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阴铿:中国古代五言律诗开山祖师

2014-07-16

  阴铿,字子坚,澧州作唐(今湖南省安乡县)人。南北朝(陈)著名诗人。《湖南通史》古代卷载有他的小传。据《中国诗史》一书的作者陆侃如、冯沅君考证,阴铿约生于公元510年,逝世于570年。他的先祖本居武威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其高祖于东晋迁居南平郡(郡治作唐),四代后生阴铿,5岁即能诵诗赋,一日千言。及长,博览史传,学识渊博。曾仕梁、陈二朝。在陈官至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皇帝的顾问)。

  阴铿的山水诗构思新隽,风格清丽。杜甫在《解闷》一诗里曾说自己“颇学阴何苦用心”,又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诗中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后代诗评家认为:阴铿的山水诗为唐代五言律诗的形成,起到了启迪和示范的作用。

  阴铿初次做官,任(梁)湘东王法曹参军(地方司法长官)时就传出一个佳话。一日,他与王府宾客园炉宴伙,谈诗论文,见一侍者上前斟酒,即起身以酒肉回敬,不想遭到宾客的嘲笑。他便心平气和地解释道:“诸君莫笑!我辈拥火宴饮,吃喝畅快,快乐极了。可是,这些整天在寒风中忙忙碌碌的人,却不知道酒肉的滋味,合情理吗?”从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出,阴铿是多么平等待人,又是多么尊重黎民百姓。

  后辈人景仰阴铿,诗圣杜甫盛赞阴铿,主要原因还是他在中国诗歌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南北朝时代,诗坛崇尚词藻的华丽,而内容显得空洞贫乏。很多诗人作诗喜欢引经据典、雕章琢句,以至弄得诘屈聱牙,令人生厌。就在此种靡丽、苍白诗风的包围下,阴铿敢于突破樊篱,矢志革新求变,先后创作了《渡青草湖》、《开善寺》、《晚出新亭》等新体诗,与何逊等诗家一道,为当时的诗坛带来了一股难能可贵的清新之气。特别是阴铿以山水为内容的新体诗,已初具唐代诗律的形式,给唐代诗歌的发展以“启明星”那样的导引。

  诗评家李元洛说:“无论什么领域,美的成功的‘首创’都是可贵的,尤其是诗这一崇尚创造的国土。我想洞庭湖最应该铭记的,除了屈原,就应该是阴铿的名字。”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的《古诗源》(选本)在卷十四辑录了阴铿的5首诗作,即《渡青草湖》、《广陵岸送北使》、《江津送别刘光禄不及》、《和傅郎岁暮还湘州》、《开善寺》。现、当代出版的古代山水诗选本,常见阴铿写的山水、风景诗入选。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山水诗歌鉴赏辞典》,收录了他的《江津送别刘光禄不及》、《渡青草湖》、《开善寺》、《晚出新亭》、《晚泊五洲》、《观钓》等6首代表作。鉴赏者(诗评家)张忠纲、彩娜、朱明伦等,对阴铿的山水诗作了客观而又细腻的评论。他们的结论是:粱陈一代诗人,阴铿可算佼佼者。他的诗,数量虽不多,流传至今的仅有三十余首,但在崇尚绮靡的梁、陈,他的诗风格清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可谓独树一帜。

  现、当代出版的文学词典,或语文知识词典,一般都载有阴铿的词条,并跻身“中国古代著名作家”行列。在这些词条里,总结阴铿关于诗词创作的历史功绩时,大致都是这么肯定的:铿尤工五言诗。诗多写景咏物,清秀流丽,以描写山水见称,善于炼字造句,但亦注意通篇的完整性。他的新体诗,颇近唐人律诗。风格与何逊相似,故世称“阴何”。他们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肃。唐杜甫曾说:“颇学阴何苦用心”,又赠李白诗云:“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可见阴铿诗作风格对李白、杜甫的影响。

  如果我们想要明晰了解阴铿在中国诗坛上的贡献、独树一帜地位之确立,就不能不对五言诗的起源和南北朝诗坛的状况作个概貌性的说明。所谓“五言诗”,指五字句的诗。五言诗起于西汉的民谣。到东汉,才出现了文人的五言诗。经过魏晋南北朝直至唐以后,和七言诗一样,成为最流行的诗体。

  所谓南北朝,就是偏安江左的宋、齐、梁、陈,和统治北方的魏、北齐、北周。平心而论,南北朝的五言诗,是个过渡时代的诗。一方面失却了汉、魏时代的空灵矫健之笔,只显露着藻绘雕琢的才能;一方面讲求四声,还没有完全达到近体诗(指后来的五律、七律诗)的音节谐婉之美。可是近体诗的成功,全靠了这两种的嬗变。试问:当时的诗作不讲对仗,不讲平仄、那还有近体诗吗?所以南北朝的诗对于中国诗的演进(承前启后)有着伟大的贡献。不可因为他们一味堆砌,一味绮靡;于是就一笔抹杀了他们。

  当时,“五言诗的作家,可分为三类:  (1)前期的作家,以雕章琢句为能事。大小谢(谢灵运、谢眺)是领袖。(2)后期的作家,以讲求四声为能事。沈约、阴铿、何逊、庾信、薛道衡是领袖。(3)此外比较自然而豪放的诗人,有鲍照、萧衍(梁武帝)为领袖。而鲍照对于后来的影响为最大。”(见《中国文学八论》中《中国诗词概论》一九页。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当我们鸟瞰五言诗的流变之后,再来看看阴铿的一些传世之作,参阅当代诗评家的一些看法,我们就会对于这位尤工五言诗的先辈发出赞叹之声,进而肃然起敬。

  当代诗评家,对阴铿的“山水诗”尤为推祟。我们首先看看他的《晚出新亭》:“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远戌唯闻鼓,/寒山但见松。/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这首诗里讲的新亭,在建康(故址在今南京市南)。地近江滨,为朝士游宴之所。诗人就要离开首都,心事重重。如果尽其所见所闻来表现离悲,诗人还可能写出更多的诗句来。但是很明显,诗人有意识要写新体诗,要以八句为限完成一首诗。从这诗里,我们明显地看到了五言律诗的胚胎。

  诗评家朱明伦,评述《晚出新亭》一诗时说:“首先应该肯定阴铿在创造情景交融的完整意境上的努力。南朝的山水诗很兴盛,写景篇什增多,也有一些佳句。但绝大多数作品还谈不上情与景的融合,有的两者互不相关,甚至互相矛盾。而这首诗前后四句以抒情为主,也写景物,中间四句以写景为主又含深情,诗人设计的结构匀称而完整。全诗以离悲为统帅,各句都为表现它’而服务,最后以归照应离,首尾相合,主客观达到了统一。我们完全有理由说,阴铿的诗不但有佳句,而且有佳篇,《晚出新亭》就是其中的代表。尤其在梁、陈时代,浮靡诗风日炽,宫体盛行的情况下,能创作这样写景生动.抒情健康,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诗篇,成绩可嘉。”

  笔者认为,朱明伦首先肯定阳铿诗作的完整性,的确是精辟之论。与阴铿相比,开创山水诗一派的谢灵运,他的一些名作就有欠缺完整性之嫌。且看他的《登池上楼》。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二句本来很好,但接以“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二句,不但没有什么意义,而且语言风格很不协调,当然就谈不上完整性了。

  读了阴铿的《渡青草湖》、《开善寺》、《晚出新亭》等写景诗的代表作,我们还应赞赏阴铿对语言风格的追求,六朝绮丽,梁陈最盛,述事用典,浮泛成风。阴铿虽也雕琢字句,但清新自然,以浅淡之语写深浓之情,语言质朴而不古拙,流丽而不浓艳。至今,他的风景诗中的一些名句还为文坛中人所引用。如:“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等,都已成为千古名句。

  正是由于阴铿在诗歌创作上的革新求变、力避流俗的努力,使他在中国诗史上赢得了“独树一帜”:“中国古代五言律诗开山祖师”的美誉。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