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贵州古镇 回归“乡愁”

2014-01-26

  

  “古”之由来

  都说旧州是一座古镇,但是到底旧州有多“古”,还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如果以人类曾经生存并活动过的踪迹来确定“古”的标准,那么,旧州之“古”确实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的世纪。

  旧州是我省古人类遗址发现实物最多的地方之一。据考古专家考证,在旧州境内洞穴遗址中发现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均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

  要知详情,听世代居住在旧州镇的胡龙林老人讲述。

  1990年9月,夏日已进入尾声,秋天的一丝凉意开始在旧州上空盘旋。一天早上,镇上来了几位陌生人,他们在镇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径直去往镇外的荒山野岭。这天,我正好路过政府门前,听说这几个人是来旧州“象鼻洞”考古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便同镇里的其他几个人尾随考古专家一起跟到“象鼻洞”前。

  我们旧州的“象鼻洞”位于牛滚塘寨西北600米处,因为山体形状似大象鼻子,被我们叫做“象鼻洞”。考古专家进洞后,洞口马上就被几个公安人员堵住了,人家不让我们这些“闲杂人员”进洞,说是不能影响考古专家工作。

  站在“象鼻洞”前,我们几个人开始议论起来。有人说,这么一个山洞,莫非藏有财宝?以前从来没有听人说过。又有人说,这些人是来找金矿的。还有人说,他们是寻找战争年代死在洞里的战士遗体的。我心里清楚,他们的这些猜测全都没有根据。这些人就是到我们旧州考古来的,他们要在“象鼻洞”里找到早期人类生存过的迹象。

  快到中午时,洞里的人开始一个个出来,他们手里拿着形状古怪的石头和一些像似骨头的东西。在下山的路上,我们急切地向他们打听这是些什么玩意。他们只简单地回答说是工具和化石。

  第二天,我听镇上的人说,这些考古专家还要到老孟寨的地甲洞、洗马塘寨的华严洞和猫猫村的猫猫洞找“工具和化石”。

  后来,我听政府的干部说,考古专家在我们旧州这几个山洞里发现了早期人类使用过的石头工具和动物化石,确定的时间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

  那个时代的人还不会修建房屋,全部都住在山洞里。他们就是最早居住在旧州的古人类。

  从胡龙林的语气中,不难发现他作为旧州人的一种自豪感。

  石头之建筑

  来到旧州,最令人震惊的恐怕就是清一色的石头墙壁和石板房顶了。这是旧州人就地取材,筑巢而居的智慧体现。旧州民居几乎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宅院形式多样,融合了安徽、江苏、江西民居建筑风格

  杨有忠老人对记者讲述了旧州民居风格特征。

  旧州城建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51年),现留存的城墙残迹可以证明。从那时起,旧州的建筑就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

  我们旧州有山、有树、有水、有土地、也有农田,山、水、木、地、田都是宝。要说民居,自然就会说到旧州的山。旧州的山有石头和树林。这就是旧州民居建筑取之不尽的原材料。从建筑材料看,旧州民居建筑全部都是石木结构相融的形式,房屋外墙是用石灰、桐油、煤渣混合而成的石灰泥涂抹;民居的主体则是木质结构,地板、屋顶、室内的一些器具都是用石块制成。坚固实用是我们旧州城里老建筑的主要功能。

  我们旧州人在石头建造的生活世界中,也会修建花台,种植花草。现在还保存完好的西街上的“孙家大院”,后院就修建了一尊花台,听老人们说,这个花台里原来种满了牡丹。

  老人讲到这里,好像有所感触,似乎“孙家大院”曾经发生的故事触动了他。沉默片刻后,老人又继续讲下去。

  旧州民居建筑风格是以明清时期的“江南民居”风格为主。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是大厅,后面的院内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为“天井”,常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又俗称“四水归堂”,有防火灾的功能,但还有一个说法是:水是财富的象征,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

  旧州民居一般为三间,大户人家也有六、七间的,窗台下延伸出一大块,当地称“铺台”。古时旧州商业繁华,商铺林立,家家户户都有用于买卖商品的“铺台”,规模大小不一。

  我们旧州的房屋都是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居民自己建设、创造和装点的石头建筑艺术。

  西街上还有一栋别具一格的“鲁家大院”。这是民国初期一个姓鲁的贵阳人娶了旧州赵家女子后,在这里修建的住所。这是一栋欧式建筑风格的房屋。房子是四方形的,一共有两层,椭圆形门窗上镶嵌出的线条带有很浓的欧式风情,门窗上的结构又是古典的中式风格。

  听老人们说,“鲁家大院”是从1938年开始修建的,直到1943年才完工,轰轰隆隆修了5年。可是,到1950年“土改运动”时,“鲁家大院”就被政府没收了,后来又改成了旧州卫生院。现在,政府已经把“鲁家大院”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古建筑,正准备重新修缮。

  我们旧州的古老民居建筑在南街和西街比比皆是。除了“孙家大院”和“鲁家大院”外,还有“谷氏老宅”、“刘家大院”、“土司大衙门”等等,光是政府指定的一、二类老民居就有99栋。建国前,旧州城里有“关岳庙”、“城隍庙”、“文昌阁”、“玉皇阁”、“北极观”、“天主教堂”等庵观庙阁堂,还有“旧州城门”、“钟鼓楼”、“扶风亭”、“清元宫”、“二十五眼桥”等城楼亭宫楼,只可惜建国后都被陆续拆除了。不过,现在政府又要按照原样恢复这些古建筑了。

  老人若有所思地沉吟了一会,又接着说:其实,旧州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在1866年后重新修建的。清朝咸同时期的战乱,使旧州的民居建筑遭到了一次很大的破坏。

  老人的坦诚,并没有破坏记者心目中对旧州古镇的“古”与“旧”的整体印象。恰恰相反,在杨有忠老人如数家珍般的讲述中,一幅旧州古镇建筑群落画卷一一展现在记者眼前。

  记者没有打探“孙家大院”有着怎样的秘密,也没有追问“鲁家大院”那曾经发生过的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其实会永远留在古镇的砖墙里。

  民俗之延伸

  旧州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旧州的“民俗文化”不是本土的,而是中原“民俗文化”在西南边陲的延伸。

  听孙纯荣老人细细道来。

  每年农历5月28日这天,是城隍爷的生日。在过去,每逢这天,旧州都要举行城隍庙会,也叫“迎神赛会”。城隍庙会其实也是一场大型的商品交易会,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色彩。每次都会吸引四面八方远近百十里的乡民前来观赏盛会和探亲访友,青年男女也要借这个机会谈情说爱。

  史书上的记载是这样的。5月28日,从早上开始,抬城隍游街、祭祀活动场面热烈壮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忙着进香祈福,而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也同时进行。直到正午时,祭祀结束后,城隍庙前的铁炮三响,便开始游行。几个壮汉进入1丈多高纸扎的巨人“腹内”,用肩膀抬着行走。这个大摇大摆在街上行走的“巨人”就是喜神,也叫“黑白无常”。“喜神”两边还有两人各挑一面二尺直径的大铜锣,边走边打边喊:“行人靠边!”这就是“净街”。紧接着就是由十多人组成的仪仗队伍,他们分别举着“肃静”、“回避”、“虎头牌”、“金瓜”、“钺斧”、“大刀”、“长矛”、“月牙铲”、“翻天印”等兵器和各色狗牙旗、龙凤旗。尾随仪仗队后的是四五架“春亭”和三架“香亭”,每架“春亭”都由八人抬着,架子上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芦花荡”戏,几乎都由男青年装扮,一般是“水漫金山”、“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唐僧取经”等戏目;“香亭”是数十个抬着鼓、锣、钹等吹打乐器的乐师,边走边演奏。再后面是由众多青少年组成的“骑摆马”,就是由穿着阔绰的富家子弟和上百名穿得花花绿绿、腰间还挂着饰物的平民子弟,拉着数十丈长的白布,白布一头系在龙轿上,龙轿由16人抬着,上设龙座,慈眉善目的城隍神身着大红龙袍、头戴文冠、脚踏金师,端坐在龙椅上,头上还撑了一把“万民伞”。整个游行队伍约有500到600米长,所到之处,家家门前都摆设着香案和祭品,还要鸣放鞭炮,烧香叩头,以表示迎神。

  游行路线一般是由东街转向北街,出城进西街转向南街又出城,径直到达离城一里多远的场坝“赈济台”,然后扶城隍上座,举行“赈孤”仪式,向四周施撒稀粥,既表示赈济“孤魂野鬼”,又祈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后,将城隍抬回庙内安放,盛会到此结束。

  在我小的时候,听老人说过,到民国时期,旧州的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一到“迎神赛会”这天,外地的京戏和川戏班子,包括杂耍魔术团体,都要赶来献艺。他们一般是在轩辕宫、万寿宫等庙内的戏楼演出。

  建国后,城隍庙被改作为粮食仓库,里面的近百个泥塑木雕全部都被销毁掉了,旧州的迎神赛会也自然取消了。但是,每年农历5月28日这天,四方群众依然会到旧州“赶集”。这已经成了这里的习惯。

  1993年,旧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大家捐钱捐物,在城内的大屯山腰又新建了一座规模不大的城隍庙,还新雕了城隍神像,庙里悬挂了几幅楹联,其中的一幅是这样写的:“盛世和煦,邀约名流修祀典;古城开放,长留胜迹系乡情。”

  现在,农历5月28日这天,已被确定为“旧州民族文化节”,这使得已经停止几十年的“抬城隍游街”民俗文化活动又在旧州古镇重新恢复起来。老百姓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执著,表明在传统民俗里,蕴含了浓厚的人文情愫。

   田野与乡土

  在古人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到后世,往往都会成为富饶之地,这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食物。

  旧州镇的仙人坝村依山傍水,物产丰富,村前的大坝盛产粮食。曾有“旧州熟,安顺足”的古话一直在民间流传。

  绿丘、河流、良田、零星的村落,组成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乡村田园”美景——这就是旧州镇的仙人坝村。仙人坝村是一个充满传说的村子,光听村名就知道:仙人坝,顾名思义,由“仙人”下凡修建的河坝。

  听一下仙人坝村党支部书记刘兆明讲述“仙人坝”的来历。

  我们村的这块地面上,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过。我猜想,那时,这里每逢雨季,必定会发大水淹没庄稼。小时候,曾听村里的老人说过,明代以前,我们的先辈就在离村子大约800米的邢江河上修建了一座拦河大坝。坝子是由泥和石头建成,坝子的石头上至今仍留有清晰可见的“牛蹄印”。

  我们这地方的人以前都把“牛”看成是一种神灵,河坝石头上的“牛蹄印”,就是“牛”留下来的。传说也有一些道理,就是因为有了这道拦河大坝,我们这里才会在数百年里没发生过洪涝灾害。这道坝子一直起着防洪和引水灌溉农田的作用。

  在“仙人坝”附近的邢江边上,还有一间残破的古时修建的水碾房,里面的碾槽还在。这座水碾房是我们这里的农业文化遗迹,镇政府要把它当作项目申报,要进行修复。

  从双堡到关帝庙的公路进我们村,必须跨过邢江河,以前的老桥已经拆除,正在修建新桥。新桥是一座仿古石桥,要投资190多万块钱。镇政府还要在村前的邢江河沿河两岸修建2米宽的木质栈道,大约有1800米长,听说近期就要开工建设。

  现在的仙人坝村是省里定下来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点,2013年初,大部分村民就已经开始修建新房。新房全部按照明清时期的江南民居风格建造,一共是两层,外墙是白色的,房顶用青灰色石块铺盖。因为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大家建新房的积极性都很高,光是浪塘组189户中就有113户修建了新房,现在浪塘组已经有4户人家报名要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旅馆。

  我们村一共有8000亩耕地,原来主要种水稻和油菜。现在要发展观光农业,就要调整产业。今年初,我们在双堡至关帝庙公路沿线就要种核桃和车梨子,在邢江河边上的大坝子里要种蔬菜,村后面的山坡上除了继续种折耳根外,还种其他果树。

  旧与新

  公元1912年,距今已有百年之遥,在上海《申报》上,曾刊文推荐“旧州八景”。这八景是:扶风晚笛、碧波秋月、麟山晴岚、华严晚钟、南堤绿柳、北岭寒梅、翠微春霭、文阁夕照。

  在旧州老人中,只要问到旧州最美的景物,老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东门天宝桥上的扶风亭和邢江河边的二十五眼桥。清道光年间,时任安顺知府的胡林翼留联:“十分美景,留住两间正气;一片冰心,方成千古完人。”民国时,旧州才子谷少华也有一联:“无事且凭栏,四壁云山皆如画;工余此小憩,万家灯火总关情。”

  旧州之美,美在引发“乡愁”。

  听听旧州镇镇长刘可立的描述。

  旧州最显著的资源特点就是: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旧州的资源折射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代代传承着的智慧发展史,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历史,都已成为旧州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旧州之美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们确定了对古建筑的修复原则:“修旧如旧不是旧,似旧非旧;建新非新且作新,此新不新”。这话讲得有些绕口,似有故弄玄虚之嫌。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先进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农耕景观,恰好构成了一幅古今交汇、新旧相融的画卷。修复过程中,我们既要使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与古建筑特色相一致,又要把各种现代元素融入到古镇的整体风貌之中。

  “田园文化”是旧州先辈留存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旧州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我们遵循的原则就是保持原有的“山水格局”。

  我们对旧州镇的发展定位是:在传承与发展中打造具有旧州特色的“文化古镇、绿色乡村、农田公园、生态山水。”

  一字感言

  这个古镇承载了传奇。在让人充满了自豪感的同时,孕育着浓厚的人文情愫。“孙家大院”的秘密到底是什么?“鲁家大院”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又会是怎样?

  融入现代社会,是我们追寻进步的脚步,百年古镇在城镇化的热潮中,该怎样去适应?这个值得思考!

  所以,旧州镇的城镇化进程,我们认为是——思

  旧州说“旧”

  回顾旧州古镇历史,还要从公元940年说起,当时正值五代后晋天福五年,朱温派遣楚王马殷征讨黔贵,马殷所率兵马为柳州“八姓兵”。征讨结束后,张姓兵受分赏管辖今旧州和双堡一带的土地,史称“八十一寨”,又名“龙家寨”。张氏得到世袭封地后,建幕府于“龙家寨”,并以土司身份统管地方军政大权长达十余代之久,“龙家寨”也因此成为当时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朝至正11年(公元1351年),“龙家寨”被设为安顺州府所在地,改称“安顺州”,历时120年。至明朝成化年间,州治所迁往今安顺城,安顺州更名“旧州”,取“原安顺州”之意。

  现在旧州咋样

  旧州镇位于安顺市东南部,距安顺市市区30公里,全镇辖24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4520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8%。镇域总面积11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56%。

  旧州水资源丰富,有邢江河、横水河、龙滩河、五翠河、南门河等大小河流共9条。丘陵山地则成就了这里富集的石块资源,为当地自古至今筑居修路提供着源源不绝的原材料。除了水稻、油菜外,旧州最有名的土特产还有山药、茶叶、金刺林、核桃等等。

  旧州饮食更是源远流长,早在明代屯兵西南时,屯堡筵席“八大碗”、“八小碗”就开始流传。到上世纪30年代初期,旧州技冠一方的大厨冯发益独创的“板栗鸡丁”和“鸡绒”菜谱更成为旧州特色美食。

  印象旧州

  旧州是座古镇。

  站在旧州街上,眼前的古建筑似乎把这里的历史娓娓道来,犹如电影画面般,在记者眼前徐徐播放。

  南街上的“土司大衙门”,从这里不知颁布了多少道政令。遥想当年,端坐厅堂的大土司在这里奖励过安分守己的庶民,也惩戒过冥顽不驯的刁民……。大土司为保一方平安而殚思竭力,心中油然而生几分敬重。

  西街上的“孙氏老宅”依照江南民居风格修建,最显著的布局特点是“前庭后院”。前庭迎来送往,后院花团锦簇。伫立庭前,浮想联翩:孤灯下庶子“锥股悬梁”意欲博取功名,历经磨难而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后,闲情逸致,种花弄草,牡丹芍药,芬芳四溢。

  岁月送走了坐落在西街的“鲁家大院”的老主人,留下了残破但依然坚挺的老宅。旧州人氏赵家千金与鲁先生的爱情萌生于贵阳,成长于旧州,结果于“鲁家大院”。这栋由精神与物质共同铸成的“爱巢”,在里面凝聚的爱情力量,超越了时空,在岁月的长河中,固化为一段爱情故事。

  旧州故事,难以诉罄。旧州故事,令人遐思,令人向往。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