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中国“微电影”缘何成了众矢之的

2014-04-22 来源:千龙文化

  报载:写个剧本,拿起摄像机,找三两个人,一部“微电影”就此诞生;写完作业,打开电脑,随便搜搜,香艳的画面扑面而来……这是一些网民对当下流行的“微电影”现状的描述。近年来,依托视频网站和新媒体终端快速崛起的“微电影”产业,似乎始终难逃“低俗”的诟病。尽管有关部门两次发文,产业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习惯于“痛打落水狗”,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无法抹去的基因,“踏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曾经的泛政治口号今天说来是个笑话,但仔细剖析文化的骨髓组成部分,几十年的思维定势并无根本性质上的变化。“微电影”一不留神,就成了那只被痛打的落水狗。

  或许,现在的“微电影”连“落水狗”都不如,铺天盖地的文章批判着微电影的罪与罚,照此下去,俨然是要成了“过街老鼠”。

  微电影是一种现代人基于生活节奏变化的艺术形态,因其在时间内被限定在“30分钟以内”,为了区别于银幕上的大电影,而被定义为“微电影”。中国微电影的发迹是借助于互联网WEB2.0技术的兴起,网友成了微电影的主要受众群,没人注意到,或许微电影的“原罪”恰恰和互联网的传播形态有过。

  两三年前,中国各界对微电影的讨论还只是停留在微电影和广告片之间的边界划分问题上。无论人们如何定义微电影,都很难与广告片撇清关系。边界的混杂既成了微电影栖身的最大理由,也埋下了微电影终有一天将要成为“落水狗”的宿命。

  中国大银幕电影的出生权标志物是“龙标”,地上电影和地下电影的分界线被“龙标”定义得非常清晰。微电影显然不需要通过“龙标”就能够在互联网上一夜成名,惟一需要通过的是传到视频网站的管理员审核。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微电影的最后归宿就只能被钉死在“低俗”的耻辱柱上。

  在阳光下审视微电影,任谁都无法忽略掉微电影的瑕疵,就像有人发现有限电视里的电影频道居然播放那么多过往的中国国产烂片,居然都是各大电影厂通过了各种审查拍出来的,令人困惑的是,如此多的烂片为什么听都没有听过,更别说在影院里观看了。

  在微电影出现之前,还有一种影视艺术形态,叫做独立电影或独立影像(纪录片)。在“龙标”电影面前,独立电影或者独立影像作品也只能是中国参加国际影像展参评的作品,一旦成名后,也只能是进入“地下电影”的渠道进行传播。微电影的出生权得来得太过容易了,加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海量播出,结局不言而喻。

  电影也好,微电影也罢,都是一种影视艺术的形态和文化的载体、介质,微电影本身清清白白的,和大银幕电影一样,除了时间上的控制作为区别,其他的要素都是一样的。批评微电影“低俗”的人,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微电影没有罪过,不过是创作者赋予微电影的部分内容被主流文化所不容。

  因噎废食的做法尽管很愚蠢,但在几十年思维定势的影响之下,用愚蠢的想法和行为伤害文化本身的事情我们做得一点都不少。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杜小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