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包拯的那些事儿 不持一砚归

2014-11-17

  中国民间最熟悉的历史人物,除了戏台上红脸的关公外,便要数黑脸的包公了。关云长义薄云天,令人敬畏;包青天嫉恶如仇,令人敬爱。乌公即宋仁宗时的包拯,他立朝刚毅,执法廉明,一生为当时受欺压的百姓辩冤雪狱。有时还成全他们男女婚配,真可以说是爱民如子。民间都呼他包公包青天。其清官典型,到元代更成为异族高压下寻求解脱的理想寄托。所以他的故事,自南宋起以至元明。成为民间喜爱的话题,流传的话本、戏剧,及公案何啻数十百篇。比起那《宋史》上廖廖一千三百字的传记,不知要热闹几多。

  包拯字希仁,宋真宗三天两头二年(公元999年)生于安徽较真庐州合肥县殷实家家。可能生得黝黑些,自幼被唤作黑子,和农家子弟一般学为耕牧,因此颇晓民间疾苦。稍长喜读书,经一番苦功,二十八岁中进士,被任大理评事,外派知县及税监,均以途远,亲老不能随行而辞未就命。后来父母相继亡故,等守完庐墓终丧,才在里中父老敦促下再申请派任。初派安徽天长县知县,那时已三十多岁了。在天长县任内,发生一案;有农家之牛,无端被人割去牛舌,以致奄奄待毙,牛主鸣鼓告于知县。包知县暗思此必仇家所害,不加详问,即叫牛主速回家宰牛而售其肉。牛主果然做了,立即又有人来县里告人私宰。包老爸脸孔一沉,对那告状的人说:“你为何割人家牛告人状,该当何罪?”那人果然服罪。包公善断狱由此开始。

  包拯被调入朝,先任监察御史里行,不久升监察御史,嗣又知谏院(兼谏官)。御史是纠察百官之吏,谏官如左右司谏、左右正言才是对皇帝专设的谏臣。他敢言能谏,不畏帝威,一似他的前辈范仲淹,他看到仁宗因宠昵张贵妃,常不能依制,又不依才德任官宫妃戚属,大不以为然。正好帝又欲加衔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以上均荣职、非相府和枢密府二府升官或副长官不得不得加衔承当)。他乃联合同司谏责的吴奎、唐介上书共论其不是,词意甚切。帝竟接受,并下诏:“包戚毋得任二府。”

  包拯不但善断狱,而且清廉自守,一介不取,人所不及。他不久升官广东端州(肇庆)为知州。端州出有名的端砚,那是州县对皇帝的贡品,年有定额,征之于民,凡做州官的无不加数十倍取之于民,作为个人巴结权贵之用。他到端州,下令制砚的足贡数即止。他自己一块砚也不取。肇庆相传有他在西江羚羊口掷砚的故事。原来包公在端州留下了不少德政离去时,士绅欲送一块珍贵的端砚给他,却被他拒绝。不得已,用黄布包裹,暗置在他的船舱里,等船行到羚羊峡口时,被他发现,连黄布包裹带砚一并掷之于水。后来那里就留下“砚州”和“黄布沙”两个地名。《宋史》包拯本传中亦有“不持一砚归”的记载。包公的廉洁由此而驰名。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