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老上海的女校 开中国女子教育先河

2014-06-04

 

上世纪初,上海某女校毕业生和外国女教师在照相馆拍摄的毕业合影

  原标题为:老上海的女校

  上海是开中国女子教育先河的重要城市。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近代化进程。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根深蒂固,妇女没有权力享受学校教育。上海开埠后,这一现象开始改变。1850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裨治文夫人格兰德感慨于中国妇女教育程度之低,在上海创立裨文女塾。这是上海第一所女子学校,标志着基督教在上海开办女子学校教育的开始。次年,美国传教士琼司女士在虹口创办文纪女塾。其后,上海的教会女子学校纷纷创办。至19世纪末,上海教会女子学校已有10余所,约占全国教会女子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创办于1861年的清心女子中学、创办于1881年的圣玛利亚女中、创办于1892年的中西女子中学、创办于1897年的晏摩氏女中等。基督教在上海创办女校的初衷是传教、发展教徒,其本质是一种文化侵略,但客观上却起到了改变中国社会观念,促进上海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和妇女解放的积极作用。

  基督教会女校在上海的创办,刺激了国人自己开办女校的热情,同时也为上海士绅和进步人士自办女校提供了模本。在梁启超、经元善等人的倡议和筹办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人自办的女子学校上海女学堂(又称经正女学)于1898年成立。其后,务本女塾、爱国女学、城东女学社、宗孟女学堂等华人女校纷纷创办。1906年被视为上海华人女学成立之大年。这一年里,相继有民立女中学堂、三育女学堂、祝群女校、萃秀女学堂、辅强女学堂、南州女校、润鸿女学堂等8所女子学校成立。至1920年代初期,上海已有40余所华人私立女校,呈现华人女校与教会女校并驾齐驱、共同发展之势。

  辛亥革命的爆发,上海女子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期。许多女校在小学基础上发展出中学部,部分教会女校还开设了高等教育。随着女校学制的逐步完善,上海的华人大学与教会大学相继向女学生放开入学限制,使得女子开始享受高等教育。同时,平民女校也逐步创建。李达于1921年开办的平民女校特邀陈独秀、陈望道、邵力子、沈雁冰、刘少奇、张太雷、邓中夏等出任学校教员,为学生作专题讲座,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女学生发展自身、走向社会。

  至上世纪30、40年代前后,上海女子教育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上海不仅女子基础教育位居全国之首,而且还出现了国人自办的女子大学。同时,女子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与全国其他城市女子职业学校相比,上海女子职业教育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并非是蚕桑、纺织、缝纫、刺绣、家事、助产等传统专业,而是女子职业教育的新兴学科——商科。1935年,周振韶在上海创设上海妇女教育馆。这个类似女子教育俱乐部的机构既帮助女性提高文化水平,也有与女子职业教育衔接紧密的妇女职业指导所、妇女工艺传习所,为上海女子教育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随着上海女子教育的不断发展,沪上女学生成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活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女生们开始从校园步入外面的世界,在婚姻、服饰、社交等方面最早突破传统的限制,将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等现代观念和新的社会风尚传播于都市之中。毕业女生开始告别固守闺房的传统生活,踏上社会,成为职业女性。老上海女校走出了近代中国首批女教育家、女科学家、女实业家、女医生、女护士、女报人。随着女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爱国活动,女学生联合会等女生社会团体在上海应运而生,女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站在了历史舞台上。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力,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上海的女子教育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下得以不断发展。目前,上海除女子中学、女子学院外,60余所高等院校和近1500所中小学向女生开放,女子教育的普及面之广、教育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女子教育不再是问题的今天,我们不能忘却老上海女校对推动近代上海社会进步所作的重要贡献。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