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世界读书日:盘点古人发愤读书留下的佳话

作者:杨佳峰 · 2015-04-22 来源:凯风新疆

  书香自古就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中千古不变的话题,书籍给人以温暖和慰藉所产生和带来的精神力量像永远不熄灭的明灯指引着光明的方向。古人著书立说为我们文化文明传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载体,最重要的是他们发奋图强的读书求知精神也成为激励我们的精神财富。下面,让小编为您盘点古人刻苦读书的一些典故佳话,以此共勉。

  01【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夫子刻苦读“大部头”图书的时候勤奋的程度。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翻来覆去,孔子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后来传为佳话,用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02【悬梁刺股】悬梁刺股作为刻苦学习的成语典故,故事源自战国的苏秦和东汉的孙敬。战国时期苏秦在年轻时,有抱负但学问不深,很多政客瞧不起他。这对刺激了他,他下定决心苦读。每每读到深夜就瞌睡打盹,任何困难也挡不住一颗上进的心,瞌睡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无独有偶,东汉的时候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刻苦异常。不睡午觉,那就下午或者晚上崩溃啊。于是,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用“悬梁”保持清醒。

  03【凿壁偷光】西汉的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穷的没有“电”。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土豪,家有藏书。匡衡前去打工,不取报酬。土豪甚为奇怪,问他为何,他说:为读书!土豪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04【囊萤映雪】晋代出身寒门的车胤自幼好学,可是由于穷,没钱点灯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在一个夏夜,发现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如灯发光。于是,抓萤火虫借着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考中了公务员。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一个冬夜,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发现雪映射出微光。于是翻身起来,取出书卷,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最后他也考上公务员,成为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05【闻鸡起舞】习武之人祖逖,是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种精神,不是读书胜似读书啊!

  06【程门立雪】这个故事80后在课文里面都学过。杨时,北宋时期人。幼年时期聪颖异常,能写文章。熙宁九年,杨时中了进士门第。后来,杨时拜当时“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为老师。一天,杨时有问题想请教老师,来到老师的住处,结果老师正闭着眼睛睡觉,杨时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来时,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07【圆木警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可是真才实学。他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不求奢华,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有才人就是任性,用圆木做枕头,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duang”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08【牛角挂书】屌丝李密还没有发达的时候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这样别出新裁的有心人不上位不逆袭,老天都不愿意。

  09【断齑画粥】典故是这样来的,宋代范仲淹,他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父亲很早就过世,母亲因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改嫁。范仲淹只好到庙里去学习。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

  10【目不窥园】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而他三年都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目不窥园”这个词语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分享到:
责任编辑:草原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