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笔中情:四川安岳林氏毛笔的故事

作者:河北生姜子 · 2015-04-24 来源:凯风四川 原创

  川东安岳,地灵人杰,文化璀灿,宋代与四川眉山有“东普西眉”之美称,与“三苏”的家乡眉山并称,安岳亦是文化圣地。宋初理学鼻祖陈抟、南宋大数学家秦九韶、唐代诗人贾岛等,都是安岳的文化大家。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便是我国文化传承的工具,而它们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笔”在文房四宝中排在第一位,可见笔的重要。毛笔相传为蒙恬所制,几千年以来,它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促进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现在书写都用钢笔了,甚至连笔都不用,直接打印,毛笔去哪儿了?安岳县鸳大镇七仓村就有一位制作毛笔的师傅,林名军。他有四十年的制笔经验,是远近闻名的制笔高手。林名军六十多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说起制毛笔,老人有说不完的话题。

  为生活拜师学艺

  林名军小的时候正值困难时期,家里很穷,兄弟姊妹又多,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农民的本职工作就是种地,他也就老老实实的当了二十几年的农民。后来林名军成了家,当了村里的老师,但生活并没有明显的改变。他喜欢写字,笔墨纸砚虽说不值几个钱,但对一个拮据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孩子的降生,让这个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了。林名军脑子灵,有文化,会写字,就给别人写对联、书信、契约等东西,想方设法为家里挣些收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他的师父,邻村的,会做毛笔。这可是天赐良机,他最初的目的也很简单,自己学会了做毛笔就再不用花钱买了。

  毛笔看起来简单,其实制作的过程非常复杂细致,工序多达上百道。制作都须经过选料、除脂、配料、梳洗、顿押、卷头、拣齐、扎头、装头、干修、粘锋、刻字、挂绳等工序。概括起来则俗称“水盆”(在水盆中操作的工序)和“干活”(装头、干修等无水工序)两大类工序。

    水盆工序是决定毛笔用途和质量的关键,笔头要求达到尖、齐、圆、健。尖系指笔锋要尖如锥状,利于钩捺;齐指笔锋毛铺开后,锋毛平齐,利于吐墨均匀;圆指笔头圆柱体圆润饱满,覆盖毛均匀,书写流利而不开叉;健指笔锋在书写绘画时有弹性,能显现笔力。

  林名军聪明心细,做事一丝不苟,很快便可以独自完成所有的工序,渐渐的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师父老了,看见林名军技艺日渐成熟,也欣慰的让他出师了。学会了这门手艺,自己用的毛笔再也不愁了。随着孩子的降生,家里又多了一张嘴,他也有了新的想法。正巧国家政策的开放,这门手艺派上了用场,林名军开始了制作毛笔出售。那年头物价很低,一支毛笔才几分钱,赚的钱就更少了。不过对于当时在农村的人来说,林名军算是致富的能手了,他家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红火。

  为乡亲传授技艺

  林名军是个善良仁义的人,左邻右舍谁有困难了他就会主动帮助,大家都很喜欢他、信任他。致富不忘乡亲,林名军总想为大家做点什么,想来想去除了能帮助一下困难户外也没想出什么好主意。有一天,同村的朋友来找他闲聊,无意间聊到做毛笔生意,有意向他学习。这件事让他豁然开朗,很久都没有相出的好办法就在眼前。用自己的特长来帮助大家多好啊,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制作毛笔的技艺传授给大家,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这“授之以渔”强过“授之以鱼”呀。好几户人家成了林名军的徒弟,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附近村的人也过来要拜他为师。他心胸宽广,来者不拒,想着自己年轻时拜师的情景,对来拜师的人都真诚相待。俗话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林名军是文化人,他又岂会不知,但他没有这么想。他把学到的所有技艺都原原本本教给了徒弟们。一时间,制笔的小作坊一家一家的开了起来。林名军的名字更响亮了,七仓村也声名远播,制毛笔成了这里一个小小的产业。

  乡亲们生活逐渐好了起来,大家感激他。但在林名军的心中,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让他心焦的是饼只有这么大,吃的人多了,每个人就分得少了。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深入,各种新的思想、信息都进入了农村,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影响,让林名军走了出去。

  为市场游走他乡

  我国最有名的笔是出自浙江湖州的湖笔,它挥洒自如,经久耐用,素有“笔颖之颖技甲天下”之称,湖笔的产地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林名军每年都会到浙江、江西等地,一来学习别人的制笔工艺,二来考察市场。事实证明,只有走出去才是生存之道。他把学来的技艺用在自己的毛笔上,笔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外面的市场也不是以前那样,卖点零散的。一笔生意少则上百支多则上万支。买笔的顾客也是五花八门,有学校、寺庙、小贩、外国人,这些都是平常的顾客,最奇葩的是个别地方有烧毛笔的习俗,烧给作古的人,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了解了外面的市场,林名军规划了自己和村里其他户的经营策略,他把大家生产的毛笔集中起来,根据笔的质量分类,然后拿到外面的市场上有针对性的卖给顾客。这种经营策略非常成功,很快,他的交易量大增,村里生产的毛笔已经不够卖了。

  没有毛笔卖,难道自己做中间商,赚取差价吗?林名军纠结了很久,他放不下这门手艺,这门手艺把他从穷困中解救出来,让他带领乡亲们致富。最后他毅然决定,既不丢手艺,也不丢市场。他在市场里发现了毛笔的半成品,有做好的笔头、笔杆、装饰等。他想,用这些半成品一面做些笔以保证市场,另外自己做一些高档的毛笔,保证手艺不丢。就这样,他经常带着自己的笔游走在市场,卖完了就带些半成品回家。从那时起,他的毛笔上有了自己的品牌,林氏。

  为坚守孤军奋战

  市场经济毕竟是有规律的,任何产业都不是永远处于高峰,毛笔行业也不例外,林名军的生意受到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的脚步进一步加大,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大企业都面临破产,何况他的小生意,就像风浪中的一叶小舟。他的徒弟们眼看这个生意也赚不了几个钱,还不如出去打工,都纷纷放弃了制笔,做起了其它行当。

  林名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些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呀,市场由小变大,由大变小,制笔的人由少变多,又由多变少,可是自己的年龄由小变大,却再也不可能由大变小了。年轻时风华正茂,敢做敢闯,如今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林名军默默的抽着烟,香烟掠过他的眼睛,似乎被熏着了,沁出一点泪光。他说他永远也不会丢了这门手艺,好在还有些人要用毛笔。现在毛笔确实不是常用的文具了,不过还是有人用。很多老一辈的都用,还有很多有名望的老人,如果被邀请什么剪彩,或是其他什么活动,送的就是就是几个毛笔大字。还有很多外国人很喜欢中国的毛笔字,他们学习毛笔字来体验中国的文化。很多外国佬毛笔字写出来真的很牛,日本也是十分重视毛笔字文化,甚至他们都有很多文化街全是毛笔字。可以考虑向海外推销,因为中国是制造毛笔的祖师爷。

  为传承忧心忡忡

  现在,林名军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三个孩子,两男一女,都有出息,在外面成家立业了。孩子们在大城市给老两口买了房子,可他不去,就是要守在村子里;孩子们给他买了养老保险,他衣食无忧,可他还是每天做他的毛笔。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感到快乐,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一个担心愈发强烈:没有徒弟,这个手艺就快没了。孩子们都有出息,在各自的行业里都是佼佼者,没时间也不可能来学父亲的手艺。没事的时候,他总是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香烟,独自坐在院子里,半闭着眼,细细的品着。兴许,他在回忆当年他的师父是怎样传授他的;兴许,他在盘算着什么时候用尽毕生绝学,作出一支绝世神笔;兴许,他梦想着一睁眼,一位翩翩少年跪在他的跟前,连磕三个响头,大叫一声:师父……

分享到:
责任编辑:川君 资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