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人物:魏兵 那些年,我们一起讲过的世界语

2014-10-09 来源:青岛早报

  曾用世界语和张海迪交流

  “"Saluton"读"撒路通",是世界语,"您好"的意思;这个"dankon"是"谢谢"的意思。”魏群看着父亲魏兵写出的单词,教了记者两句世界语。魏群今年32岁,还在韩国首尔读文化产业学博士的他却有很广泛的朋友圈,朋友遍及世界各地,巴西、匈牙利、波兰、法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日本、韩国等国家。魏兵拿着外国朋友来青岛旅行的照片对记者介绍说:“无论你遇到任何国家、任何种族的人,不分皮肤黑、白、黄,都可以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能和他们结缘成朋友,都是因为世界语。”至于魏群为什么会学习世界语,全是因为受其父亲的影响。

  魏兵第一次接触世界语是在1982年,那年,魏兵白天在青岛纺织配件二厂当工人,晚上就到中国海洋大学读夜校学日语。“当时还是感觉日语有些小众,想学一门拉丁语系的外语,当时我的日语启蒙老师-滕学训老师就建议我学世界语”。他听从了老师的推荐,到处找世界语的资料学习,后来经过函授学校开始自学世界语。“那时候没人教,就是听留声机学习。”两年后他对世界语已经有了一些底子。1984年,魏兵得到一个消息,山东大学开了世界语师资培训班,专门教一些会世界语的人如何教世界语,魏兵觉得这是一个学习世界语的好机会,于是就报名参加了这个培训班,为此,他专门到工厂请了长假。

  在山东大学参加了两个月的培训,魏兵的世界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对世界语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从培训班毕业后,又在老师的推荐下去了北京参加由国家专业世界语机构—中国报道社、国际广播电台专家开办的为期一年的世界语培训班。

  “在我们那个年代,有一位年轻人的楷模—张海迪,在她的事迹中提到她自学过三种语言,其中就有世界语,那时候我看了很多有关世界语的报道,就想知道一个在闭塞的农村且肢体障碍病重的人是怎么学会多门外语的。”魏兵告诉记者,1984年,他受山东省世界语学习班全体学员和老师的委托去看望张海迪,在同年的7月16日、23日和9月份三次来到山东聊城张海迪家中。“我清楚地记得每次拜访她的情形,第一次是7月16日,那是一个星期天,一大早我同世界语同学从济南坐上长途汽车赶到聊城。当时张海迪住在聊城地区文联的一个普通房间中,进门处的门槛被拆掉了,是为了方便她的轮椅进出,几张纤维板将屋子隔成大小两个房间,外间的写字台上面堆满了书和资料。

  “落座之后,我首先用世界语寒暄:"张海迪同志,您好!"张海迪眼睛一亮,脸上掠过一丝由衷的微笑,马上用世界语回答道:"同志,您好!"我又用世界语说:"见到您我很高兴。"张海迪也马上作出了同样的回答。说完,她咯咯地笑了起来,高兴地说:"你是我在家里接待的第一位学习世界语的同志,我们一定要好好聊聊。"说着,她详细询问了魏兵在济南的省世界语学习班的情况,她不无遗憾地说:“我要是能去学学该多好!”

  相同的爱好,坦率的交谈,使魏兵从最初的拘谨中解脱了出来。过了一会儿,张海迪看到魏兵热汗涔涔,满脸绯红,风趣地说:“噢,对了,青岛来的同志怕热。”说着摇着轮椅过去,把电扇调向了魏兵这一边。一阵凉风吹来,把他最后一点不自然也赶得无影无踪了。在三次拜访张海迪的过程中,魏兵与张海迪谈得最多的是学习,特别是世界语的学习。魏兵老师说:“我每次代表学习班送给她资料、录音带等,她都十分高兴地接受了。她听说1986年要在中国召开国际世界语大会,便同我们一起制定了世界语学习计划,说是要同我们来个竞赛,到时向世界语大会献上一份厚礼。”张海迪还赠与魏兵老师一本写有鼓励年轻人学习世界语的本子。“那时候张海迪很忙,社会活动特别多,每天要接待许多人,还要给很多人回信,这要占去她很多的时间,为了学习,她都是用夜读来弥补,她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两三点才睡,我在张海迪的卧室里看到了一个单人床,里侧摞着许多书,床柜上书,对面的书架上是书,这个小小房间真成了书的海洋。”魏兵说,张海迪的书架上还摆着一只海鸥标本,那是青岛上清路小学的少先队员送给她的。

  拍摄出国际上第一部世界语电视教学片

  1987年青岛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青岛市世界语协会、青岛市电视台联合摄制了世界语电视教学片《希望》。该片曾被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席泰金赞誉为国际上第一部正规的世界语电视教学片。世界语电视教学片《希望》在青岛市正式问世以后,曾荣获1988年10月北京国际世界语科技大会绿星一等奖和1989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全国优秀电视专题节目二等奖。并代表国家教育类节目赴日本东京参加国际教育电视节目活动。

  该教学片得到了当时青岛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全片在青岛取景拍摄,美丽的八大关、栈桥、崂山等均有出境,该片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教授、普及世界语,全部演员都是由来自北京的专家及电视台和我市专业老师程基、贺玉琳、赵庆印和魏兵等人在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选拔、培养的青岛本地演员,参与录制的演员都是零基础的世界语者,在短期的培训之后已经可以流利地用世界语进行对话。《希望》全片共24集,在中央一台连续播放半年之久,一次为30分钟。“这部教学片对世界语和青岛的外宣效果都无可比拟,至今也没有其他的教学片可以超越。《希望》融教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声情并茂,使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初步掌握世界语的听、说、读、写技能,一位比利时世界语教授看后称世界语在青岛找到了第二故乡。”魏兵说,该片播出后青岛的优美风景也被许多人记住,同年还吸引了波兰国家电影制片厂免费为青岛摄制了一部风光片。

  由于《希望》教学片取得了巨大成功,再加上青岛市政府领导的支持和努力,促成了第五届太平洋地区世界语大会在青岛的成功召开,1992年,第五届太平洋地区世界语大会在青岛人民会堂召开,到会的有29个国家和地区,上千人参加了这次会议,这也是当时青岛举办过的最大的国际会议。做为会议的筹备者,魏兵与其他世界语同仁一起全程参了该会的策划设计与组织实施,为了庆祝该会议在青岛顺利召开,魏兵还找来了企业赞助,请艺术家创作了一座柴门霍夫雕像。

  “我们把这座雕像放在延安三路青岛旅游学校,而旅游学校还专门命名了一座宾馆,取名为希望宾馆。”该雕像坐落在希望宾馆门口,以纪念柴门霍夫对全人类的贡献、纪念青岛成功举办太平洋地区世界语大会。记得当时的结彩仪式非常隆重,全国政协领导专程亲临现场结彩,数百名国外来宾见证了这一精彩时刻。这个雕像在世界语圈里十分有名,只要有世界语爱好者来青岛,都会去参观这个雕像。

  什么是世界语

  1887年7月26日,对各国语言均有深入研究的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了一种以拉丁语系语言为基础的人造语言,并自费出版了《世界语第一书》。世界语的创造旨在实现各民族间的“无障碍沟通”,他希望人类借助世界语达到民族间相互了解,消除仇恨和战争,实现平等。此后,人们便将7月26日设为 “世界语创立日”。20世纪初,世界语由俄罗斯商人、日本和西欧的中国留学生传入中国。

  世界语共有二十八个字母,书写形式采用拉丁字母,一个字母只发一个音,每个字母的音值始终不变。世界语的语法是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的,其基本规则只有十六条,因此比较容易掌握。世界语从1905年起开始传入我国。每年的12月15日是柴门霍夫博士的生日也是全球世界语者共同庆祝的柴诞节。

  世界语诞生后,主要在欧洲国家传播,蔡元培在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和北大校长期间,积极支持世界语的推广,首先把世界语引入教育界,使北京成为中国世界语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鲁迅、周作人、胡愈之、巴金等著名学者也在世界语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50年,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1982年,中国教育部下达文件重申世界语可以作为第二外语科目,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均开设了世界语课程。

  教你10句世界语

  中国 Cinio音“猜尼欧”我爱你 Miamas vin音“米 阿妈思 为恩”啤酒 biero音“比 哎 绕”烧烤 rostokrado音“绕四套科啦刀”大海 maro音“妈绕”沙滩 sabla plago音“撒博啦 破啦高”欢迎 Bonvenon音“包恩外闹恩”再见 gxis音“基思”友谊长存 amikeco Ciam “啊米开曹 猜啊摸”蛤蜊 mituloj “米吐老衣”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