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微艺术”细节中蕴藏的魅力(组图)

2014-07-16 来源:北京日报

  这是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简约、碎片化、互动性的追求,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体验。当艺术与“微”相遇,又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呢?6月28日,由玖层美术馆主办的首届“微艺术”博览会在宋庄东区玖层美术馆开幕,来自中国、韩国、美国等国家的500余件作品参展。

 

  邓英《LOOK-1》宣纸彩墨

 

  法明《四季之一》纸本丙烯油画棒

  所谓“微艺术”,主要指的是艺术家所创作的相对小尺幅、小造型的艺术品及其表现形式。此次展览选取的作品尺寸大多为20×30厘米,其中最小的作品《自在图》,尺寸只有6×8厘米。小空间却不影响观众的欣赏,作品同样可以具有丰富的内涵,小中见大。女性手掌大小的《自在图》,呈现出海面上绚丽而奇幻的景象,让观众在观赏时遐想连篇。

 

  卫保刚 《自在图》 纸上油画

 

  梁建平《罗汉》纸本水墨

  “微艺术”之“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艺术创作朝方寸之间聚焦。“微艺术”所呈现的作品相比于美术馆、画廊里高至屋顶的“大画”而言,绝对都是“小品”,艺术品的小尺寸决定了艺术家所创作的内容注定不是磅礴宏大的题材,而是更为突出地放大艺术家的情绪和生活细节。比如画家邓坤的《立》,灵感来源于他在野外偶然看到的一株植物,它的状态与艺术家当时的心情达到了某种契合,因此产生了这件作品。

 

  彼得·刘易斯(美)《灰色家具》布上丙烯

 

  冯峰《石榴花开》纸本水墨

  “微艺术”尺寸的限制使艺术欣赏的距离变得更近,无论是饱览全局还是捕捉细微之处,观众站在半米之内就能够与作品进行交流。而对于收藏者而言,这些艺术品价格之“微”,也具有诱惑力——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低价位却不乏名家作品。

 

  傅微薇《虫虫》纸本水墨

 

  崔强《鹦鹉》布面丙烯

  不仅仅是创作尺寸的“微”,“微艺术”更带有当下互联网时代的互动特征,注重用观众的感受完成展品的最终创作。“这次我们只负责呈现,绝不表态,判断全由观众。展品除了标题、作者和创作年份,几乎看不到任何解释的信息,没有序言,没有解读,甚至有的作品没有标题。观众无从了解创作者的思路,把解读的主动权交给观众,这样反而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策展人陈羲说。艺术家对“微艺术”赋予了初级创作,这些即兴创作的绘画,促使观众对作品进行更为细微的观察,并根据自身经验赋予作品新的内涵。比如艺术家邓英的《look》系列,用充满童稚的风格,呈现单纯的眼睛看世界所带来的不断惊喜,喜怒哀乐的脸庞表现出现实生活的百味人生。观众在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中,捕捉到自己熟悉的记忆,联想起自身不同的故事。“微艺术”的实质,其实是让观众在有限的艺术作品中进行无限的艺术创作,在不同的解读中丰富作品的内涵。

 

  杨洋《青庐》纸上油画棒

  画家杨洋把“微艺术”比作日记,她介绍作品《青庐》的创作经过时说:“我一直认为我的绘画是灵性之约,满满的都是心性流淌,自在、天成,每幅作品都是心情日记,是记忆碎片的叠合,它让生活变得清晰美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杜小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