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神秘的西夏文字(图)

2014-05-28

  西夏统治者为了与宋、辽相匹敌,除了在政治上、军事上加强力量以外,还注意在文化上有所建树,使文化相对落后的党项族尽可能取得与汉族相等的地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元昊在立国前创制番书,也称番文或番字。作为西夏王朝的“国字”,西夏文字曾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地域内(今天的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盛行了约两个世纪,元明两代,西夏文字仍在一些地区存在了大约三个世纪。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岁月中,西夏文字沉寂而去,几乎无人知晓。直到清朝乾隆嘉庆期间,学者追寻和著述西夏历史时,西夏文字才被重新提及。由于西夏王朝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西夏文字后世失传,曾被称作“天书”。直至近代,国内外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西夏文字研究的专家学者,才逐步为世人揭开西夏文字的神秘面纱。

  西夏文字属于表意形制的方块字,文字形式和汉字接近,目前发现的共有6000多字。西夏文字主要仿照汉字的“六书”而创制,专家学者把西夏文字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种。单纯字一般笔画较少,从音和意的角度上不宜再分解。合体字即非单纯字,包括合成字、互换字和对称字。西夏文字有横、竖、点、拐、撇、捺等笔画构成,斜笔较多,一般四角饱满,字体匀称。西夏文字的笔画多在10画上下,基本没有5画以下的字,20画以上的字也很少。西夏文书写自上而下成行,自右而左成篇。因文字笔画过多、过少的字较少,通篇看来字画均匀,舒展大方。

  西夏文书法

  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西夏长期倡导文教,使用文字,也发展了书法艺术,并且达到很高水平。西夏文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楷书方正匀称,多用于书写和刻印;行书自由舒展,多用于日用和抄写;草书云龙变换,多用于文书和医方;篆书屈曲婉转,用于印章盒碑额。

  西夏陵园中发现了很多西夏碑文,这些碑文也是西夏文书法的代表作品。西夏文碑文书体各异,风格不一,有的端庄大方,有的字势豪迈,有的温婉秀丽,有的似瘦金,有的类院体。碑文文字都是正书,成熟练达,因是在帝陵中立碑,书写者当是名家或高手。碑文的破译解读将成为研究西夏历史文化的强力佐证。

  西夏文字和汉字的同异

  西夏文字和汉字之间有很多共同点,首先两种文字同属表意文字体系;其次文字形体相似,有相似的文字构成方法,占西夏文字总数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会意合成字、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且两种文字都有楷书、行书、草书和篆书。然而,西夏文字又有其鲜明的特点,西夏文字笔画适中,笔画较少、结构简单的字比汉字少得多;文字的笔画斜画较多,西夏文字笔画中缺乏汉字常用的竖钩;在文字构成上,西夏文字会意合成字较汉字中的会意字多;西夏文字中象形、指事字较少,这与汉字不同。

  西夏文的使用

  西夏创制文字后,十分重视其使用。目前已知的西夏文文献种类非常多,其中有官署文书、法律条令、审案记录、买卖文契、官私账目、文学著作、历史书籍、字典辞书、碑刻、印章。不仅西夏的腹地宁夏和甘肃河西走廊出土了很多西夏文文物,西夏的一些边远地区也有西夏文的遗存。元、明时期,一部分党项人东移,在杭州、南京曾印刷西夏文佛经,在北京西北部的居庸关、河北的保定郊区也发现了西夏文的碑刻。西夏时期从未间断过西夏文的使用,西夏文字借助汉传儒学和佛教的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普及到了整个西夏境内,成为辉煌灿烂的西夏典籍的最主要载体,并由此产生了汗牛充栋的文献,使得同时代的契丹文和女真文只能望其项背。

  西夏文字为中国文字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流传使用400余年,留下了大批珍贵文献,成为中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世人默默地展示着西夏古国那段鲜为人知的辉煌篇章。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