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上海城隍庙 六十年前的记忆

2014-10-29

  《说东道西》

  六十年前的上海城隍庙

    建庙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最东端,战国时期属于楚国春申君的封地,所以又称申。一千年前上海还是一个“潮来没入水中,潮去则露滩面”的地方。当时一条大河吴淞江(人称苏州河)流经这个地区,唐宋年间它的支流上海浦(后来的黄浦江)旁才有稀稀落落的渔村出现,古称“沪渎”。沪是捕鱼的竹栅,因此上海又有一个称呼“沪”。自宋以来,吴淞江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水道逐渐变窄,同时海岸线日渐东移,吴淞江多次疏通亦不能应付,1403年(永乐元年),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苏松,采纳邑人叶宗行建议,引太湖水入刘家、白茆两港;浚范家浜接黄浦,使黄浦径达长江。后又经清林则徐疏通,黄浦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孕育着一个世界著名城市上海的诞生,后人称黄浦江为上海的母亲河决不为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江边的十六铺地区日益繁荣。你要注意;十六铺不光是现在的东门路当时有十六家店铺,而是包括小东门到南码头沿江一带。你不信?我们来看一张同治年间的上海地图;

  同治上海地图

 

  尤其是大东门码头林立,至今还在的王家码头街、新码头街、盐码头街、竹行码头街、万裕码头街、烂泥码头街都集中在这里。短短的一条外马路,从小东门到董家渡,码头数也数不过来。随之而来的货栈、钱庄、酒楼、集市等应运而生。我们只要看看那里的路名就可以知道真是包罗万象;荳市街、花衣街、蔑竹路、猪作弄、会馆弄、咸瓜街、南仓街等,各有各的功能,此时老城区还不成气候。因此十六铺地段是上海发源地在这里得到了印征。

  人们日益富裕,当然,逃不过一个人的眼睛,那就是皇帝;他要收钱啊!于是就计划在这里建县;

  原来这里是属于华亭县管辖,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府,次年改名松江府。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松江知府奏请华亭东维设上海县。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8月19日(七月二十四日)元廷批准设上海县,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上海县立,属松江府。县境为华亭县东北境高昌、长人、北亭、新江、海隅5乡共26保。8月6日(闰六月二十二日),主簿到任,县署设于上海镇榷货场(在高昌乡), 据查证即位于现在大小东门之间,没有具体地址。所以,上海第一县衙在哪里还是一个谜。

  那么为什么叫上海县而不叫“春申”、“沪渎”呢?当时沿大黄埔下游有一个叫下海的地方,就是现在虹口舟山路一带,是渔船避风和出海的地方,至今“下海庙”还在,是人们出海祈天的地方。

  而十六铺一带在它的上游,都是渔港,就叫上海。辖境东至海,南至华亭县,西至昆山州、北至嘉定州,南北五十里,东西一百里。

  上海这个名字你细细想来真的很别扭;“下海”是出海的地方,“宁波”祈求出海风平浪静,“苏州”姑苏的一个地方,“无锡”没有锡的地方,“南京”南方的京城。可是“上海”算什么呢?所以很少有人在这两个字上作文章。就这样一叫叫了717年,响彻全国乃至全世界。

  同时人们日益富裕,带来了又一个新问题;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大肆侵犯,百姓苦不堪言。于是集资建城;

  明代的城墙

 

  据有的书记载,在1554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筑起了城墙,周长9里,高2.4丈,这我不信;人常说赚钱没有花钱快、拆比造快。后来拆这城墙,从1903年开始提议到1913年6月全部拆除用了十年的时间。这城墙在上海立了359年。

  当年筑城墙时有城门六座;大东门、小东门、大南门、小南门、西门和北门。从城门的设置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重心就在东门到南门之间;也就是十六铺一带。1866年开埠以来,由于租界的崛起,增开了新北门;原来的北门改为老北门;1902到1910年,又增开了小西门、小北门和新北门,而西门改为老西门。因此,在城墙被推到以前曾设过10座城门。这是本文的插曲。

   拆除的城墙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很快就建成了。至此,上海得到了飞速发展,十六浦一带出现了“船舶如蚁,舳舻连接,帆樯栉比,货殖山积”的繁华景象。

  船舶如蚁

 

城墙一建造,十六铺的经济重心迅速向小东门、方浜路移动。

  童涵春

 

这是方浜中路口的童涵春堂,建于1783年。那么有没有更早的照片呢?有!

  早期的小东门

 

  原来这个位置是迎春楼的,在这里喝酒作乐的人、打工找饭吃的人、楼上抽烟的人、马褂长袍的人栩栩如生,叮当作响的马车穿梭在人群中格外热闹。

  所谓的上海老街就是方浜路;

  方浜路口

 

这牌楼是新建的,只是为了旅游,没有太大的价值,我拍了一点还有一点遗痕的照片;

  方浜中路

 

让我们来还原吧!

   

  方浜路街景1(商铺林立)

 

方浜路街景2(铁铺)

 

方浜路街景3(进城)

 

方浜路街景4(鱼肉铺)

 

  原汁原味了吧!给我一个启示;我们也拍一点吧!世博将至,老城厢一带拆得很快,多拍一些老痕迹,不求有用,但是,不拍就没有了,这是事实,也是摄影爱好者的使命。你不要以为这些照片无所谓,这是一个机会,十年二十年以后,你会懊恼的。我举一个例子;我曾居住过二万户老房子,现在都拆了。一次地区要进行新老变化的展示,知道我喜欢拍照,可是我就是拿不出二万户的老照片。网上查了半天,只有一张,也不是我们摄影角度的照片,只过了十五年,这是一个教训啊!

  言归正传,进入我们的“六十年前的上海城隍庙”。

  市面已经这么兴旺,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求神拜佛是人们的心愿;

  上海建县时还没有城隍,金山早就有一个金山神主庙。明洪武二年(1369年)上海才有城隍祈奉,可惜在县南的淡井庙(现位于上海市永嘉路十二号)。知县张守约和绅士们将金山神主庙移建在上海县,仍为金山神庙。将淡井庙的城隍也移到这里,放在那里?就在金山神庙的后面。这样就成为上海城隍庙的现在格式。那是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上海城隍庙就此建立。可以推算城隍庙建立比城墙建城早130年,比上海县建立晚111年。

  早期的上海城隍庙

 

  有人会说;“这和现在的不一样”。是的!上海城隍庙历经几次大火,面目俱非,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24年一场大火烧毁的、1926年号称黄金荣独资兴建的城隍庙;

  现在的城隍庙

 

  这里面真的故事多多,加上三位城隍老爷的身世和城隍庙里的布局就是我要写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研究上海历史和三教九流的人来说只是小菜一碟,我只是汇编再加上自己的感受。而对于不常注意这方面的人来说很有意思。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