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晒晒那些当年的“时髦货”(组图)

2014-07-11

  一件物品可以记录一个时代的发展变化,也可以陪伴一个人度过一生。尽管现在不缺乏物资,但我们总会不舍得扔掉。它们或许像多年前一样仍陪伴着我们,或在整理老房子的时候,才被我们翻出来。它们中不少是曾经的时髦货。

    人民网图说中国论坛网友“神经刀”发帖号召大家晒晒自己家里的老货。许多网友跟帖晒旧货,晒出了那年代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历历在目。老相机、传呼机、DVD、妈妈做的拂尘……跟着观察者网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SONY音响

  应该是在1993年买的,6800元。那时没有苏宁和国美,更没有淘宝,买东西要一家一家的去找。上海南京东路第一百货的橱窗是新产品的风向标,永远放着最新潮的东西。我当时要结婚,时不时的去第一百货打打样,再去周边找找相对便宜点的东西。

  这套音响是在第一百货斜对面,南京东路贵州路口的一家家电商店买的。这家店现在没有了,当时十分牛气,里面挤满了人。营业员也很牛气,问你要啥,开票付钱,然后开箱点亮,然后打包自提,一句多余的话没有。

  当时也没送货服务,我老丈人借了个黄鱼车,车牌挂在脖子上,从现在的南站这里骑到南京东路再骑回去的。据说还被警察拦了,还争执了几句。音响老丈人直接拉回家里,等一周后结婚,和其他嫁妆一起送来。

  那几天我天天在老丈人家待到很晚,坐在音响前面看着音响面板上的光线条随着音乐跳动,心里充满幸福感啊。

  音响后来就放在床对面电视机旁边,自己想到去开机的没几次。我们定时6点45分,自动开,唱到7点半,自己关掉。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声音发不出了,我们也不去管它。每天早上,6点45分,哒的一声,它开机了,发出沙沙声,我们就知道,再赖一会床,就要起来了。

 

 

 爱华随身听

  爱华随身听,啥时候买的忘记了,好像要千把块。第一张照片边上的一块,是它的备用电源。

  看机械构造,用料,都是非常的扎实。看着比现在的数码播放器值钱吧。数码储存的出现,没办法,一下把它给淘汰了。

  听朋友说,在澳洲还看到过有人挎着这么个机器听音乐的,国内是很少看到了。我肯定拿它做了什么重要的事情,现在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爱立信T28SC,价格忘记了,大概是2000年买的。刘德华做的广告。刘德华在电视里对关之琳说,事业我一定争取,对你从未放弃。

  我在家里对儿子说,这个手机是最高级的,声控的,你对它说,开!你看,它自己打开了!儿子说,爸爸你好像手动了一下啊。我说是的,你说开的同时手稍微配合一下就行了。

  我的第一个手机也是在南京东路第一百货,一个移动柜台买的,飞利浦988,当时好像还要入网费。很小的一个,还送个皮套子,可以卡在皮带上。刚有手机的时候,特别希望有电话来,可是,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把手机放桌上,感觉很自豪的样子。好像有一次还有一个同事幸福地叹了口气,说我们这一桌都是有手机的人啊。

 

 

  摩托罗拉中文寻呼机,1995年。

  那时候街上经常有这种场景:嘀嘀嘀的声音突然响起来,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一个油头粉面西装革履的家伙像尿急找厕所一样到处找公用电话。

  第二张照片是股票机。这个就不谈了,谈了伤心。

 

  搪瓷面盆,1993年。

  老婆的嫁妆。当时多少钱,肯定不记得了。拿来后就放床底下,20多年了第一次拿出来,一对面盆很要好,怎么也分不开了。这个一般人家里没有了吧,现在就是用面盆,也都是塑料的了。

 

 

松下录像机

  松下录像机,也是1993年买的,2800元好像。也是老婆嫁妆。

  当时算蛮先进的机器,很多高科技,可是除了看录像带,其他基本不用的。

  我买了不少TDK空白带子,请一个家里装了卫星电视的朋友,电影台,音乐台,我什么都要看。

  有次录像放不出来了,扛着机器去徐家汇定点维修部去修。说是磁头脏了,要清洗。就看着维修师傅拿着一张人民币,对着磁头檫了几下,然后说,20块。我说这样好啦?师傅说,人民币擦磁头最好了,好了!回去果然放得出了。

  第二层是DVD,就是从DVD开始,片子买了几百片,机器倒不大买了。当时有套小房子在出租,房客来了去,去了来。好几次换房客,都留下DVD机器和片子。后来家里有了三四台,一张片子,这台放不出,我就换一台。很少有一台都放不出来的。

  “沥青裤子”:估计这物件比不少朋友的岁数都大吧。发票、合格证、包一样不缺。保存品相相当好。

 

 

 

 

 

 

 

 

 

 

  “一阵风影”:我家门上挂的拂尘,布是母亲用旧衣服裁的,可是那个光溜溜的枣木把可是相当有年头了。现在已不多见了,绝无仅有呀。

 

  “乐水”:1988年购进的蝴蝶牌缝纫机。70年代的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手帕”:成全我姻缘的收音机。

 

  话说1966年的一天,我家的一条街上突然来了一辆搬家的大汽车,据说是从省城来的,从车上搬下了大皮箱小皮箱的,从此又多了一个新邻居。

  孩子们的心都是好奇的,时不时的就会爬上这个新来的邻居家的窗子,一切都是好奇的:女主人的穿着打扮、孩子们的说话、屋里的摆设、甚至人家屋里的气味都觉得新鲜特别,最让我好奇地就是柜子上面摆着的那个“戏匣子”(后来知道那叫收音机),第一次走进邻居的家门,接触到那个收音机,还是在1969年的一天,我和这家的女儿在一个小学校的文艺宣传队里,所以理所当然的就有了往来,正好可以接触到收音机(要不就得去大街上,坐在马路牙子的电线杆下面收听大喇叭播放的长篇小说)。

  要知道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里,家里能有这么一台收音机也是不得了的啊。而我却也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后来才知道这台收音机,是媳妇的爸妈1956年结婚时买的,后来我有事儿没事儿就上她家听收音机:什么样板戏、长篇小说、还有是否和原苏联为了珍宝岛打起来了等等新闻。

  后来、再后来听收音机就是幌子了,因为我是奔他家的女儿使劲了。再后来再后来我就成了这家的姑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机器代替了手工业、家用电器也是越来越多: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空调等等等等应有尽有,电脑更是神奇的让人都不敢想象,可是这个小小收音机,仍然还在家里显眼的位置,跟着我们四十多年,几次搬家收拾装修屋子都没舍得丢弃它,正是它给我们“牵线搭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姻缘。

 

  “安全也环保”分享

 

  “安全也环保”:这个干湿温度计是上海医用仪表厂制,应该是60年代的产品。

 

  “xiaotiqin”:1982年买的三洋4500立体声收录机,485元。

  “看海2009”:30多年了,小人书永远不会退出我们的记忆,翻箱倒柜把珍藏多年的宝贝拿出来晒晒。《红楼梦》1982年第一版的。

 

  《三国演义》1979年7月第二版。

 

《霍元甲》1983年7月第一版。手绘版,电影版。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毛主席纪念章。

 

 

 

 

  “陈英”:看看我家用了36年的蜜蜂牌缝纫机,如今还很新哦!

 

 

  蜜蜂牌缝纫机是1978年4月购买的,118元,那时这个价是我2个半月工资的总和!一般地区还买不到,记得是在西藏路金陵路附近的一个专门店里买的,请黄鱼车师父驮回家的。

  这缝纫机陪伴了我36年,用它为一大家子的人做过衣服,上至父母,下至孩子(包括过年的新棉袄、棉裤和花外套).还有我自己的衣服-----那时市场没有什么现成的衣服,就算有价也很高,只能是自己制作了。

  好在这缝纫机还挺耐用的,5年前花了30元钱,请师父上门修理过一次,里面的一个什么螺丝松了,平时基本上是我自己保养,至今还很新哦!

  搬家时有人劝我卖了,我不舍得,至今用它的机会不多了,但想到要缝缝补补的时候,这个缝纫机还是蛮派用处。

 

 

跟随我60多年的樟木箱。

  记得刚解放初期(大概是53年吧?)那时我还没有上学,父母从很远的地方买了一个大箱子回家,是三轮车师父驮回家的,当我们在家门口看着父母把箱子搬回家时,非常好奇!好大好大!还有,打开后一阵阵的香气扑鼻而来,此时父母告诉我们说:这是用樟木做的,那香味就是樟木本身带来的。从此我就非常非常喜欢这个箱子---带有香味的箱子。更没有想到,这个箱子就此陪伴我至今。69年插队那时,父母及我本人都以为我再也回不了上海了,就拿这个樟木箱作为陪嫁的嫁妆送给了我,我带着它到东北插队,以后又带着它回到了上海自己的家,再以后又带着它结婚,至今这个香的箱子还是跟着我。

  真的,这个箱子很结实,记得插队那年在黑龙江三棵树火车站下车时,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人硬是从一米高的车台上往下扔箱子,非常心疼!下面全部是小石子,真担心会被损坏,可是它除了表皮有点损伤,其他还是好好的。

  至今我还是用它装一些羊毛毯,驼毛被...一打开箱子,还是香气扑鼻 。现在的上海的家具市场很少很少见得如此香气扑鼻的樟木箱了!我真的很喜欢!这也是过世了的父母留给我的礼物!

 

 

  看看我家30年前购买的羊毛毯。1984年见得那毛毯亮丽漂亮,毛很柔软,尽管家中已经有了一条毛毯,但非常喜欢,还是买下了这条毛毯,至今还是不怎么舍得用它,毛毯还是崭新的,那商标上《凤凰牌上海毛毯厂出品》,还是鲜明可见!

  “晋商精神”:为响应版内号召,努力翻开陈年旧柜终于找到了奶奶生前用过的飞跃牌黑白电视机,为了缅怀亲人 爸爸一直舍不得把它扔掉。

 

 

  上海飞跃电视机厂亦即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属上海“上广电集团”该厂前身是云北电工电讯器材厂,主要生产继电器、变压器和仪表、电子管扩音机。1966年10月更名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同年,研制成功全晶体管扩音机。1970年10月,该厂从浙江中路486号迁至零陵路322号原上海无线电工业学校校址,该校108名教职员工并入后,扩音机等播音设备产量增至19981台,并远销斯里兰卡、越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1972年,该厂研制成功23厘米黑白电视机,1973年投产。1975年11月,由国家投资630万元、面积为18266平方米的电视机装配大楼投入使用。1977年后,该厂陆续将变压器、扩音机转给外单位生产,先后并进了上海电讯器材厂和上海国光口琴厂电视机车间的技术人员,电视机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1979年,该厂电视机产量达到194266台。9D3型、12D1型、19D1型电视机在全国第二届黑白电视机质量评比中均获一等奖。 一时兴起,插起电源,翻出天线,在奶奶住过的屋子里黑白电视机再次图文并茂。

  “喜先生”:东方红802一Y型电子管收音机。50年代国产,汉口无线电厂生产的大型东方红收音机,长60cm,宽27cm,高40cm。8灯5波段,双喇叭,品相保存较好,中短波能收音,整机内外完整原配,这是一台高级收音机,那个年代专供市级以上领导使用的,气派大方。

 

  “河东农夫”:我的珍藏:海南省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当天在海口发行的首日封。

 

  这是我在1988年8月23日当天于“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海口市邮政局亲自买到的首日封,海南省于当天正式城成立了,但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海南省的发票收据等票据上依旧是写有“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字样。当年我18岁,从山西跋山涉水、漂洋过海用了一周的时间才到了海口市,海南人管从大陆进岛的人统称为“大陆来的”。如今,26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海南省的发展变化是当初无法想象到的。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好,祝福海南人民、祝福祖国!

  “xtdwsh”:和平鸽子满天飞水壶。我是56年出生,在我小的时候就有这把壶,他一直陪伴我成长。它的生产年代我不知道,但他的精美让我一直保存在身边。

 

 

 

 

  这两件老物件虽然不值钱,但他的年代久远,这是上一代人用过生活用具。这是大跃进时期的产物。现在都不用了,甚至连它们叫什么都不知道了。

  图一是过去洗衣服用的棒槌,那年代买不起肥皂,衣服浸泡后用它捶打去除污垢。 第二个应该是农村纺棉花车上的棉线轴,纺好的线被缠绕在这个棉线轴上。

 

 

  “xtdwsh”:这个杯应该是民国时期的,足有100年左右的年龄,保存到现在非常不容易。

 

上海手表,19钻带日历的。80年代以前的产品。那个时候的价格好像是120元左右。至今还完好无损。

  “哈南-人生如梦”:奶奶传给我的毛主席像章、银手镯、银簪子、居民证、二大爷遗物照片及革命家属证明书。

 

  日本原装夏普/SharpQT-94Z(R)记得是1985年父亲卖(买)给我的。

 

 

 

灯光人像摄影1981年12月第一次印刷(北京)、闪光摄影1992年6月第一次印刷(上海)。

 

 

哈尔滨钟表厂1991年

  “宝叔夕阳乐”:翻葙倒柜地也来晒晒家里四十年老货——中国上海制造的一款三五牌台钟。

 

在上海三五牌台钟的声誉家喻户晓,是结婚陪嫁三大件中的必需一件。

  七十年代,市场物资供给匮乏,除了口粮副食品凭票计划供应之外,日用工业品须凭工业券(当时工业券发放标准是以本人月工资数的10%计数,即是:每十元配给一张)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现己走过了四十年的悠久历程,我家那台三五牌台钟永不停息,永不磨损,钟声依旧悦耳……

 

 

  台钟只要上足发条,即可走时十五天,每秒钟摆一回,永不停息,四十年了,估算已摆动了天文数字,十二亿六仟一佰四十四万次。

 

  发票;一九七四年二月八日,当时花了四十元八角人民帀,五张工业券。

 

 

  台钟使用说明书

 

 

  绘图工具。那还是在计划经济八十年代初期,地方上许多乡镇社办工厂刚起步,缺的是技术和产品。于是,由二,三个知己结合,工作日在自已单位上班,星期日兼职到乡镇社办工厂上班,平日下班回家后,晚上就要干点兼职私活。在那个年代里,对于公职人员去从事兼职是从反对、质疑到默认,从隐蔽到公开许可,从此能心安理得地、踏踏实实干起了兼职工作。当时在上海,把这种兼职工作,就被称为“星期日工程师”了。

  这套简单的绘图工具,是我为干私活兼职购置的,屈指一算,也己有三十亇年头了,包括:绘图板、一字尺、三棱尺、三角板、量角器、图形模板、中华牌铅笔和绘图仪器等。

  “章鱼保罗”:珍藏多年的老年画看看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

 

 

 

  “塞上湖城”:买粮油不用证了,也记不清是哪年了,家里还存有一本当年的《市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再也不用发愁排队去买粮了。

 

 

  家里还有20--30本袖珍小人书,长90厘米、寛60厘米,新蕾出版社发行,都是手工绘画,现在看看也挺有意思。

 

 

 

 

  刚实行最早的数字传呼机,可能是卡西欧,家里还收藏一个。

  “百万雄师”:老丈人和丈母娘上个世纪90年代去世前给外孙留下的老钱币。江南省造壬寅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

 

 

民国三年袁大头:

 

 

  民国时期纸币:

 

 

困难时期的票证:

 

  “lolo”:我妈的嫁妆,两口皮箱,是解放前的老货,现在还在用。

 

  “绪刚观天”:你见过民国时期的身份证吗?前几年愚夫无意中从老家一箱子中翻出了一张伯父刘德胜的民国身份证,便一直收藏至今。该证为四页纸质,记录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号码及发证日期、教育程度、职业、职位等。内页盖有红色四方印章,背面记录有保甲番号、住址与注意事项。其中,行业一栏标注为:农,职位一栏标注为: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身份证里面有指纹识别栏,用以确认持证人身份是否属实。在该身份证内页右下角“指纹符号”栏下,标明右手、左手,和双手五指的栏目,如果指纹为“斗”(指纹呈圆圈形,没有开口,就叫做“斗”),就在该栏目内画一圆圈;如果指纹是“簸”(指纹不是圆圈状,而是有开口者,俗称“箥簸”),就在该栏目内打一个叉(X)。以便检查身份时与持证人十个手指对照,从而供确认持证人身份是否属实。这是一种比较初级的,但又有一定简单而又有实效的方法。

  “angelatu”:猫妈爱好集邮和集门票。所以我家的一大宝贝就是老门票啦~某天整理出来的杭州的老门票~~大家一起围观下吧!当时门票的价格真心便宜啊……

 

  “我心依舊”:外婆的嫁妆,保守估计100岁以上,戴在我手上尺寸居然刚刚好。

 

  “cccx4”:这是一九六六年援越抗美时我使用过的卫生盒,那时人手一个。

 

 

  “cyz410630”:红面盆。1967年,我27岁时在老家办婚礼,我穿我的军装,媳妇是战友用自行车驼回来的,亲戚朋友吃了一餐黄米油糕,来者送我的贺礼是镜子、红面盆。十几个红面盆,一直用着,已经面目全非了,我好不容易用去污粉清洗出来,原来还是很美的一件东西呢!它已经47岁了!

 

  “清都山水郎”:我的传家宝。自古以来国人以黄金白银为财富的象征,只为它们既可珍藏,又可代表身份地位,古时喜庆节日也作为馈赠不可缺少的礼品,尤其在民间使用较为普遍,制作金银器饰物需经历烧、炼、雕、镂、打磨等程序才能完成,每一件饰物都代表了当时工匠们的精湛制作工艺,反映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情感、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这块银牌子是我老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据近80岁的老妈讲,在我出生后百日哪天,我姥爷把我妈妈小时候戴过的这块银牌子、银锁亲手挂在了我的脖子上,我童年时代曾戴着它到处显摆过,一步三晃叮当作响,也曾给弟弟妹妹们轮流戴过。文革中因父亲“走资派”家里曾被抄过,是老妈用破布把牌子包上塞在墙缝里才免遭一劫。到了我48岁本命哪年,老妈又翻箱倒柜从一堆破棉絮包里一层一层地扒出来,作为生日贺礼又一次地戴在我颈上,赠给我做为传家宝永久地纪念,保我平安!感谢我的姥爷和亲爱的妈妈!让我的收藏中又增添了两件精美的珍品。

  “路远水长”:中国最早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海鸥DF,1980年的,我家最早的单反,现在仍然快门清脆,使用流畅。

 

 

  “三洋”:革命军属的木牌,这个说不上时间了,应该是60年代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