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跑马”大繁荣背后问题凸显

2014-12-15 来源:体总网

 

  2014年临近尾声,全民疯跑的脚步也接近终点。2014年,全国登记在册的马拉松赛事多达43项,再加上一些省市仍处于摸索性阶段的实验性赛事,全年的马拉松赛事轻松突破50场,参赛人次在百万人左右,参加全程及半程项目的路跑爱好者超越20万人次。

  然而,在马拉松持续火爆的同时,这项新的“全民运动”逐渐暴露出一些相关问题,近日被热炒的经纪人“黑色生意”事件,就让部分马拉松赛事陷入了“伪国际化”的批评声中。部分新设赛事仓促上马,操作管理混乱,不仅让人跑得不舒服,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也因此备受参赛选手诟病。

  主办方积极性下降 明年注册赛事暂时缩水4场

  作为国内马拉松赛事的“老大哥”,北京马拉松从1981年首办,距今已经有31年的历史。当时,首届北京马拉松仅有80人参赛。如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已跻身于世界十大马拉松赛之列。

  国内其他地方的马拉松赛事,则是从2011年猛增,2010年全国还只有13场马拉松赛事,2011年增长到22场,2012年达到32场,2013年为45场,今年注册在案的为43场,实际举办的则在50场以上。马拉松以年增长约10场的速度飞快蹿升,而这些数字还只是在中国田径协会有案可查的,不包括非官方赛事。

  2014年,仅有黑龙江、新疆、西藏、青海、江西等零星省市自治区没有举办马拉松了。一些并不知名的小城市甚至小县城,也开始打造自己的特色马拉松赛。云南昭通水富县的面积还比不上上海的一个区,因为赛道不够,竟然设计成了国内首个跑2圈的马拉松赛。

  不过,这种争相举办马拉松的火热势头暂时有些减缓。根据总局田管中心公布的2015年马拉松赛注册登记情况,目前计划在2015年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仅有39场。虽然此后还会有城市加入其中,但相比前2年同期公布赛事计划的情况,今年的注册数量有了明显下降。

  马拉松一直被认为是体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典范,一场成功的马拉松赛事,无异于一次成功的城市营销。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排名靠前的马拉松赛事(如北马、厦马、上马等)合计赞助费在2000万至3000万。少有的一次马拉松赛事收益的披露,是2014年的杭州马拉松:1200万元的成本,2000余万元的收入,毛利至少67%。

  但并不是所有地方的马拉松赛都赚钱,赛事收益情况不佳让不少地方打起了退堂鼓。深圳在去年举办首届马拉松赛事,因筹备时间稍显仓促,招商不足,赞助收益仅100多万元,还不够给运动员发奖金(去年运动员奖金142万元)。今年首次举办马拉松的无锡,发给运动员的比赛短袖,找不到任何一家运动品牌的标识,质量自然也无法令人恭维。

  “国际赛事”称呼泛滥 经纪人操作破不破纪录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哪怕绝大部分马拉松参赛者是中国人,外籍选手占比很低,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也要冠上“国际”两个字。今年总计43场注册赛事中,有37场冠以“国际”的名号。但几个硬指标却成为衡量赛事“含金量”的关键:男子成绩要在2小时8分以内、女子成绩在2小时28分以内;半程马拉松男子在1小时2分以内、女子在1小时10分以内者;赛事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程电视直播。

  在这种情况下,各赛事组委会要么提升奖金,吸引非洲名将参赛,提升赛事档次;要么苦心经营低级别赛事。而选择前者的光有名将还不够,突破成绩也是品牌塑造的一部分,包括为此设立专门的“兔子”(领跑者)。中国国内的头号马拉松经纪人、前国家中长跑教练陶绍明近期站在了风口浪尖,他与他的非洲运动员团队,陷入了“黑色生意”的传言。

  据了解,陶绍明“圈养”的80名优秀运动员全部来自非洲,他的经纪公司因此几乎垄断了中国境内举办的任何马拉松赛的前3名。如果今年需要打破马拉松纪录,以达到推广宣传的目的,陶绍明就可以安排。夸张的说法是,国内马拉松赛的奖金,被他的团队全部领走。种种说法,让国内的部分马拉松赛事披上了“伪国际化”的外衣。

  而为了能够赚到足够的奖金养家糊口,部分马拉松运动员也不得不在经纪人面前低头。拿到2届广州马拉松亚军的切里莫(2012年和2013年),就是陶绍明旗下的签约运动员。有一段时间,他不服从管理,陶绍明将其“流放”回肯尼亚国内,不与其联系、不安排比赛。整整半年时间内,没有一家赛事公司邀请切里莫出外参赛,他没有一分钱收入,后来不得不低头再度找到陶绍明。

  部分赛事保障混乱 全民赛事不该只盯着“吸金”

  与此同时,由于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没有严格的门槛,同样也为职业化的经纪人钻规则空子提供了空间,也让部分赛事埋下了不规范的隐患。从目前来看,不少地方的马拉松赛事仍然是由政府筹钱办赛,但为了追求赛事国际化,而忽略了比赛的服务质量,一些刚起步的赛事连赛时的供给、安保和救护设施都很难保证。资深跑者曹某形容,部分赛事现场犹如菜市场一般,“存衣服找衣服、补水、保暖等措施都难保证。这个时候如果再用高额奖金吸引非洲选手,当然会受到诟病。”此外,马拉松赛事中出现的冒名顶替、高价转让比赛资格等问题,也让这项全民赛事变了味道。

  长期从事马拉松推广的资深跑者田某则表示,如何处理好投入时用于精英群体与大众服务的比例至关重要。他认为,无论国内外的马拉松赛事,服务群众应当是首要条件,精英体育只是锦上添花,“经纪人是马拉松国际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产物,但马拉松赛事更是一项全民健身的赛事,千万别被擅长精英体育的思维模式又带回去了。如果经纪人与国际接轨,但赛事没有办法对接,那对中国马拉松发展会有很大伤害。”

  在不是狂欢胜似狂欢的马拉松背后,还有一组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值得警示:体育设施捉襟见肘、大型体育场馆的闲置荒废、专业健身场馆价格高昂……马拉松终究不是一场生意,再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只是一场意外之喜。将目光聚焦于马拉松的吸金效应,无疑背离了马拉松赛事的初衷。如果一场声势浩大的马拉松,不能引发对体育设施投入的重视,不能引发对全民健身的重视,再热闹的路跑狂欢也无助于全民身体素质的提升。

分享到:
责任编辑:紫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