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成龙收藏古宅背后的那些事

2014-09-15 来源:西宁日报

 

  古建修复师朱华明的工厂

  2014年6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展馆的一座中国门楼引人注目。总策展人、著名建筑师库哈斯,提出中央馆主题是“基本法则”。库哈斯希望探索过去一个世纪内各个国家建筑的演变。唯一一家入选展览主场馆的中国展品是来自苏州楔古公司修复的清中期砖雕门楼。

  苏派砖雕是南方地区砖雕艺术典型代表之一,字碑大多源于当时名人题字,精美书法 与典雅砖雕相得益彰,为苏派砖雕平添了一缕书卷气。

 

  参展的这座苏州砖雕门楼(建于清晚期)原址是苏州古城区一盐商人家厅堂前的门楼。这座门楼在“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已残破不堪。1999年时由于老城区拆迁改造的原因,使这座门楼和其他建筑同时被拆。为了挽救古建筑,楔古的工匠师傅们多方努力修复,才使它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砖雕门楼下枋雕刻有麒麟图案,惟妙惟肖。其儿肚为人物图案,雕刻非常精美;上枋雕刻有草龙图案,线条细腻流畅。

  这座参展的门楼因为条件所限,是通过简化设计复制完成的。原门楼重11吨,运输安装都不方便,为了适应远途运输及展位的搭建,现有门楼重量减轻至5吨,内部采用木质框架结构,这使工期缩短了一半的时间,仅用了6天。

  如今,它出现在意大利威尼斯的主展馆,众多肤色各异的人会看到这座东方门楼上铭刻的古老家族格言——“厚德载福”。

 

  木雕是中国古建的重要组成

  在“大干快进”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大量的古代民居于推土机的轰鸣中倒下。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建筑体系中极重要的部分,正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楔古的领军人朱华明经历特殊,他曾是吴中区横泾街道新思村的一位木匠。之后,替村领导造房子、贩卖木头,朱华明单干了起来,并于22岁那年辗转到了上海进入拆迁队。

 

  朱华明修复的一件斗拱,拥有者是成龙

  这个职业令他目睹了一座大城市的崛起与抛弃并存。1990年代初上海发展迅速,无数老宅被拆毁。看着散落在荒草中曾见证历史沧桑的砖瓦,天性喜爱中国古建筑的朱华明颇觉心痛,但当时他只是拆迁队的小工人,只能将一些有价值的雕花板带回家留存。

  1998年,成龙先后从浙江和安徽购买了9栋明清建筑,通过朋友托付朱华明来修复。对当时已经成功修复、修建了金庭镇明月湾邓家祠堂、上海嘉定佛像博物馆门楼等古代建筑的朱华明而言,处理榫卯结构明清建筑的最大要素是“小心再小心”。在最初收房时,他就介入了监督。

  因长年的风霜雨雪侵袭,古建筑往往破旧不堪,有的木料腐烂,有的残缺。“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房主才会把它们卖掉。”朱华明说。如果拆下时稍有不慎,构件就会更加残破,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他在拆房时就亲自指导和监督。

 

  第一次拆房是在1998年,那是山里的一幢厅堂建筑。朱华明指挥工人为构件编号,又小心地拆下来,用纸板箱等包好。那里道路不好走,构件只能先用拖拉机拖出来,再装卡车运到苏州。后来的8幢古建也基本都这样处理。朱华明说,成龙收购的这些房子大多来自浙江,也有少数来自安徽。

 

  在这批修复工程中,他亲自设计卯榫拼接方案,另一方面又手把手带领十七八个工人修补,反复雕琢过程中,每幢古建筑要花半年左右时间才能修好。

  找到相同材质的构件“补位”是修复古建中最大的难题,同种材质还有年代、生长地、造型等问题,而成龙的9幢古建需要修补的构件比例达30%—50%。有一次,为了找一根直径约70厘米的清代早期香樟木雕花“冬瓜梁”(弧形梁),朱华明先后找了一年多,才在浙江兰溪一个旧木市场找到。

 

  2005年,9幢古建交付完毕。但是香港土地金贵,成龙没有足够的地方把这些古建搭起来;同时,根据香港的规定,建筑的基础必须“生根”,而传统古建筑要使用鼓礅、柱子 等构筑物,这些构件无法“生根”。无奈之下,成龙只能将这些构件堆放在仓库里。结 果,一个仓库淋雨,受潮的木构件引来了白蚁。

  2009年,朱华明应邀去香港检查古建筑受损情况,他还指导工人们在成龙的另一个仓库里挖了个长约3米、宽约1米的水池,里面放上特制药水,把木结构浸泡在池子里,以此杀死虫子,防止腐坏。

  受成龙收藏古建的启发,眼看着十几二十万的破旧老宅,经过清洗、修复、装饰之后,身价翻了好几倍,“这里绝对有市场!”朱华明清楚地明白,保护古建筑,现阶段只能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成千上万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单靠政府每年投入的有限的资金来维修是远远不够的。

 

  这件藻井原位于江西一幢雕花非常精美的戏台内(清代中期建造)。藻井连同戏台于2005年在一个王姓住户手上收购,当时是一件被烟火烧掉大部分的残品。其戏台外部已经全部烧毁,内部的藻井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一部分。经过工匠精心测绘将已经被烧毁的藻井完全复原出来。藻井共分为12层,每一层直径不同,分别由24块大小不一的木头榫卯连接,预示着1年12个月由24个节气组成。内部雕刻有象征吉祥的大象288个由大到小螺旋向上。预示着“美丽吉祥、天天向上”。下面为四方形托架和上部的藻井构成“天圆地方”,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预示着“天、地、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2000年起,朱华明也步入了收藏老房子的行列。短短12年时间,从最初只能将一些有价值的雕花板带回家,到后来他收藏的古建筑已达50余套,房源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等 地,被业界称为“老房子收藏家”。同时,他还拍下了上万张老房子的部件照片,并建立了一整套保证老房子保护、修复的方案。

  走进朱华明那座占地超过2000平米的工场,仿佛穿越百年,返回明清。工场的入口处是 一座用榫卯拼接而成的楼阁,或明或暗、色泽或沉郁或清朗的木质门窗,扁作梁架四下摆放,各类砖雕门楼、石雕构建、木结构屋架陈列其中。这些品质优异的老房子,成为了富有阶层的新宠。

  楔古的执行总监田晨序说:“我们想保留传 统建筑的精髓,同时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保护、恢复的概念,继承和发展。我们希望传播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下一步让它走上国际舞台。”

  今日,中国还在遵循着大拆大建的快进步伐,但众多学者文人的呼吁,让更多人看到老房子见证历史的不可恢复性。这一点让朱华明十分高兴。他说他愿意跟更多人分享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从而推动中国古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