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90后作家群出书频繁露头角

2015-03-19

李唐

顾倾城

张晓晗

  90后女孩张晓晗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除了爱我们什么都不会》,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另一位90后作家顾倾城的新书《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也收获了不少好评。在韩寒、郭敬明等一批80后作家名声大噪之后,如今一批九十年代初出生的90后作家开始崭露头角。上海的张晓晗、西藏的顾倾城和北京的李唐这三位写作风格完全不同的90后作家作品不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对目前的创作状态充满自信。

  90后这批作家都出道早。张晓晗中学起就开始在那本发掘过无数作家的杂志《萌芽》上发表文章。“当时我第一次给《萌芽》投稿,然后就忘了,后来竟然收到编辑徐敏霞的亲笔信,说希望刊登。”张晓晗说,“可能没有那一封亲笔信,我都不一定会写小说,所以特别感动她的执着。”

  除了《萌芽》的编辑,张晓晗的另一位伯乐是同在上海的作家韩寒。“我读书的时候80后作者里看韩寒的书比较多,几乎每本都买,可能受到他的影响比较大。”张晓晗之后又为电子杂志《一个》写文章,而韩寒是《一个》工作室的老板,张晓晗的首部长篇小说《女王乔安》最初在《一个》杂志连载,韩寒看到之后很看好,出版成书时还大力推荐。

  今年刚满24岁、走出校园不久的她,因为在上戏学习编剧,已经有《爱情睡醒了》、《爱情是从告白开始的》两部电视剧作品了。

  而1992年出生的北京作家李唐14岁开始创作诗歌和小说。他是90后中发表文章层次最高的作者之一,迄今为止陆续在《人民文学》、《诗刊》、《上海文学》、《北京文学》等顶尖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算是90后作家中一位传统文学的写作者,而他对于自己的评价是“先锋”。李唐说,他自己的写作风格和题材就很多变,“90后可能也是因为缺少生活经验,以及历史感,所以会往新奇古怪的方向摸索。”而李唐认为,90后注定是不同于此前的作家的一代。“当然肯定会有许多青年作家走上上一辈作家的老路,这点看看《收获》那期80后专号就知道了,但变化也是很明显的。”李唐说,“仅从90后写作者来说,我认识的一些,从写法、内容上都与传统作家大相径庭。我觉得90后或许会与前代作家产生断裂。”

  90后作家的创作道路各不相同,写作风格迥异,很难找出共同特征,更难找到一个“领头羊”。“就近些年90后作家的作品来看,其中不乏开始崭露头角的先锋作者,比如余幼幼、李唐、苏紫紫、许立志等,他们率真写作,率性为人,不拘泥于惯性思维模式和行为规则。”

  顾倾城对同一代作家十分熟悉和欣赏,认为90后作家的最大特点就是“多元化”。“90后作家身上有着比前辈们更为大胆而张扬的个性、更为活跃与多元的思想、更具探索与尝试的进取精神。”顾倾城认为,90后的写作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创作特点与时代大背景分不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多元结构,必定带来文化与思想的激烈碰撞。”

  顾倾城与大多数90后作家不同,选择了西藏这个地方进行创作。他为90后作家鸣不平,不觉得这一代年轻人不懂社会、不谙世事:“最老的一批90后已经步入社会,许多人也都在基层、在业余时间从事文艺创作,深入基层、接地气、有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作品,绝对不会是单纯的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一直创作爱情小说的张晓晗也不服气。“一直有网友或读者问我,你是不是谈了很多次恋爱?其实不是写爱情故事就一定是谈很多恋爱的,就要放荡不羁的。”张晓晗反问,“难道写悬疑小说一定要杀过人吗?曹禺19岁就完成了看似更不符合他年纪的《雷雨》啊。”

  对话

  90后写的内容都很先锋和大胆

  记者:你觉得“90后”作家的创作和“80后”作家的创作相比有哪些不同?

  李唐:80后也在成长期,并且综合实力明显强于90后。可能是接触了更多现代性的东西,90后作者写的内容都很先锋和大胆。至于我自己,也是在走先锋一些的,这点跟此前的先锋作家有点类似,但90后要更现代一些。我觉得不管是90后还是80后、70后的作家,都是在表达自我,只是方法不一样,90后这方面倒不是很特别。

  顾倾城:若说90一代作者的行为思想以及所谓的“三观”与前辈们迥异,倒是不敢苟同,但确实有其独特的一面。在社会大众和前辈们看来,90后作家还不够成熟,还未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创作风格,90后作家身上的光芒与棱角让深谙并习惯于惯性规则的人感到不可思议,更难以理解支持。一些90后作家表现出来的“迥异”,不过是90后一代身上对这个时代的一些喜剧调侃与灰色幽默。恰恰这个时代缺少这种轻松个性的文化氛围。

  张晓晗:80后一批从新概念出来,当时正好是校园文学和青春文学最盛行的时候。无论50、60、70,还是80、90,哪个年代能保持十年跑在前面,都值得欣赏。十年前,可能只要在文本和图书内容上做到出类拔萃,读者就会满足。到了90后的写作者,网络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现在卖书,不光90后,刘同也好张嘉佳也好,必须要在文章里还有线上都和读者有良好的互动,才有利于销售。我觉得最大的改变就是这个,现在所有东西消费的娱乐性更高了。

  记者: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类书目前很受欢迎,作者也凭此登上作家富豪榜,你怎么看待文学创作和物质收入的关系?

  李唐:张嘉佳的文字我看得少,很有趣,但还算不上文学作品。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他这样的文字其实是专栏,他就是一个有点意思的专栏作者而已。如果能凭写作发家致富当然好,像村上春树,写得又好又能赚钱。但作品最终是要靠内容品质说话的,收入只是一个附加值,一种谈资。真正的纯文学作家是不会为了收入损害作品质量的。

  顾倾城:我有关注这个富豪榜,而且我与吴怀尧先生是同乡也是朋友。张嘉佳是许多女性读者的“暖男”,作家里为数不多的名利双收的人,也是社会认为的成功人士。他的成功只能说明读者兴趣口味不同了,大众的选择也更多了,仅此而已。作家需要收入,能得到与之对等的回报固然好,但更多时候写作者是孤独的,这是一个人的事业,需要长久付出与投资。所以一开始抱着发财致富的心态,那还是远离写作为好。

  张晓晗:我看过张嘉佳的书,如果我的书也很火爆,那我会很开心,不过我的初衷从来没指望着靠一两本书登上富豪榜。我其他收入挺可观的,所以可能希望更多写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作品。现在可能是碰巧这样的故事很流行,然后都包装成这种风格,但是可能仔细看看无论张嘉佳、刘同,还是其他作者,都有不同吧。

  记者:现在图书市场的娱乐化让不少作者写作时更多地去迎合读者,你认为年轻作家是否需要去照顾读者的喜好呢?

  张晓晗:我们这批作家一开始就面对网络的现状,还没找到自己的风格定位,也没有那种写作中终于寻找到自己的快感,就要面临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娱乐化的市场。着力点往往在于如何让读者喜欢上本人,如何包装自己,营造偶像的形象。说真话,我觉得很可怜。

  李唐:其实读者也是需要引导的,你越迎合,环境就越糟糕。所以我希望不迎合的作家更多一些。不过这是个人选择问题,谁也无法干涉,全凭自觉。在我还不用靠写作为生的现在,起码我是不会故意迎合的。

  顾倾城:娱乐至上的精神越来越受到推崇,这是时代病,也是我们的精神心理出了问题。年轻作家有许多这类现象,各种心灵鸡汤和百科体图书层出不穷,这类作品可以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获得一时之功利,但终究是会被历史与人心淘汰的,断不可取。陈梦溪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