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北方泥草房的那些事

2014-10-27

  古远的北方人,从地穴的住所走进简易的“马架”式住房,再进入比较坚固保暖的泥草房,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泥草房存在的年限非常久远,建造技艺也已成熟完美,不论是保暖性、实用性还是观赏性,都不能不令人折服我们先祖的聪明和智慧。民居状况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在短短的三十年里,存在于乡村千百年的泥草房就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作为北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远去的泥草房将永久地存活在民间记忆里。

  建造一座泥草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道工序,都既琐杂又要付出沉重的体力,都遵从着先人留下的经验,那是无形的遗产。

  叉墙

  先备足黄土,再把稻草或谷草铡成1-2寸长,用水和在一起,成坨状,踩实,之后用铁叉一块一块叉起来,垒成墙,所以叫“叉墙”。叉墙是个很大的工程,往往要几十人一同进行,一个人站在墙上,一边脚踩一边指挥,土墙在他的脚下一点一点地增高,墙叉得曲直薄厚,是好是孬,关键就看这个“大手”的技术水平。为了防止墙体倒塌,叉墙都要分两次进行,叉到一人高时停下来,十天半月后,墙体干燥结固了再叉上层部分。也有的人家先用黄泥制作成土坯,叫脱坯,再用土坯垒墙。脱坯是项非常累的活计,民间有“四大累活”的谚语:和大泥,扶马犁,刨冻粪,脱大坯。

  上梁

  更早的时候,有大柁二柁,房顶的重力都压在梁柁上,所以大柁都用很粗的木料,有的直径达到40厘米,富有的人家选用的是上好的红松,条件差些的用白松或杨木。近代改用了三脚架结构,合理采用了力学的原理,重力分散抵消,梁柁只用10厘米粗的落叶松就可以了,降低了造价,也减轻了建造难度。上梁是喜庆大事,要放鞭炮庆祝,在脊檩正中系一红布条,红布条上拴着一串铜大钱,还有一双筷子,象征着躲灾辟邪,钱财快进。上梁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房主要给每个帮忙或看热闹的人发点心吃,以示吉祥如意。上梁那天往往要在正门贴副对联,写的是:上梁正逢吉祥日,立柱巧遇子为星。

  上完梁后要钉椽子,在椽子上横着铺上秫秸或木头拌子,用黄泥抹平,那叫“房雹”。

  苫房

  苫房有两种,一种是叉苫,一中是铺苫。叉苫是把草截成60厘米长,从房檐开始,大头朝下整齐地铺在“房雹”上,薄厚适中,用黄泥抹在“房雹”上,依次到房脊;铺苫是先在地面上用稻草编成联子,之后运到房顶,铺放在“房雹”上。叉苫技术性很强,费时费工,但美观,且挺的年头长;铺苫简单省工,但破草扬飞,不好看,最多两年就得重新再苫一回。朝鲜族人喜欢用铺苫的方法苫房,新草铺在旧草上,草联子一层压一层,年头多的老房子,被包得像馒头一样,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保温性好。

  最后是拧脊。拧脊也有两种方法,骑在房脊上拧叫拌脊,在地面上拧叫“狗脊”,拧“狗脊”比较复杂,但样子漂亮,也耐用。

  搭炕

  房子大框起来后,搭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是技术活,专业性很强,不是谁都能干得来的,如果炕面高低找不好,烟洞排布不相应,不但锅灶不好烧,火往外燃,烟往外蹿,炕也不热,或者热一半凉一半。早些年,一个屯子里都要有一两个会搭炕的师傅,因为是“稀缺人才”,这些人搭炕往往要收一点好处。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搭炕师傅,搭完炕后东家若不给点小钱,锅灶就无论如何也不好烧,他说这是灶王爷不满意了,不上点香火钱,这房子就没法住人。东家赶紧给师傅送上“香火钱”,师傅便像模像样地跪地磕个头,嘴里念念有词,之后点着黄纸塞进烟道里。一阵折腾后,再点燃锅灶,果然火旺烟顺,着得红红彤彤,不一会炕面就热了。开始大家都以为这人很神灵,后来才知道,他是趁人不备,用纸贴住了进烟口,收了好处后,假装给灶王爷“送钱”,实则是烧掉了自己做的小手脚。

  泥草房的格局基本都是一样的,如果是两间房,东一间住人,西一间是厨房,叫“外地”;如果是三间房,东西两头住人,中间一间是厨房。东西屋,南北炕,是泥草房的显著特征,这就免不了要有兄弟媳妇和大伯子、儿子媳妇和公爹同居一室的情况,所以炕沿上方都有幔杆子,睡觉时拉上幔子,把屋子分成两个世界。幔杆子不是盖房子时置放好的,是结婚大喜日子里钉的,只有新媳妇的娘家哥哥才有钉幔杆子的殊荣,工具是用红纸包着的秤砣,当然也少不了一个红包。因为泥土墙疏松,很难“拿”住钉子,所以钉幔杆子是决不能疏忽的,也有钉子没钉牢,新婚之夜幔子掉了下来的笑话。

  泥草房的烟囱别具一格,立在山墙一侧,有的是用空心圆木做成的,有的仍是“泥草作品”,粗笨,又高大,几分滑稽,几分威武。烟囱里如散发出呛鼻的烟油味,说明土炕烧 “上茬”了,会冒出火来,很容易造成火灾,这时只要往烟囱里撒一把盐,再坐上一个盛水的盆,就能解决问题。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