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国学热”的冷思考

作者:朱偲 · 2014-11-26 来源:新浪网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急转直下。尽管有着不断有人为国学呐喊,为国故招魂,但面对有着坚船利炮的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国学似乎缺乏招架之力,步步退缩。

  时下,社会上刮起了阵阵“国学风”。放眼各种媒体,不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立体媒体,抑或是网络媒体,关于国学的论述和报道随处可见。从大学讲座到企业沙龙,国学也成为各种讲坛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学“老课本”重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层出不穷的国学“神童”也时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有人甚至提出国学应该从娃娃抓起。

  何谓国学?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指出的,国学是“国将不国之学”。鸦片战争以来,面对着挟其船坚炮利而来的西方殖民者,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强敌,故而步入迟暮的晚清帝国节节失利。在这种强邻逼出之下,失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词之一。与此相伴,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也急转直下。尽管有着不断有人为国学呐喊,为国故招魂,但面对有着坚船利炮的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国学似乎缺乏招架之力,步步退缩,从“中体中用”,到“中体西用”,再到“西体中用”,以致到最后“西体西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一个占社会主流的文化蜕化为一个几乎在当代社会无足轻重的一个角色,从一个“活着的传统”成为一个摆设。

  但是随着后现代和后殖民思潮在西方的兴起,“西方中心论”开始部分得到纠正,西方学者也开始更加认真和宽容的对待东方。而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东亚四小龙的崛起,更是有利的证明了儒家文化不但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束缚,反而是东亚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在这种情形之下,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和国学热,国学逐渐不再被视为落后的象征,国学经典成为摆在白领们案头的一种时髦的装饰品和热门读物。有人利用国学经典为所谓“东方式”管理张本,“半部论语治企业”,有人将国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灵鸡汤,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国学热似乎也具有了一些现代消费主义色彩。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学?我们设想一下,近代学者的近乎亡国的情境之下所体验到的那种不绝如缕的悲调,以及他们所具有的“存亡继绝”的精神,也许我们国学的命运以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学产生进一步的文化自觉。像梁启超先生在新学与旧学之间的那种“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交战”的矛盾心理,梁漱溟先生那种“吾曹不出苍生何”的士大夫情节和王国维激愤投湖的献身精神,以及陈垣在沦落于日寇铁骑之下的北平通过讲述马端临和全祖望的气节,以表达对日寇的不合作精神。从他们身上我们或许会收获一种沉甸甸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在国学热中,我们也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精神。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告诫后人须要“习六艺之文”、“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毕竟解决中国当下问题,对自身中国历史传统和敏锐的当代意识。国学热也需要广泛借助西方和其他社会的知识和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者”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为此,我们应开放面对一切先进的文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国学不是抱残守缺,对于国学的弘扬本身就包括对于“五四”精神的认同和发扬。

  正如孔子所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汉代人强调“通经致用”,宋学也注重内圣外王,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国学的经世价值是一个重要问题。例如钱穆一直很推崇古代士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范,并在《国史大纲》中屡次推重宋代士大夫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秀才教”精神。而牟宗三、唐君毅等现代新儒家后来提出了“内在超越”的观点,认为士有一种脱离世俗的思想超越性。而“内在超越”的说法更因余英时提倡而广为人知。许多人倾向于认为有一个连绵不断的士的传统,士通过承继“道统”和自我道德砥砺就可以与君王的权势相抗衡,乃至于“格君心之是非”。

  关于儒学有没有超越性学界存在着不同意见,但儒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一个争论激烈的问题。不少前人所注意到。比如围绕着包括儒家之内的诸子的起源,一直有着“诸子起于王官论”的说法,例如儒家起源于司徒之官、道家起于史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杂家出于议官等。显然不但是儒学,即使所有中国的学术的起源都与政治脱离不了干系。王国维曾经说:“披我中国之哲学史,凡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似可异已!孔子大政治家也,墨子大政治家也,孟荀二子皆抱政治上之大志也。” 经学家周予同也注意到:“中国经典的本质,不仅是学术的,而且是宗教的,尤其是政治的。明显的说,中国的经典,不仅可以当作学术的材料去研究;从两汉以来,他发挥了宗教的作用,而且从两汉以来,他尽量发挥了政治的作用。” 章太炎也提到“儒家以致用为功”,“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基于这种看法,章太炎甚至一度给予儒学“道统”的集大成者孔子一个颇为负面的评价。

  历史学家杨念群认为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为政治社会提供一种道德实践的目标和方式。儒学中最具创意的部分恰恰是其对于政治行为的理解、诠释和运用,儒者扮演的角色也多与社会事务有关。

  或许在当下持续高涨的国学热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中国传统的价值也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来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