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上海滩最后的“传呼电话间”(组图)

2014-10-15

  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几乎没有住宅电话,传呼电话就成为了市民最重要的通信方式,打一次电话0.04元,传呼一次0.03元,它几乎覆盖了市区居民的每一个门牌号码。如今,人工传唤的公用电话间已难觅踪迹,唯有位于老城厢的面筋弄还有一间仍在营业的传呼电话间,这应该是上海滩最后的传呼电话间了吧?

独自一人守候着这最后的传呼电话间

  这是一间约3平方米的简易小棚,窗口里摆放着两架橘黄色的电话机,显得有点冷冷清清。

  如今看护电话的是77岁的贺阿婆,她退休之后就在这个电话间工作,至今快30年了。

每天早晨七点之前,贺阿婆就做好准备工作

  电话间原先有四个人,从早到晚轮班,因为通话数量的减少,如今只剩她一个人了,可她还是那样认真。每天从上午7点一直到晚上7点,三顿饭都在电话亭吃,还划着“正”字计算着的通话次数。

一日三餐都在电话间里解决

  “现在一天有时十几只,有时六七只,这没有一定。以前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近千只电话,节假日特别忙,打电话要排队。”想起曾经的辉煌,贺阿婆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那时我年轻跑得勤快,最忙的时候刚回到电话亭还没有2秒钟休息,就立刻又去叫电话了,我嗓门大,不用喇叭也能直接让6楼的人听到我的喊话声。”

无论刮风下雨贺阿婆的传呼总那么迅速

  传呼电话几乎伴随了上海市民半个世纪的生活。据资料记载:1951年,上海有公用电话1512部,大多安装在弄堂口的烟杂店里,只能拨打,不负责传呼。1952年,上海开始试行传呼公用电话。到六十年代初,全市的传呼电话达到了3000多部,几乎遍布上海城区的每一个角落。九十年代初,为了让市民24小时都能打电话,上海市政府还专门要求设立“夜间应急电话”,一年之中全市共开办了2000多只“夜间应急电话”。 到2000年年底,上海全市共有传呼电话服务站近4000个,电话1.2万部。

又是一天的工作结束了

  当年的传呼公用电话,是维系市民之间联系的一个重要管道。传呼站都有一本《上海市传呼公用电话号码簿》,打开来,具体到市区每条马路、每条弄堂、每个门牌号,都能找到相应的传呼电话号码。还有一种专门的传呼单,上面填写被传呼人的姓名地址和来电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传呼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请传呼人转达某件事情,不须回电;一种是告诉回电号码,转告请对方回电。传呼人每天接听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方言的电话,还要把事情听明白,传达清楚,也不容易。传呼电话站的传呼人一般都非常熟悉传呼范围的居民家庭的情况,张家长李家短的肚子里都有一本帐,传呼的事儿该跟谁说不跟谁说,都会把握得很好。

联系每家每户的传呼电话号码簿

   “可不能小看这建小小的电话间,它救了好几条人命呢!”贺阿婆说:“以前没有电话,邻里有人突然生病或者发生意外,都是靠这个电话第一时间叫来救护车救人的。”

  86岁的王老太是独居老人,记忆力衰退,唯一的亲人是住在浦东79岁的妹妹。贺阿婆经常能看到王老太独自一人站在的小巷口,期盼着家人来探望。

  在8年相识的时间里,贺阿婆会假借“妹妹打来的传呼电话”安慰王老太。比如:“妹妹打电话来,天冷啦,多穿点衣服”、“妹妹让我传话给你,多吃点素菜,吃点麦片补补钙”......实际上,大多的话,是贺阿婆自己编出的“谎言”。

  就这样,贺阿婆对王老太说了8年的谎言。王老太很感激这些年贺阿婆对她的特别“关照”。

  其实,在贺阿婆的心中,这里发生的故事已不是一个个传呼电话那样简单。

收银盒和记账的本子

  随着住宅电话的普及和移动通信的发展,上海的传呼电话自21世纪初开始逐渐退出市民生活。面筋弄的这间传呼电话间营业至今,原因之一就是附近有近10户居民家一直没有安装电话。

和邻里聊天是贺阿婆很惬意的事

  在“电话间”干了近三十年,如今贺阿婆时常会坐在电话间的长椅上与邻居们聊聊天,对她来说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只要有需要,我就一直在这里叫电话。”贺阿婆质朴的言语中流露出了对这份工作的感情。因为这是一个与家相系的传呼电话间,带来过许多的期待、喜悦、失望和悲伤……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