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两座草堂:天水与成都间的杜甫情

作者:陈光方 · 2015-04-25 来源:凯风陕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当这几句诗映入我们眼帘的时候,想必第一反映就是杜甫的草堂。不错,这就是杜甫因战乱而寓居他乡时所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中期,安史之乱造成杜甫颠沛流离。他的诗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史诗;他的茅屋成为千万百姓生活的缩影!

 

  追求“桃花源”式的生活

  天水杜甫草堂,也叫东柯谷杜甫草堂,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柳河村。“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这首《山寺》是杜甫最早咏写麦积山的诗作。杜甫写了一系列的陇右诗,描绘了独特的陇右自然风貌,记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文景观。

  公元755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安史之乱,杜甫为避战乱,于乾元二年(759年)逃出长安,经坚苦拔涉,来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东柯谷,在侄儿杜佐住所旁盖上茅屋寄身,种花养草,隐姓埋名,并将此地看作是其心目中的“桃花源”。有名诗:“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是杜甫避乱隐居的写照。

  天水人民为了继承杜甫留下的这笔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便于北宋绍圣年间始建杜甫草堂,后来虽有损毁,但却修善不止。

  可惜,杜甫在秦州只呆住了三个月,由于饥寒交加,便辗转南下,公元759年年底到达成都。

  释放忧国忧民的内心世界

  在成都,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诗圣杜甫寄寓成都时的住所,他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多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诗句是杜甫寄寓成都草堂时所作的名句,在自己面对困难的时候,联想到的是千万个天下寒士的冷暖,堪称绝世无双,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做人立德、改善民生而不懈奋斗。

  草堂连着杜甫情

  杜甫草堂,甘肃天水有,四川成都也有。杜甫把热爱山水、隐居山水之情寄托在甘肃天水,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多姿的陇右自然风貌和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景观。

  在成都,杜甫受尽了苦难和煎熬,八月秋风吹散了屋顶的茅草,高飞的绕在树梢上,低落处有的沉入池塘、有的被无知孩童抢走。加之,深秋多雨,屋漏床湿,滴滴答答,可怎能挨到天亮。在自己受尽折磨和苦难时,杜甫不是光考虑自己、沉浸在自己的磨难中,而是由己及彼,延想到别人的难处与苦痛;发出感慨: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让普天下的寒门子弟都开怀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不动如山。唉呀!这房子什么时候能出现在他眼前,他觉得他的草屋破了,他自己被冻死都是知足的。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在成都草堂的饥寒交迫,使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要求变革黑暗现实更加强烈。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心灵,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杜甫的诗是一部史诗,在逃亡长安之前,杜甫痛恨朝庭的腐败与昏庸;到了天水,他好像看透了这个世界,想隐姓埋名,过上“桃花源”式的生活,可战争的激烈,迫使他流离到成都,现实的生活已经将苦难降到极点,只能把美好、理想的生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做为向往。天水与成都两座草堂见证着杜甫的情感变化,深深地烙上了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谊。

分享到:
责任编辑: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