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以毒攻毒,科学or伪科学

2014-11-15 来源:凯风网

  很多武侠作品都有这样的情节,主角中毒后就用蜈蚣、毒蛇、癞蛤蟆等触目惊心的毒物来“以毒攻毒”,以求化解功效。至今,民间依然有人相信某些偏方,拿毒物治病,结果适得其反。

  看来,以毒攻毒不过是金庸们矫劲笔力下的产物,实在不应信以为真,更与现代科学南辕北辙。然而,小说家并非凭空捏造,这种置诸死地而后生的疗法其实是有历史根据的。

  以狂犬病为例,先民对它的诊疗早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左传》就说“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国人逐瘈狗”。瘈狗即疯狗,中国人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知疯狗的严重危害,因此见狂犬就群起而逐之。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对狂犬病疫情的最早记载。

  狂犬病毒是狂犬病的罪魁祸首,它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神经系统中,其唾液也常含有大量病毒。人一旦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就有可能遭到该病毒的入侵。古人也总结出“初中毒时,人不觉,平时忽然发惊,日久哮吼,嘶喊叫跳奔跑者,难医”,而且“九死无一生”。特点为怕风、怕光、怕水、全身痉挛抽搐,最终呼吸循环衰竭而亡。早期的巫医束手无策。

  面对恶疾,勤劳智慧的先民不会坐以待毙。经过多年沉淀,最晚在公元四世纪,国人已初步掌握了狂犬病疗法。据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载,狂犬的脑组织可治狂犬病,“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人们发现,人被疯狗咬伤后发狂犬病,推断疯狗是直接祸根,那么疯狗体内一定有某种强烈毒素,这毒素究竟是什么,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解答,然而古人推断毒素在疯狗脑部,又据“以毒攻毒”的哲学,尝试取出疯狗脑髓这个“毒”,敷于伤口,以攻击疯狗传给受害者的“毒”。疗效证明,有不少患者真能获救。

  我国古代的“人痘”法预防天花,其理念与此如出一辙,效果也颇可观。近代以来,英国人琴纳改良的天花“牛痘”法、法国人巴斯德研制的狂犬疫苗,也与之不谋而合,他们是否涉猎过古代中国“以毒攻毒”的思想?不得而知。

  医学证明,少量病毒可刺激人体产生有益的抗体,反而中和病毒的侵害,这就是现代疫苗的设计理念。以毒攻毒,不是绝对的虚妄。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