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品读曾国藩:强大心经源于盈虚之理

作者:昶冰 · 2015-01-07 来源:凯风陕西

  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提到盈虚之理,要求家人持盈虚之道,时刻勤俭自强,知足长乐,戒骄戒满,永葆曾氏家族康泰。曾国藩本人更是“盈虚之理”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由此炼就强大的心理,人生方方面面受益非浅。曾国藩是如何宣扬盈虚之理,盈虚之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运用盈虚之理打造强大的心经?本文略作品读,愿与广大读者分享。

 

曾国藩像(网络图片)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曾国藩与诸弟书中谈盈虚哲学观,“兄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阀东南,未有常全而不阙者,剥也者,复之机也,君子以为可喜也!也者(左女右后),之渐也,君子以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川!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

  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与沅浦书中论用兵之道,“用兵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与诸弟书谈老庄哲学,“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亦折……二者比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与诸弟书谈到,“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

  ……

  盈虚之理的实质内容是什么?对曾国藩很有研究的著名作家唐浩明解释为:“这种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先哲早就看到了。在《易经》这部书里,就贯穿着这种智慧的认识。《剥》卦是一个凶卦,卦中演示的多是不吉利的现象,但紧接其后便是《复》卦。《复》卦是一个吉卦。相反的,对于和乐的《夬》卦之后含有遇象的《姤》卦,有识者认为宜具危机感。《易经》将卦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启示它的读者:人在吉顺时,常常会因此而得意忘形以至于招致灾难;反之,人在困逆时,又往往会因警惕自守而带来吉顺。所以,明白盈虚消息之理的人要将自己时时处在不完美而有所缺欠的状态中,才不至于因盈而虚、因息而消。”

 

易经:八卦图(网络图片) 

  笔者以为,所谓盈虚之理,是指自然、人生和社会变化的规律,由虚至盈,再由盈至虚,是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一规律运用到人生上,要求人们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放弃、不要灰心,在知足长乐的基础上抓住机会,实现人生的大奋起;顺境的时候不要自满、不要淫佚,在帮助别人的基础上自我完善,实现人生的软着陆。

  那么,曾国藩如何通过盈虚之理打造强大的心经呢?他在家书中给出了答案,请看:

  知足,则心不怨。曾国藩常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所谓知命,即知足,知晓盈虚之理。知足,不怨天,不尤人,心灵自然能够平静;心灵平静了,就能把复杂的事情看清楚,把其中道理想明白;道理想明白了,胸中自然有了主见,行为上自然能坚持;做事能够坚持,即是有恒心;有了恒心,无事不成。如果说困境中知足,能让人找到奋起的途径,那么顺境中的知足,则能延续顺境。为此,曾国藩同治二年(1861年)与澄弟书一再告诫家人,“总之,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又于同治六年(1867年)与沅弟书中表示,“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曾国藩以一农家子弟,建功立业于当世,则朝庭不疑,其“知足”算得上秘诀之一。

  自省,则心不骄。曾国藩的自省意识相当强,他对自我教育特别严格,是属于有事先找自身原因的人。1841年,年仅30岁曾国藩初到北京做官,让九弟曾国荃到北京与他同住,亲自指导曾国荃学习,希望九弟也能像他一样走科举之路。但是,曾国荃不喜欢读书,期间坚持要回老家,曾国藩苦劝不听,家书中向父亲陈述实情时,深刻地反省自己,“自从闺三月以来,弟未尝片语违忤,男亦从未加词色,兄弟极为湛乐。兹忽欲归,男寝馈难安,辗转思维,不解其故,男万难辞咎。”把所有的责任算在自己身上。既使后来功成名就,曾国藩仍保持强烈的自省意识,经常用盈虚之理看自己、看家族的变化,多次在家书中表达自己的“盈虚观”。同治六年(1867年),他在与夫人书中写到,“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同治六年(1867年),他在与澄弟书中表示,“祸咎之来,本难逆料,然为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四者,究可弥缝一二。”人身处困境时保持自省意识容易,成功之时保持自省意识特难,但曾国藩做到了。

  坚挺,则心自强。曾国藩的一生,经历的挫折比较多,特别是平定太平天国期间,政治上受咸丰皇帝猜疑,军事上几次陷入绝境险些丢命,与湖北及江西官场多有龌龊,亲兄弟死于战场等等,都给他沉重的心灵打击。但是,曾国藩咬定牙根坚持下来,然后愈挫愈勇,结果成功平定太平天国,用实际行动赢了声誉。大挫折必有大彻悟,曾国藩家书中谈应对困境的办法,让人佩服之至。同治五年(1866年),他围绕练字教育次子曾纪鸿,“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同治五年(1866年),他在与沅弟书中表示,“弟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咬牙立志之诀……唯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而已。”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写信告诉沅弟,“然事已如此,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一个在挫折面前不服输、不放弃,坚持到底的人,谁还能胜得过呢?

  感恩,则心自乐。曾国藩一生饱受苦难,但读他的家书,“可胜欣幸”、“可喜可喜”、“欢慰之至”、“欢畅之至”等词频频出现,喜悦的之情、感恩之心涌于字里行间,极为难得。正如他的一句名言所说:“养活一团春意意,撑起两根穷骨头。”又如他一首诗所写,“每日清晨一柱香,谢天谢地谢三光。所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爹娘。四方平静干戈息,我若贫时也不妨。”曾国藩无论是身处困境,还是身处顺境,心灵始终保持着某种快乐,这种快乐源于他的感恩之心。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他在与诸弟书中写到,“君子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固已厚矣。”感恩是快乐的源泉。人一旦心存感恩,自然觉得周围一切都是福报,是天地父母的恩赐,快乐由此源源不绝。

 

曾国藩书法(网络图片) 

  综观曾国藩的一生,他用盈虚之理看透世事、悟透人生,该上场之时不等待,该下场之时不犹豫,实为难得。《道德经》说,“咎莫大于欲得”,一语道尽人生真谛。读一读圣贤的哲语,再看看曾国藩的事迹,命运就在自己脚下,关键看自己怎么选择。

分享到:
责任编辑: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