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春秋那碟盘子里有风险的肉

作者:瘦尽灯花 · 2015-04-14 来源:凯风山东

男性肌肉结构 

男性肌肉结构

  在《说文》和《辞海》里,肉的释义有很多种,什么“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了,什么“肉倍好而谓之壁”了。这些古人对于肉的用法,现在用得少了,但是我们常规意义上对于肉的解释,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一直沿用着,这就是胾(zì)肉之肉和人肌之肉,也就是动物的肉和人的肉。从肉的食用和延伸意来看,古人似乎比今人宽泛也有趣得多。宽泛是好事,但有趣未必是好事了,有时候有趣在那时看来却是件很残忍的事情。在古人那里——当然这里的古人是从春秋说起的,于是关于肉的故事,也就从春秋开始了。

 

《春秋》

  说起竖刁,我总会很不恭敬地想到介子推。竖刁算是春秋里面自残的典型了,这个在临淄城里长大的孩子为了留在齐桓公的后宫里,竟然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那就是自宫。在江湖中有句很真谛的话,叫做“欲练神功,必先自宫”,想来竖刁年纪轻轻便已是参透其中三昧了。于是,在一个月黑天高的晚上,竖刁就像岳不群一样把自己宫了。当然,他是冲着自己心目中的“神功”去的,那就是继续留在齐桓公的后宫。

正果寺介子推像 

正果寺介子推像

  介子推似乎就没有竖刁这种攻心计的睿智和参悟了。因为介子推在随重耳流亡的路上,听到了重耳感叹久无肉味,于是自己便割股侍君了。这是个在春秋里流传较广的有关肉的故事。在割股充饥的后来,也就是蝴蝶效应产生了寒食节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介子推割肉割得很天真。

  其实介子推和竖刁都属于自残行为。而和竖刁生活在同一个城里的管仲却做了这样的评价:“人情莫过爱其身者,竖刁不爱其身,岂能爱君乎?”于是笔者便从管仲的话里思忖,介子推和竖刁都是为了君主从自己身上割了肉,为什么竖刁被唾弃,介子推被敬仰呢?翻翻后面的书页,也就明白了割肉过程虽然是一样的,但是割肉部位和目的性却有了极大的差异和分歧了,而管仲的那句话我们也不能断章取义地去理解了,因为结果在很多时候决定了对过程的定义和阐释。

小人书中易牙竖刁作乱的场面 

小人书中易牙竖刁作乱的场面

  割自己的肉算是一种很残忍的行为了,但好歹是自己处理自己的方式,有一种比这更残忍的更发指的方式跟着来了。这个事情,同样发生在临淄城,主角叫做易牙,和竖刁是盟友,这两人加上开方,三子乱齐。在这里说的是有关肉的话题,对于乱齐的事,也就不深说了。

  易牙,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据说他能分辨出临淄城外淄水和渑水的味道,拿到现在就是绝对的美食鉴赏家。不过他更令人叫绝的地方却是他的厨艺,由于善调和之术被厨师业奉为祖师爷。齐桓公非常喜欢他做的菜,因而得宠。齐桓公和重耳一样,在无意中也发了一下关于肉的感慨。冯梦龙是这样写的:“桓公戏曰:寡人尝鸟兽虫鱼之味几遍矣,所不知者,人肉味何如耳?”于是,春秋里面最令人发指的有关肉的故事发生了。

 

  明人韩奕曾以造、脯、蔬菜、笼造、炉造、糕饼、斋食、诸汤和诸药八类内容编成一书,书名托称为《易牙遗意》。中午的时候,齐桓公吃到“嫩如乳羊,而甘美过之”的蒸肉,他却不知道这蒸肉,却是一个孩童的肉,而这孩童竟是易牙三岁的儿子,这便是有名的烹子献糜。于是,管仲又出来评论了:“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爱于君!”。

  管仲就是管仲,给过程下定义这是谁都能做到的,但是像管仲那样在端倪一出时,便论定了结果的,却没有几个。剩下的过程,就是易牙和竖刁慢慢地依附到管仲的论点上就行了,给圣人再增加一点成为圣人的论据。肉,总是离不开人的。不是人的,就是人吃的。这里不再是关于人的肌了,而是关于“胾,大脔(luán)也,谓鸟兽之肉”的肉了。这次是鼋(yuán)肉。这可是美味啊,是美味总会有故事的,而这故事,很有点灵异。   

巨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巨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据说,郑国公子宋食指动时,必有异味——也就是美味。时,楚人大发神经,送给郑灵公一只大鳖,叫做鼋。郑灵公就让人炖了,准备分给大臣们吃。别说,郑灵公还真是个信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国君。灵公请客的通知还没到,公子宋就开始食指大动了。美味来了,宋高兴极了。俗话说,乐极了就生悲。郑灵公竟然和宋开起了玩笑,去吃肉的人都分到了,就是没分给宋,郑灵公的意思就是想逗逗他,说他的食指大动不灵验。结果宋不高兴了,怒了,伸出食指往锅里蘸了一下汤,然后吮了一下手指,便扬长而去。这下郑灵公怒了,要杀宋,众人劝下了,结果宋却因为这事把郑灵公杀了。郑灵公可是宋的侄子啊,还是国君呢,就因为一块肉,一块鼋肉,竟然弑君了,死人了,流血了。唉!为了一口吃的,什么领导不领导,孩子不孩子的,全都靠边站了。

  说肉的时候说到了领导,既然说到了领导,便想起了另一件和领导有关的肉的故事。

  这事发生在宋国。这是我知道的最滑稽的关于肉的事情了,比唐鲁孙讲民国那个纨绔子弟不会用筷子的事还滑稽。那年,郑国攻打宋国,宋国右师华元做了战前总动员,而且还给大家改善了生活,一人一碗羊肉。这是好事啊,可是好事办砸了。有一个人他忘了分了,这个人叫羊斟,人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人的岗位——羊斟是华元的御,也就是司机。两军一列队,还没站稳呢,羊斟就驾着车直冲敌阵,结果华元被生擒活捉了。悲催啊!一碗羊肉啊,把主帅直接给送过去了,估计郑国人乐疯了。后来,华元被赎回来,见到羊斟,问,是不是马惊了。羊斟兄还是非常生气地说:“不是,是你没给我羊肉吃”。重要的岗位在分肉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忽略和糊涂啊,要不,后果是很严重的。当然,在这个事件中,华元和羊斟的生命倒是无忧的,但启示却是蛮大的。唐人郑薰诗曰:“淡薄贵无味,羊斟惭大羹。”

美味羊蝎子 

美味羊蝎子

  一个想吃肉的弑了君,一个想吃肉的差点断送了领导。肉这玩意儿,有时候还真不是好东西,但也得看从什么角度来看。譬如从公子光的角度来看,肉真好,尤其是专诸做的糖醋鲤鱼,那个鲜,那个美。但是从吴王僚的角度来说,这个鱼可是送命的鱼。不过,从吴王僚的角度怎么讲,也没用了,他只是看到了鱼,当然还有剑,也就是欧冶子铸的那把叫做鱼肠的剑,然后就呜呼了!鱼肉没吃到,还把命搭上了,又一碗悲催的肉啊。

  在春秋来说,能吃到肉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对身处底层的人来说。因为肉代表了阶层,也代表了面子,这个阶层也就是曹刿(guì)说的“肉食者”,面子,是谁的都能代表。肉,大多来自于牲畜,但是牲畜的数量少,加上祭祀所用,使得肉更加珍贵,也就使得羊斟为了一碗肉的面子,把华元送到了敌阵去当俘虏。肉,作为美味的主要食物之一,使得吴王僚断送了性命。春秋的肉,并不是很容易吃到的肉,它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甚而是搭上命的,难怪《七宗罪》里,把饕餮也算作一宗。

分享到:
责任编辑: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