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即将消失的农具

2014-06-27

打铁铺的火花还能闪烁多久?

秋收时节,以往在乡下随处可见的风车,如今大多已被现代化的收割机所替代。

平田整地用的滚耙已没有了用武之地。

用来捕鱼的鱼篓,在乡下已不多见。

脚踏水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之一。

蓑衣、斗笠和扁担,以往是农户下地的三大件,现在已很少有人使用。

竹筐轻便耐用,暂时还离不开。

用水流进行驱动的石磨,如今只留存于偏远的村寨中。

 

  “一根小木棒,安个弯月亮。秋天收庄稼,请它来帮忙。”——谜底:镰刀

  “远望一头马,近看无尾巴,肚中风轮转,屁股秕壳拉。”——谜底:风车

  这样的谜语,对于上世纪90年代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简单易猜的,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却很难。

  华夏的文明是从农耕开始的,农具文化凝聚了先人的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的崛起,传统原始的农耕方式渐渐被人遗忘,随着许多传统农具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众多农业社会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手艺也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一代代老手艺人的叹息中,那些具有传统特色的农具恐怕难以改变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的命运。

  桂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繁衍、生息。中国的农耕文化在这里有着充分体现,农具的发展和变迁记录着浓重的桂北民俗文化。如今在众多农具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也有一些制作工艺简单、轻便耐用的农具保存了下来,比如扁担、箩筐等。

  在灌阳有一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重大节日——“二月八”农具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人们都要去集市购买农具及家具。当地农具节最早始于唐代的庙会,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起初各地的民众只是相约农历二月初八到灌阳县城赶庙会,并借此机会进行各种农具、农产品的交易。但随着参加庙会的商人越来越多,农具生意也越发兴旺,赶庙会逐渐演变成了农具及农副产品交易会,农具节也因此形成,并于清朝达到顶峰,形成了当地一道独有风景。

  在灌阳的农具文化中,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以前灌阳9个乡镇个个乡镇都有二到三家铁匠铺,一般都是门庭若市。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也并不易学。铁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也是一门技术高超的手艺,讲究技巧,往往是徒弟烧火,师傅伺候铁农具,掌握火候。他们以铁器为加工对象,只凭手中一把铁锤就能打造出镢、锄、锨、镐等各式各样的农用工具。

  来到洞井乡的铁匠铺,这里相比其他铺面显得冷清,老铁匠正在打制一把手工用的挂耙,据他介绍,他打铁已有近四十年了,他曾因为有这样一门手艺而受到四方乡邻的爱戴,也曾生意兴隆,生活富足。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盛行,生意大受影响,孩子们也不愿学,他的手艺面临失传,老人眼中透漏着失落和无奈。

  据不完全统计,灌阳基本已消失的农具有脚踏水车、手推独木轮、石臼、汽灯、马灯、煤油灯、土织布机、斗笠、升、斗、草鞋等近千种。多少补锅匠、箍桶匠、木匠等手艺人,悄悄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留存于老人们的口中和心上。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