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呼唤舞美的创意时代

2014-10-06

乔治·西平舞台美术作品:《尼伯龙根指环》

  如今,舞台美术已成为舞台艺术创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实景演出等形式的出现和普及,舞台美术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传统舞台的概念,而走向了苍茫的山水之间,致使舞美的概念也更加宽泛。

  日前,中国舞美界专家济济一堂,并邀请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舞美设计师乔治·西平一道进行交流,探索用新鲜的创意与理念,呼唤并迎接舞美新时代的到来。

  大制作与小雕琢:突出创意最重要

  看过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人都会感到,乔治·西平是不折不扣的大手笔。还记得从场馆上空驶过的马车吧,每匹马都有25米,也就是约6层楼那么高,但观者并不会觉得这个场面是在滥用技术。乔治·西平说:“我的设计的总体理念是要突出俄罗斯人的梦想,并在一个巨型场地将设计成果展现出来,因此道具的体积必须足够大,才能带来我期待的冲击力。”实际上,除了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这种特殊场合,乔治·西平的其他作品如音乐剧《西区故事》、歌剧《俄狄浦斯王》等,也都是体积庞大,视觉效果震撼。

  尽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刘杏林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乔治·西平的大手笔,并指导学生写过相关论文,但刘杏林的设计并没受乔治·西平的影响。“跟他的恢弘壮丽相比,我的设计则小得多,风格更加内敛。”刘杏林说。

  刘杏林为话剧《原野》所做的舞台设计,用7层草状景片叠加,营造荒野的氛围,景片最高处距舞台地面5米,最低处仅1米。虽然体量不大,但景片下半部分做成了空心,演员活动的实景就埋在“草”的里面,正契合了剧本中“生命就藏在里面”的要旨。

  可见,大与小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舞美设计要物尽其用、恰如其分。正如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曾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设计室主任的苗培如所说:“所谓大与小要辩证地看,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创意作为先导,并用舞美手段把它恰当地表现出来。只要做到这一点,无论大小,总是相宜的。”

  技术与艺术:创意让二者擦出火花

  无论是错彩镂金,还是简约平淡,舞台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性的设计与呈现,必须要有技术作为支撑。技术与艺术连接而成的优秀作品中,创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曾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美首席设计师的韩立勋分享了他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字模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字模创意是开幕式众多创意中最早提出的一个,也是唯一坚持到底的一个。879个字模,每个有1.4米高,重量约20公斤。想让一名演员控制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快速活动、升降,技术上非常困难。韩立勋说:“这个创意起初被认为无法实现,我们尝试了25次,均告失败。但后来我看到路边小贩用秤称东西,灵感一下就来了。”最终,设计团队利用杠杆原理,制作了大量的弹簧连接装置,使得操作者只需用中等力气上推和下拉一条横杆,即可快速实现巨大字模的升降运动。

  旧规矩与新探索:开阔视野 敢于创新

  中国舞台美术早已挥别了单纯拼技术、拼场面的时代,创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那么,创意从哪里来呢?

  韩立勋的字模创意让人惊叹, “胡思乱想,捕风捉影”也是他的一句名言。他说:“我认为在艺术领域,真诚地犯错误是一种美德。舞美设计师必须敢于尝试、敢于突破既有的条条框框,才能走出康庄大路。”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严文龙说:“人在年轻时,头脑中规矩少,提出的创意容易出类拔萃。”他年轻时所做的戏曲《四川好人》的舞美设计,至今还被业内时时称道。

  严文龙最近有了大动作——兴建国内首个竹木结构半露天剧场。这个剧场位于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舞台直径达百米,设于一汪清泉之上。实景演出话剧《草庐·诸葛亮》就在这里亮相,观众座席的位置可以跟随剧情的发展而改变。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成功的尝试往往来自长期的观察、积累和思考。刘杏林说:“我觉得决定创作高度的,首先是视野而非技术。开阔的视野很重要,甚至那些看起来似乎无用的东西,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审美判断。”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高广健也非常看重视野开阔的重要性,他说:“我的工作方式是不停地看别人做过的东西,尽可能回避在思考方式上的雷同,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使用自己独特的设计方式。”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