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腊八粥:七宝美调和 五味香掺入

2015-01-27

  中国农历的十二月民间俗称之为腊月。腊八,顾名思义腊月初八,据文献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叫“腊日”。古时,每到这个时候都要举行“猎祭”活动,猎取飞禽走兽,借此拜神祭祖,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因“猎”与“腊”通假,此时的“猎祭”又被叫做“腊祭”。故而这一天便成为了人们祭祀祖先、祭拜神灵的节日。

  北齐魏收的《腊节》一诗便纪录了这样的场景:“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在隆冬腊月时节举行腊祭,借酒肉以祭祀百神,祈求神灵的护佑,以表达内心的敬神之情。

  在腊八节,中国人大多都知道要熬制腊八粥来一同与家人分享。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颇具奇幻色彩且耐人寻味的典故。

  其中一则是说,腊八粥起源于古印度。传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见黎民百姓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执政者的神权统治,于是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在修行期间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就这样苦行多年,有一天,他终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后被一牧羊女发现,喂以米粥将其救活。释迦牟尼便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继而“腊八”就成了佛祖悟道成佛的纪念日,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之一。后人不忘佛祖在修行时所受的苦难,于每年的腊月初八吃粥诵经以做纪念。据说有的寺院在这一天,将收集来的粮食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众多的善男信女,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人们又称之为“佛粥”。

  另有人士称,腊八粥是由朱元璋所创。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监牢里受苦,当时正值腊月初八,地冻天寒,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里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等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煮成杂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接着美其名曰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当了皇帝,偶有一日想起自己在落难时曾喝过的粥,顿时馋涎欲滴,便叫人按其方煮粥来食用,并宴请群臣,朝中文武百官得方后争相效仿并流传于民间,遂成了一种节日习俗。

  在老青岛人的记忆里,还有这么一则颇具奇幻色彩的腊八粥传说。据说,古时候有个名叫真武的小伙子,一心想着修行成仙。于是,他瞒着家人外出寻找成仙之道,朝行夜宿走了七七四十九日,终在一座深山里找到一位老神仙,并拜师学艺。真武不吃不喝,日夜修行,多年之后的腊月初八早晨,真武想念爹娘,决定回乡探望。在拜过师父后,他快马加鞭回到了家。爹娘不曾想,多年不见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眼前,喜极而泣,爹拉着真武进了屋内攀谈起来,娘便想着做一道美食让儿子享用,思来想去之后她将家中的八样粮食各取一把放在锅中熬成粥,热腾腾的盛了一碗端到真武面前,真武感动得一口气连喝了三大碗。日落之前,真武辞别父母返回了山林继续修行。顿时,他觉得肚子里上下翻搅,心神不宁,顺手取出宝剑将肚子豁开,把那盛饭的胃和肠子统统割出,摔在脚下。顿时,一道灵光闪现,那胃立刻变成一只神龟托起真武的一只脚;肠子华为一条神蛇,盘在宝剑上。从那时起,真武脱胎换骨,得道成仙,被玉皇大帝封为“真武神”,那神龟、神蛇也成了他的护法。打那以后,人们为了取吉利、保平安,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早晨用八种粮食熬成粥吃,这独特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腊八粥的典故尚有许多,其实每一则都包涵了人们对所讲述事物中美好情节的的眷念与憧憬,其励志缅怀的深远寓意,不言而喻。中国人喝腊八粥的历史至今已有千年,史上的许多文人雅士,亦曾在腊八时节挥毫泼墨、吟赋作诗,借以抒发内心的感怀,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清代李福《腊八粥》有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不仅点出了腊八粥的起源,同时还描述了佛寺施粥的场面,结合当时政废朝荒的历史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凄凉伤感之情。

  宋代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短短的八句诗词,描述出虽是隆冬腊月,但春意已觉,漠漠草烟升起、河边牛群经过的痕迹,人们互相慰问、吃佛粥的简单生活画面浮现眼前,今日读罢仍让人沉浸于这清新祥和的气息当中。

  每逢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已然成为古时中国百姓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庶民都要做腊八粥,以此表达对先祖的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愿,忆苦思甜的同时无一不在享受着腊八粥带来的淳朴香甜之味。至今,在我国大部地区,人们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青岛本地人,愿意在熬制腊八粥时加入白糖,吃起来甜美,且口留余香。去年,笔者到江苏游玩时,恰逢腊八节,便感受了一把当地的腊八粥,其配料与北方腊八粥大相径庭,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咸鲜的口味,令第一次尝到它的人无法立刻适应,但细细回味,却能些许的体会到江南水乡人民对这碗粥的另一种口味的诠释。

  除了腊八粥,在腊八节这天有的人还要腌制可口的腊八蒜,为什么要说是“有的人要腌制腊八蒜”呢?这与腊八蒜的身世背景不无关系。

  民间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因为腊八一到,农历新年也就不远了。旧时,做生意的商铺无论大小,店老板都要在年前盘点一年的支出和盈利,其中不乏欠款和外债,都要在这个时候结算清楚。然而,毕竟生意人讲究的是长期合作,不能因一时之利薄了朋友之间的面子,所以债主不好意思在年关跑到欠债人的家里张口要钱,于是就会泡上一些腊八蒜托人送去,取的是腊八蒜的“蒜”与算钱的“算”字同音。欠债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知道这一年的债务应当在此时结一结了。这样不管是收债的还是欠钱的,见了面自然也不会尴尬得不知所措。常言道,和气生财。做生意的更讲究一个仁义大度,如此方能财源茂盛。由此,腊八蒜便应运而生,涵盖了如此一则故事在里面,想必吃蒜的人更是意味深长吧。如今,腊八蒜已成为寻常百姓家中的一道常见美食,手巧的主妇会在腊八节这天,将洗好脱皮的蒜瓣儿泡在醋坛当中,加糖后密封,置于阴凉处。等到除夕到来的时候,便可开坛取蒜,此时,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据说,腊八蒜的养生功效也相当了得,除了有杀菌、解腻、助消化的作用外,还能抗氧化、防流感,可谓是居家必备之良“药”。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 腊八节后,春节将至,忙年的氛围已越来越浓,置办年货、布置居室,每件忙年的活儿都涵盖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似乎中国人做的每件事,都能跟美好的祈愿联系起来,中国博大精深的民风习俗,难以仅从这一粥一蒜里展现出来,但这些美食所包含的深奥意义,却更值得人们探究,品味。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