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可穿戴设备:“高大上”背后的隐忧(图)

2014-03-20

  到2014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将超过150亿美元

  到2017年,销量将达7000万台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人民网记者配备被称为“采访神器”的谷歌眼镜进行采访拍摄。据称,这部眼镜仅一台,价值1000多美金,需记者轮流佩戴,用于发布即时图品和视频,这是在中国大陆人们第一次看到谷歌眼镜密集使用。网友直呼:“太高大上了。”

  可穿戴设备带给大家的是新鲜感和颠覆性的使用体验。然而当最初的新鲜感结束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亲密接触,人们会不会发现,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可穿戴设备也存在一些令人尴尬的缺憾呢?

  健康隐患

  头痛、过敏是谁惹的祸?

  可穿戴设备首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电脑从手机缩小到眼镜和手表这么小,体积小了似乎是一种不可阻挡历史的趋势。实际上它的意义不止于此——可穿戴设备离人体越近,健康的意义就变得非常重要。

  前段时间在kickstarter(美国一个创意方案的众筹网站平台)上出现的新产品Fibit,这是一个只有一英寸半的黑色塑料小玩意,可以测量你的活力有多丰沛。 你把它带在身上,它就会持续追踪你走了多远的路,移动了多大范围等。你甚至可以在夜晚也带着它,因为它还能追踪睡眠的时长与质量。

  然而近日Fibit公司发售的健身腕带追踪器接到了大量的产品质量投诉。在Fibit论坛上,用户们指出,他们在戴了这款产品后出现了皮肤过敏的现象。光这一条帖子的评论就有几百条,可见问题并非偶然。一位用户说,他使用这款腕带追踪器大约一个半月之后,与设备电池和充电口接触的位置出现了一些小红点,后来经院方查看得知是皮肤过敏。据说造成皮肤过敏的主要原因是Fibit Farcelor腕带部分的金属含有镍,它的主要特性是容易刺激皮肤,产生发红、湿疹等现象。

  2013年10月,谷歌推出第二代谷歌眼镜,首批限量2000套。然而,随之而来的不全是赞扬的声音。

  来自美国的一位粉丝抱怨说,自己佩戴眼镜第一个星期就出现了头痛的情况。当时每天不管去哪儿,他都戴着谷歌眼镜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全新体验,包括不断使用它拍照片、视频和进行网络搜索。如今,这位发烧友因为无法忍受谷歌眼镜带来的剧烈头痛,已经决定放弃佩戴这款产品。

  眼科专家指出,佩戴这种眼镜会引起用户眨眼次数减少,所引起的视力疲劳和干眼症也可能导致头痛。

  数据安全

  谁窥见了我的隐私?

  大数据+可穿戴设备会带来什么?可能很多人会对个人隐私保护产生更强烈的不安。

  如果看过黑镜第一季第三集的人,就会对其中的伦理问题有所思考。未来,人人都植入内置芯片,记忆影像可被随时翻查。多疑的丈夫正是通过记忆翻查搜查妻子不忠的证据,从而导致家庭毁灭。

  眼下,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增强,可穿戴设备强化了这种依赖性。当可穿戴设备到处印刻着健康指数、生活偏好、行为习惯、行动轨迹、工作履历的时候,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泄露的危险将大大增加。

  像Sensatex Inc公司的智能衬衫系统以及Under Armor公司的E39压缩衬衫这类智能服装技术能够远程监控服装穿戴者的心率、呼吸和其他生命体征。除了帮助运动员确定并解决性能问题外,这类服装也可以被用来监控老年人或患者的术后生命体征,或者士兵和消防员在危险情况下的生命征象。而这类服装的危险在于收集到的数据通常是通过蓝牙或无线个域网等协议传输,容易受到拦截和侵害。

  有分析指出,可穿戴设备通过互联网释放出海量的数据,无论是企业针对用户的市场营销,还是用户个人的身份特征和消费习惯,都变成可以存储、可以处理、可以深挖及可以整合利用的各种数据。大量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大量的经济、社会甚至政治利益。业界已经产生了担忧:数据安全或许会成为影响可穿戴技术发展的下一个瓶颈。

  如何保管

  太轻巧了也是个麻烦

  “可穿戴设备”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体积小,可穿戴设备有必要保持小巧轻盈,不然没有人会愿意去穿戴它们。这导致它们同时很容易被遗忘,你遗失设备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了。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这个“小家伙”不被弄丢呢,这是大多消费者关心的问题。

  有人设计了这样的场景,下班后去麦当劳解决晚饭,兜里揣着Fibit、手机、钥匙、钱包,吃晚饭回到家,然后就发现兜内独缺了一个Fibit。

  它太小太轻,所以非常容易丢。有用户表示,假如我的钥匙从兜里掉出来了,我会注意到,假如是Fibit掉出来的话,那就只有永别的份了。

  除了太小,挑剔的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粗笨”和脆弱兼具的外形也有吐槽。“钛金属边框看起来很好,同时很有弹性,但这也意味着谷歌眼镜无法像传统眼镜一样折叠,从而挂在T恤前面或口袋里。而暴露在外的折射显示屏看起来很脆弱,我们被告知不可触摸这一显示屏。”这位用户认为,谷歌很贴心的提供了一款超细纤维外壳,能保护敏感元件,但最终包装之后显得很笨重,用户需要携带大手提袋。如果你没有随身携带背包,那摘下眼镜后即使有眼镜袋,收纳起来也是颇不方便。

  此外,电池也是个问题。在高强度的使用下(拍照、视频),谷歌眼镜的电池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除非省着点用,否则一天一充的频率都达不到,分分钟变普通镜框。

  当然,对于尚处在“襁褓”中的可穿戴设备来说,这些问题也许不算个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迭代,绊脚石都将会被踢开。

  曾有网友如此畅想未来的生活场景:“手机忘在了家里,出门后也可通过智能眼镜接收和回复手机的短信、电话,在办公室坐了大半天,智能手表发出提示已达久坐上限,需要起身活动一下,并给出详细的建议,晚上在家观看电视,通过手势就能让手环识别肢体轨迹,并向电视机发射换台、调整音量等指令……”

  延伸阅读

  中国可穿戴设备风生水起

  政策方面:去年10月8日,发改委“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移动互联网及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产业化”的专项通知中,明确将可穿戴设备列为“支持重点”。要求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制可规模商用的多类型可穿戴设备。

  企业方面:在上述通知前半个月的北京通信展上已有多款可穿戴设备,紧随中兴这次在CES发布,华为在1个月之后的MWC上展出相关产品。国内已经或即将推出可穿戴设备的企业还有联想、盛大、酷派、海尔、奇虎、小米及大唐等。

  资本方面:IDG、经纬创投、北极光创投、戈壁资本、创新工场、德迅投资等一大批较早期的投资机构从前年就已开始关注该领域。截至去年9月,国内可穿戴技术领域的创业投资案例已超过30起。

  市场方面: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前沿的深圳,IT卖场已有GEAK Watch、in watch、咕咚手环、智能项链“魔豆”及计步器和胎心仪等可穿戴设备销售。据卖场反映,除智能手表外,卖得最好的当属手环等健康类设备。

  趋势方面: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占到全球四分之一强。从2013到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或增16倍以上,数量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将增加19倍达到115亿元。

  从三星智能手表“GEAR”商标申请到“谷歌眼镜”引发市场震动,再到苹果“iWatch”相关专利的频频曝光,无不预示国际厂商在可穿戴领域已遥遥领先,但从中兴、华为、联想、酷派等行业主导企业的产品战略和市场布局看,国内厂商定能后来者居上。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