夏主脾,秋主肺,冬主肾”,四季每季末十八天主“脾”。夏季当“补心,养心,清心”,如白木耳、红枣、米仁、赤豆、莲子等美味甜品都是极好的选择。在中医养生中,心对应红色,故红色食物多有养心功效,如赤豆等。

夏季膳食调养应该做到如下几方面:补充足够的蛋白质,以鱼、肉、蛋、奶、大豆为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适当摄入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以温为宜,切忌大寒大热或过食寒凉;注意食物的清洁和消毒。多食“苦”、“酸”食物,苦味食物含有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苦味素、苷类、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清热除湿、抗菌消炎、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清心除烦、醒脑提神及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功能;酸味食物具有生津解渴、健胃消食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了因高温导致过多出汗引起的烦渴问题。

夏季食疗宜维生素化。维生素A、E,不仅能较好地保护皮肤不受紫外线伤害,还能预防皮肤衰老和保持皮肤的弹性。B族维生素参与糖类和脂肪的代谢,增添人体力量,能有效地促进受伤肌肉的修复,使人体充满活力;维生素D具有促进钙质吸收的功能,从而保证人体骨骼更加坚固;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的作用,从而具有抗皮肤衰老的作用。

健脾除湿,提神醒脑

 

祖国医学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夏季外界环境中的湿度大,会令人感觉闷热,四肢困重、乏力、嗜睡等不适的症状。再加上夏季脾胃功能低下,导致食欲减退,易腹泻。因此夏季应注意健脾除湿,绿豆粥,陈皮、薏米、莲子等均是不错的选择。

夏季多食具有提神作用的食物可改善嗜睡困重的状态。玉米、小米、燕麦等粗粮,富含营养神经的维生素B1,有助改善嗜睡这一亚健康状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新鲜的绿叶蔬菜,如空心菜、芹菜、青菜、橄榄菜等,以及黄瓜、西红柿、绿豆芽、大白菜、茭白等。水果推荐适量食用苹果、梨、火龙果、木瓜等改善嗜睡的症状。

保健:消暑解烦,谨防“疰夏”

 

夏季高温酷暑,人们容易引起烦躁的情绪,所以在饮食上可以多吃豆类、鱼类、洋葱、冬瓜、苦瓜、芹菜、南瓜、黑木耳、西瓜、香蕉、草莓、番茄等有护心作用的食物,还要注意少吃动物内脏、鸡蛋黄、肥肉以及咸鱼、咸菜等过咸的食物。

坊间素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姜在炎热时节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等作用,可缓解疲劳、乏力、厌食、失眠、腹胀、腹痛等症状,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姜片可消暑湿,将生姜切片放在嘴里咀嚼、煮水或与菜一起煮,尤其是梅雨季节,可以有效避免湿邪。但姜并不适合所有的人群,阴虚火旺体质者忌食。

此外,推荐药膳“西瓜皮粥”:取西瓜皮200克、粳米100克。将西瓜皮洗净削去外表的硬皮后切成丁;粳米淘洗干净;锅中放入适量的水,加入粳米、西瓜皮,然后用武火煮沸,再转为文火熬至粥熟即可食用。该药膳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的功效。也可将西瓜皮与瘦肉绞碎作馅包馄饨或水饺食用,也是佳品。

夏季时分,有些人由于对高温、高湿环境不能适应,人体受到刺激,中枢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能正常自如的指挥、协调全身各部生理机能有条不紊地运转。容易造成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饥饿感不强,食欲减退。但同时,身体因高温、高湿的刺激,需耗损更多的能量,因此,导致体内营养入不敷出,身体日趋消瘦和精力不足。这种症状,称为“疰夏”,

所谓“疰夏”,是因身体虚弱、复感受暑热之气而引起的以乏力倦怠、眩晕心烦、多汗纳呆,或有低热等为临床特征的外感热病,是夏季的常见病。一般夏季过后,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病人可呈现出逢暑必发的周期性特点。但是,疰夏亦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防治“疰夏”的方法是减少饮食,切忌过饱;饮食清淡。少吃油腻;增强体质,加强锻炼;体质虚弱者,可服用一些健脾开胃的中药。已疰夏者,可以服用芳香悦脾、辟秽化湿的中药,如藿香正气胶囊等。每年夏天都会“疰夏”的人,可以在立夏之前,用党参、五味子、麦冬、当归、陈皮、青皮、甘草、黄柏、神曲煎汤,一日两次服用,连续服用一周左右,能有效预防“疰夏”。而已经发生“疰夏”的人,在食物选择上也要因人而异,体质偏实的人选清暑泻热的食物,年老体弱的人则应选益气养阴的食物。夏天昼长夜短,晚上睡眠少,不妨吃过中饭打个盹,补充睡眠。在睡觉时,不要对着电扇或空调出风口直吹,天热皮肤毛孔舒张,邪气通过毛孔长驱直入,容易感冒着凉。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要惧怕高温,不要惧怕流汗,可以进行一些诸如健美操、游泳、慢跑等适宜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对调节植物神经和体温都大有裨益。

药食同源,“以热除热”

 

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夏季饮食要少吃热性食物,如狗肉、羊肉等,以免热旺生火。同样,水果中热性的荔枝、龙眼、芒果、榴莲等热带水果,也不宜多吃,否则易产生湿热。

夏季天气炎热,体液丢失严重,因此,经常会出现口渴的表现。这需要通过饮水来解决。夏季饮水应该注意:不要等到口渴才饮水;太渴时不要饮水过多;睡前不宜多喝水;用餐时不宜喝水;早晨饮水有助健康;最好喝白开水。

少食冷饮凉茶。夏季虽然天气炎热,但人体的阳气处于外泄的状态,阴气内伏,没有足够的阳气来护脾胃,如果再过度食用冷饮、凉茶容易损伤脾胃之气,引起食欲减少、胃痛、腹泻等。时间长了还会损伤肾阳。引起脾肾阳虚。同样,常洗冷水澡、吹冷空调也必然会损伤阳气。相反,“以热除热”更符合中医养生的观点。适当喝热饮、洗热水澡、热水泡脚等能扩张血管、有助于新陈代谢、利于机体排热而达消暑之功。

此外,时而出现的雾霾天气对人体补水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夏季防晒护肤,防晒霜应讲究科学使用,暴露在阳光下应适当涂抹。此外,个人体质千差万别,做好合理养生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体质偏热者宜喝绿茶、苦丁茶、金银花茶、菊花茶等凉性饮品;体质偏寒者则宜选择红茶、普洱茶、玫瑰花茶等;体质略显肥胖者选择荷叶泡水为更佳。

防病:冬病夏治、防病健体

 

“冬病夏治”是根据传统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春夏外界环境中阳气升腾,有利于人体阳气的充养。阳虚患者,在冬天疾病多会加重或发作,应趁春夏阳气生长之时进行积极有效的顺势治疗,以补养阳气,减轻冬天的症状或减少复发,即“春夏养阳”。所以凡慢性阳虚类疾患,采取冬病夏养的调治和保养,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采取夏月三伏天用背俞穴位贴敷疗法,配合内服培补脾肾之汤药而收效,体现了因时施治的指导思想。通过夏季的调理而生发阳气,培护正气,这样到了冬季机体就能抗御风寒邪气的入侵。所以,在夏季这样一个生机旺盛的季节,应该格外注意养生保健,这也是“冬病夏治”的原理。

当然,在冬病夏治期间,也应注意夏季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

其次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因为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四是运动要,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