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老北京的“头场雪”

2015-02-20

  时已入冬,又到了落雪的季节,由此想到老北京的“头场雪”。

  何谓“头场雪”?北京人习惯将入冬以后下的第一场雪谓之“头场雪”,且自古以来很是重视。无论这头场雪下得大小,均被称为“瑞雪”。早年间,若遇干旱之年,刚一入冬,“头场雪”就从天而降,预示着干旱之年已过,来年定是“丰收之年”,故有“瑞雪兆丰年”之说,人们皆为漫天飘落的大雪喜而悦。皇帝则亲自或派大员前往大高玄殿(今西城区三座门大街)拈香行礼,“拜表谢雪”,民间也有到龙王庙拜谢龙王降瑞雪于民之俗。

  “头场雪”何以受到民间乃至朝廷的重视呢?

  从民间来说,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地带,京城附近的人们多以种植庄稼、蔬菜和果木等农业生产为主。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农民是否有收成,全凭老天爷的降水(雨雪)多少来决定。如果风调雨顺就是一个好年景,五谷丰登,百业兴旺。一旦天旱少雨(雪),田地歉收,老百姓就要受饥荒,所以降雨、降雪是否适宜对老百姓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冬天,在北方地区,降雪对越冬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的生长和墒情(含水量)的保持更为重要。冬季降雪多,即对开春小麦的返青起到积极作用,而好的墒情也是其他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老百姓特别重视冬季的降雪。特别是“头场雪”降得越早、越大,就表示这一冬降水多,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故民间有“头场雪盖地,稻谷满粒”、“头雪盖瓦,丰年不假”、“初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头场雪小一冬小,头场雪大一冬大”、“入冬头场雪大,入伏头场雨大”之谚。

  从宫廷来说,历代帝王都比较重视“头场雪”,只有风调雨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也就国泰民安。如果遇大旱之年,老百姓就生活无助,民不聊生。所以一旦过了“大雪”节气这“头场雪”仍是迟迟未下,就要“祈雪”敬天,希望天降瑞雪。

  据《北京灾害史》记载:元天历元年(1328年)一冬无降雪,二年(1329年)正月文宗“以去冬无雪,今春不雨,命中书及百司官分祷山川群祀”,祈望天降瑞雪。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二月,嘉靖皇帝因北京地区迟迟不降头场雪而感叹道:“深冬不雪,二麦(即冬小麦、大麦)何滋?”表示对来年冬小麦、大麦返青将受到冬旱影响的担忧,随即命重臣到天坛“祈雪”。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华北大旱,直至大雪时节也没见“头场雪”。年末乾隆皇帝出城巡访,仪仗行至德胜门时,恰好天降大雪,即以此为瑞兆,喜悦之余赋成祈雪诗三首,并传谕刻石铭记,“宣慰天恩”。

  对于老北京人来说,“头场雪”通常是冬天来临的标志,不管是下在“立冬”节气之前,还是下在“立冬”之后,只要“头场雪”落下,就被视为冬天了。而从北京地区的气象记录资料来看,京城平均初雪日在11月30日前后,即二十四节气中“小雪”和“大雪”交节气之间。“小雪”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冬天下头一场雪的日子称“初雪日期”,也称“初雪日”。据《北京志·气象志》记载:“北京地区平均初雪日期,平原地区为11月25日至12月5日,西部和北部山区为11月中旬。平原地区最早初雪日出现于10月下旬,500米以上山区在10月上旬即可出现初雪,初雪日期随海拔高度递增而提前。”

  早年间,“头场雪”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每至入冬,人们就期盼着“头场雪”早点来临,尤其是到了“小雪”节气,人们对雪的期盼更加热切,希望“丰年瑞雪早兆吉,五谷丰登民心安”。而一般在“小雪”和“大雪”交节气之间,“头场雪”都会如期而至。漫天的白雪将京城装扮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也给京城百姓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