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扇子故事:从班婕妤的秋到李香君的血

作者:瘦尽灯花 · 2015-01-08 来源:凯风山东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唐人在诗文里将一个女子卧病时的情态和心理用一把扇子勾勒而出,那一刻团扇和女子便氤氲在淡淡的哀愁里,总让人生出一种黛玉般的怜惜。于是,那团扇便也跟着柔美、哀怨起来了。想想那纤薄的扇面,终究遮不住光阴的流逝,在丹青圣手们的笔墨里渐渐地泛黄,渐渐地漫漶。从汉而唐,自开元至室町,由冰纨清暑到战时军配,扇子依然在圆的范畴内翻转着。即便是从高丽或日本传来的折扇,也是以圆心为轴点在挥动着。

  或许是因为张萱、周昉的仕女图里多有团扇的缘故,团扇在我的记忆里便占了较大的位置。以至于说起扇子,便先想到团扇。其实在扇子“摇动生风”的定义里,原本也是指团扇的,后便泛指所有的扇子了。由此,也就知道团扇在扇子里的位置了。

  关于扇子的溯流、演变和长长的夏日也是如影随形的。不过,任它如何的衍变,蒲扇却是童年最亲切的记忆。

  蒲扇,我们叫芭蕉叶。家家都有个三五把,夏天一到,人手一把,轻挥慢摇,些风徐徐,干酷热躁便也散了三分。最难忘是午睡时,姥娘摇动扇子驱赶着燥热,一会我便会在清爽中悠悠睡去。芭蕉扇也是最朴实的扇子,它取材便易、成本低廉、存用方便,这也是其普及率高的缘由,同时还是我们童年玩耍的道具。那时最乐此不疲的就是学济公拿把破扇子的情景了,一边摇动扇子,一边念念有词,还不时地唱着“帽儿破,鞋儿破……一把扇儿破”那滑稽的场景虽然没有了济公的奇幻和法力,却也有份嘻嘻然的童趣在里面。再有就是燊炉子或是熬药用来煽火了。

 

电视剧《西游记》(1986年)剧照

  我们日常所用的芭蕉扇给人的感觉是圆圆的,憨憨的样子,但是在吴承恩老先生的笔下,芭蕉扇就变得好看多了,像“三调芭蕉扇”、“智斗莲花洞”里的芭蕉扇,那可是大有出处的。据说都是来自于昆仑山,昆仑山在神仙列传里就像伊斯兰的麦加一样是块圣地,圣地出产的扇子,自然是非同凡响了。有一句话叫煽风点火,昆仑山来的扇子就是有这煽风点火的本事。像罗刹女的芭蕉扇,八百里火焰山,三扇子便灭。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扇子那可是太上老君用来点火炼丹的。看看这两把扇子,也就只能感叹一下,仙人用的就是不一样,其样式自然也就不同于摇风纳凉的日常芭蕉叶了。

  蒲扇也算的是团扇的一种,不过蒲扇的平民化,和常规意义上宫廷内和官宦人家的团扇还是有着一定区别的。平民更注重其实用性,而宫廷内和官宦人家则更注重审美情趣,对于实用性则略有降低。

  在实用性上,羽扇似乎还不如团扇,更多时候,羽扇是一种饰品。

 

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年)剧照,唐国强饰诸葛亮

电视剧《三国》(2010年)剧照,陆毅饰诸葛亮

 

电影《赤壁(下)》(2009年)剧照,金城武饰诸葛亮

  最有名的羽扇当属诸葛亮的那把了。《蜀书》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胡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于是那个在电视屏幕上羽扇纶巾的诸葛武侯,便深入人心了,以至于一说到羽扇纶巾便会想到诸葛亮。但是在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却将羽扇纶巾放到了周瑜的身上,在诵读时,总有一种莫名的错位。后来,看到现代人的手串和手玩,才恍然,羽扇纶巾也是一种时尚。再后来,凡持羽扇者的时尚,只能是谋略之士了。

  还有一种现代人做装饰用的就是折扇了,其实折扇是实用性和装饰性并重的扇子,现在有少数人还在做装饰用,主要是在一些传统的节目中,像相声了,评书了,其他的很少见到。偶尔能看到下围棋的带着,也只是在思索时,下意识的摇摇或是打开之类,没有几个人再作纳凉之用。

 

《醉翁亭记》

 

难得糊涂

 

梅兰竹菊

  折扇在我上学的时候,应该是最后的兴盛了。那时扇子上比较流行印着《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之类的古文,还有就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之类的字,再就是梅竹兰菊啥的了。我那时也跟着同学们玩扇子,不过,我的扇子是偷偷从姥爷的书房里弄出来的,扇子大概是松鹤延年的图,记不很清了,是姥爷的好友乍启典画的。姥爷不用,收藏着,我也不常拿,偶尔拿一两回到学校,放学后就赶快给姥爷放到抽屉里。那时候的折扇,几乎是人人都有的,主要的功用还是纳凉。教室里热,没有空调,没有风扇,拿芭蕉扇显得很老土,于是折扇便盛行一时。

  关于折扇的过往,颇多争议。但是最初的折扇还是被称为“倭扇”的,一个倭字,也就知其来历了。

日本艺伎与折扇

  《古今注•舆服》:“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扇子的作用是求贤纳士的作用,就像后来燕昭王的黄金台一样。随着扇子出现,其用途也被不断的嬗替着,除了纳凉之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装饰了,这种装饰是从礼仪演化而来的。从舜发明扇子到三国两晋时的皇帝专用,扇子的功能在嬗变,种类也在不断衍生着,其装饰作用在扇子的溯流中不断被强化,从工艺品到艺术品精彩纷呈,于是关于扇子的故事也跟着流传起来。

 

题扇桥

  在绍兴昌安门附近,有一座桥叫“题扇桥”,相传是因书圣王羲之在桥上为一卖扇子的老婆婆题了字而得名的。晋朝的天空晴朗的日子不是很多,但对王羲之来说,晴天还是比梅雨的日子多。一个晴天里,王羲之第一次遇到了卖六角扇的老婆婆,买扇子的人寥寥无几,王羲之那天也只是顺路而过。又一个晴天王羲之又路过了,他又看到了生意惨淡的老婆婆,恻隐之心顿生,于是驻足于桥上。然后他在老婆婆的扇子上各题了五个字,至于是啥字,已无从考证,但是由于扇子被王羲之题了字,便被疯抢一空,颇有洛阳纸贵的情景。这也算是扇子作为艺术品的滥觞了吧,之前也有杨修点蝇的故事流传,但我觉得王右军的故事更有韵味。

 

李白像

  无独有偶,在成都曾有一条巷,叫做“青莲巷”,也是因为题扇而得名的,据说题扇的人是青莲居士李白。那年天气凉爽,李白所住巷子的扇子铺货物囤积在库房里卖不出去,这可是铺子老板用东凑西借的钱进的扇子,一想到这,老板便在院子里抱头痛哭,恰好李白经过扇子铺,便让老板弄来丹青,自己画了扇子让他去买,结果也被疯抢一空。为了纪念李白,那条巷子就叫做青莲巷了。

 

南京传统手工艺品——金陵折扇的制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折扇的制作

  在扇子上题字绘画到底起自哪里已无从考证,但是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是文人墨客们把工艺品的扇子做了提升。

  “班姬题扇”算是较早的关于题扇的记录了吧。她的题扇似乎是将扇子写进乐府里,而不是题到扇子上。其中有句“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这也算是团扇的由来吧!

 

昆剧《1699·桃花扇》剧照

  《桃花扇》大概算是最具有文学韵味的扇子了。姑且不论扇子作为日常用具的使用,单从桃花扇的来历,便能看出其承载的历史重量和精神寓意了。“青楼名花恨偏长,感时忧国欲断肠。点点碧血洒白扇,芳心一片徒悲壮。空留桃花香。”一把扇子有如此的前生今世也算是扇子中的华章了。在荣宁二府里也出现过一段关于扇子的精彩描述,那就是“晴雯撕扇”。至于扇子该不该撕那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因为一次口角,使扇子跃然纸上了,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扇子在古代的日常性。

  《桃花扇》里的扇子有信物的用途,也有借寓的手法。《红楼梦》里的扇子,有生活的痕迹,更有性格的体现。

 

近代书画家余觉扇面作品

 

溥靖秋画花卉蛱蝶小扇子

  扇子从日常物件走入画面,是由来已久的事,丹青墨宝上了扇面也是由来已久的事。从王羲之的题字到后来大批书家、画家的题扇,可以说,题扇也经历了由始到盛的一个过程,渐而还生出了一种在扇面宣纸上的绘画。先人对于审美的衍变也是由简至精,由个体到群体,由团扇演为折扇。宋朝团扇画面的风靡,明清折扇题材的盛行也都涌现出一批大家。像宋朝的宋徽宗就是画扇的高手,再到明吴门四家的题扇,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扇画的艺术一直延续着。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扇子从手工到机器制造,本身就对扇画造成了一种影响,再加上电风扇和空调的出现,扇子也开始慢慢地淡出人们的生活。

  但是扇子功能的转换也使扇子在日常中的作用有了很大的变化。

上海世博会导览扇

  那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笔者在日本馆里面就看到一种团扇的赠品,扇面是日本馆的的俯瞰图和两个“联接”的汉字。由此可见,扇子的用途正在悄然转变,这里开始是以一种宣传的载体来出现。几年以后,笔者参加家长会后,一出校门就看到推广家教的人在到处散发印在小团扇上的广告。现在,有些商家、医院之类都会在人群流动量较大的地方发放自己的扇面广告。这是扇子的转变,也是扇子传统功能的弱化和消失。

  扇子从远古而来,几经沧桑,屡有变化,其功能和样式大多也只能在回眸中才会蓦然而见。现实中的扇子已是或有或无,与生活也只是藕莲已断,丝缕相连。不禁想起班婕妤关于扇子的描述:“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绢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以扇喻人,以人及扇,大抵都是如此吧!

 

分享到:
责任编辑: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