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从小店张望城市的审美历史

2014-02-15

  “2002年,有媒体推荐了上海的100家特色小店,如今,仅仅过去12年,这100家小店只剩下不到五家。”在近日由上海聚集商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举行的《大城小店——个人精致商业与城市》文化论坛上,专家们抛出的议题不禁让人们思考——街头巷尾的小店对城市究竟意味着什么?

  “小店文化是城市生活最细微处和最生动的写照,与城市中的人的需求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作家孙甘露这样表达他的观点。他说,从小店可以张望一个城市的审美历史,那些因为小店保存下来的散发着老上海味道的窗框、门帘、缝纫机、旧钢琴,总能勾起人们美好的想象,为回望传统提供了物证。

  事实上,开一家小店,是许多人的梦想之一,连张爱玲也未能免俗。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教授提到,张爱玲曾想跟好朋友炎樱一起开服装店,还亲自写好了名为《炎樱衣谱》的服装店广告。因为种种原因,服装店最终没开成,但张爱玲笔下依然不乏今日读者至今能寻找到的小店,她的小说《色戒》中提到的“凯司令咖啡馆”,这家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小店已然成为上海标志之一。

  一片肆意怀旧的情思

  神秘、怀旧,这是小店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比如,这家在自忠路沿街面的小店,取名“老虎天窗603”。位处老上海市中心的这里,现在还有没有老虎天窗,不得而知,反正这名字很有些怀旧情调的,让人忍不住想知道背后的故事。

  推开店门时会有片刻的疑惑,这是一家店吗?还是误闯进了谁的家?左手边是一台老式缝纫机,旁边是祖母级别的古董花布沙发,以及大大喇叭的老式留声机;右手边摆着一组老上海旧家具,大橱、五斗橱和梳妆台;房间的正中间是一张木板弹簧床,墙壁上随处贴着手工剪纸的囍字……

  不过这不是古董店,而是卖新潮服饰的。满眼的囍字倒不是纯装饰,而是店主人本来就是一对新婚夫妻。店铺的构想全来自女主人Yumiko的主意,她将这里布置成一个女孩的闺房,她说,那将是未来女儿的房间。Yumiko从小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店里的摆设都是夫妻俩的收藏,她会如此喜欢老上海的老旧家饰,还真是奇缘。

  大橱里、木板床上都挂着、摊着衣服。逛这样的小店是有意思的,因为你可以像来到朋友家那样,而且是很亲密的闺蜜,随便翻翻人家家里的衣橱柜子,翻箱倒柜地寻找自己中意的东西。

  摆在店铺门口的上世纪60年代的旅行箱,上面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标签;熊猫牌收音机、幼儿园用的木质风琴、铁皮蒸汽熨斗,这些古老的收藏都保存完好;1930年代的粉饼和口红,外壳有些锈迹和斑驳,但表面的花纹依旧鲜亮。那些落满岁月痕迹的物什,竟比最时髦的潮人服饰更叫人遐想连篇。

  走到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很难忽略坐拥独栋洋房的老电影咖啡馆,每到周末,这座结合了日式和西式建筑风格的3层小楼必然满座。

  穿过庭院里的许愿香樟树和卓别林铜像,欣赏完门口玻璃柜里收藏的名媛画像扑克,拱形大门内色调深沉而怀旧的大厅让时光逆流回到了张爱玲小说里风情的老上海岁月。老电影那泛黄略带颗粒感的画面在小小的银幕上抖动着,午后的宁静里唯有粗嘎的配音在空气里时断时续。放映电影是这里的招牌,常来怀旧的除了文艺老中青年,也有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只要点一杯咖啡,就可以免费点播一场心仪的电影。黑白画面的低声倾诉穿过咖啡微苦的醇香,在光线昏昧的空间里交织出已逝岁月的维度。

  踩着“吱吱”作响的楼梯踱步而上,老板从各地古玩市场上淘来的古董电影放映机、老胶片和留声机,跟普通摆设一样安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有老上海滩味道的3层阁楼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逼仄,雕花玻璃窗上,多伦路的文化和历史化成了一片模糊的影像,唯有明亮的光线穿透进来,衬出老地板光洁的沧桑。

  生活的痕迹流淌在每一个细节中

  小店之所以吸引人,还在于它的每一个细节中都流淌着生活的痕迹。走进绿色的铁门,晴空下,光影无声地投射于白色墙壁之上,宁静而明媚。古旧的小物件们躺在眼前这栋洋房的每一处角落,放佛时光就此驻足,岁月无限静好。

  泰安路有着上海小马路不常见的开阔和宁静,卫乐园带着历史沧桑感的欧式入口在梧桐树下显出一份独特的情致。aroom用一扇绿色铁门在其中隔出自己的乐园。

  aroom,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义,就是“一间房、一间屋子”的意思,由两对略有些恋物情结的年轻夫妻共同打理。结识了多年的他们收藏的喜好十分相近,都爱充满工业设计感的物品,以及与摄影摄像有关的老物件,“买这些东西的时候没有想过要开店,就是很私人的爱好,买来放家里当摆设。”在旅游的途中一路走一路收,加上部分来自朋友的馈赠,家里的藏品最终多到摆不下,于是找了栋老洋房打造出一个半私人性质的储藏室,或者说展示厅,以承载这些小物什上凝结的历史与兴衰。“其实我们四个人喜欢的东西总体上是比较一致的,但也会有些不一样,毕竟有男有女嘛,这就造成了现在我们的东西比较丰富。”店主陈述的口吻里其实满是骄傲。不以开店赚钱为目的,完全把这个空间当做是家的延伸、客厅的一部分,闲暇时招呼朋友过来小聚,或者偶遇志同道合的陌生人,无论哪一件都是人生中的美事。

  海明威时不时地在店里四处走动,活动筋骨,累了就趴回自己的竹篮小睡。它是店主的宠物,已经11岁高龄,而且双眼因为眼疾已经全盲,却还是每天都跟着主人到店里来“上班”。也许上了年纪的缘故,它睡觉的时间总是很长,醒了就闲散地在店里溜达,到处碰壁。看起来它实则很喜欢这个一天到晚音乐环绕,宁静安详的空间。就像经常光顾这里的,除了文艺小青年们,也不乏懂得品味生活的中老年人。据说有一对老夫妻就经常来店里,点上一杯咖啡,悠悠坐一个下午。

  店里的家具基本上都是几位店主按照手头已有的素材量身设计打造的,老式的棕绷床蒙上胶合板刷上黑漆做成大黑板,再钉上隔层,往墙上斜斜一靠,就是一个完美的储物柜。两块风化得厉害的木材,配上定制的铁艺基座,可以供十几个人围着喝茶聊天的场地便又有了。其他诸如用木头毛线轴、老式灯座和灯泡改装出一盏小台灯之类的旧物改造,在这个空间里实在多到数不胜数。对古老生活用品的眷恋加上四个人的奇思妙想,不经意的一处小景致也许都是再三摆弄到半夜十二点的杰作。不错,这个屋檐下哪怕再细小的一个东西,周围都会精心布置出一片浑然天成的环境,仿佛你再也不能找出其他比这更适合安放的场所。国外收来的二手台灯、风扇、玻璃或者搪瓷的瓶罐,都归置在并排放置的两个铁架子上,简单硬朗的线条和浸透时光的色泽都默默诉说着上个世纪欧洲工业的繁盛;另一处被老相机和泛黄明信片占据的柜子,则是热爱vintage、旅行和摄影的店主们身份及爱好的写照。来自捷克的小木偶,则被店主安排坐在窗户跟前,歪着脑袋静静看这一室的岁月沉淀、时光静好。

  寻找遗失的嗅觉记忆

  如果觉得光看还有些单调,那不妨从气味里寻找遗失的嗅觉记忆。气味图书馆——这个店名妙而且玄,听了让人如坠云雾,思绪暂时脱离现实。这里究竟是贩卖什么的呢?对不起,没有图书,只有气味。

   米白色的墙面,齐刷刷几排木柜子,这里用图书馆那种整洁清晰的方式来排列这个世界上你能想到和你想不到的种种气味。位于泰康路的这家店里搜罗了近300种不同气味的香氛,与人们习惯思维中的香水不同,你可以在此闻到食物、蔬菜甚至自然的味道,譬如爆米花、爽身粉、蚯蚓、雨……甚至灰尘。游逛到上海的小S曾经带着老公来到店里,棉花糖的味道是她的最爱。周迅也来过小店,在闻过所有味道后,她选择了暴风雨。“每个人喜欢的气味都不同,来店里的北方人会喜欢‘雪’,南方人更多地选择‘雨后花园’,老外会选择‘橡皮泥’、‘黑胡椒’这类特别的气味。”新西兰海归店主李一鸣告诉我们。据说,有人来店里后泪流满面,说是闻到了妈妈的味道。

  这些香氛其实还有一套特别的“玩法”,叫做场景模拟。你可以把平装书、灰尘与霉味3种气味混合,就成了老式图书馆的气味;或是把爆米花、灰尘、泡泡糖、胶皮和铁锈放一起,就是老式电影院的气味。你可以随便创意组合。气味图书馆藏在石库门的老房子里,底楼的门店小到只能挤进五六个瘦子,所以提醒你一定要走上楼梯去2楼,那里才是真正的气味图书馆。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