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海南黎医:幸有“口书”载传奇

2014-01-14

 

陵水老黎医蓝生仁。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黎医蓝生仁用独特方法治病。

 

张杰 摄昌江黎村懂草药的妇女。 范南虹 摄

  海南黎医黎药

  关于黎族,有很多美丽神秘的传说,黎医黎药是其中之一。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些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老黎医用几把便宜的草药就治好了。黎族有语言无文字,黎医黎药的传承依靠一代代人口口相传,每一个老黎医就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珍贵的“口书”,又因为黎语除本民族之外能听懂的人不多,旁人看来,黎医们口述的草药、验方就是无字“天书”。

  在海南多年,关于黎医的故事听得很多,有朋友传来的,也有身边人身边事的亲历。

  因为采访“黎医黎药”专题的缘故,近三个月来,记者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戴好富博士、海南黎药协会副会长钟捷东的带领下,走近了传说中很神奇的黎医,拜访了黎族聚居地区的几位黎族医生。

  本以为走近了,会拂去黎医神秘的面纱,没想到愈走近愈看清,反而愈神奇,采访到的老黎医们,其医术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黎族医学 肇始远古

  “黎族人民在被世人称之为瘴疠之地的热带深山丛林中繁衍生息了两万年,并造就了一个拥有120多万人口的民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健康、最长寿的群体之一,堪称神奇。这个神奇之根本源于黎族在恶劣环境下为谋求自身生存,与环境、疾病、伤痛抗争中创造的独特文明———黎族医药。”这段话,出自五指山黎族医生杨丽娜的一篇文章。

  与很多老黎医不同的是,杨丽娜接受过专门的医学训练,曾到卫校学习过。杨丽娜受行医的祖母影响,对本民族医学非常热爱,还组织成立了“五指山黎族民间医药研究会”。

  通过对本民族医学的研究以及对老黎医的走访,杨丽娜认为,黎族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与热带雨林为伍,衣食皆为植物所赐。所以,黎医黎药的产生源于黎族先民对生产生活经验的认识。

  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黎族医药研究的中国热农院戴好富博士分析,黎族世居深山,打猎为生,在捕杀猎物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摔伤、刀伤、毒蛇咬伤等伤病,所以,很多黎医尤其精通治疗跌打损伤。

  钟捷东曾在驻五指山区部队担任过多年军医,这期间,走访了很多老黎医。他在《黎族医药》一书中将黎族医学的发展分为原始自然进化阶段、受外来医学影响阶段和黎族现代医学三个阶段。

  虽然早期的黎医行医治病带有迷信色彩,但黎族医学是世界各民族医学中最早实现巫医分化,走入理性医学发展模式的民族之一。

  疗效神奇 医学奇葩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卫生局副局长杨锋的带领下,2012年10月的一天,记者走进了陵水英州镇军田村毫不起眼的一户农家小院落。刚进院落,就看见一位腿上敷着药的年轻人安静地坐在一张凳子上,他是91岁老黎医蓝生仁的患者,叫黄阿雄,因车祸导致右足胫内粉碎性骨折。

  蓝生仁的儿子蓝信功出来接待记者,蓝生仁因年老听力严重衰退,加上又只讲黎语,难以沟通。和蓝生仁的交谈,完全靠他13岁的孙子蓝章山翻译。

  黄阿雄是三亚人,发生车祸后,在三亚一家医院拍完片,医生说要马上做手术,费用近万元。黄阿雄家穷,没钱做手术,在亲戚的介绍下找到蓝生仁看病。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黄阿雄的骨伤一时半会儿好不了,他在蓝生仁家住了下来,到记者采访时已住了近10天。

  “我刚来时腿又肿又痛,蓝医生用草药治疗,一周后,淤血散了,消肿了。”让黄阿雄最为叹服的是蓝生仁接骨对位的本领。“他在腿上仔细摸索,捏捏受伤的部位,一推一扭,不用做手术,原来错位的骨头竟然瞬间复原了,太了不起了!”

  在蓝生仁眼里,无草不药。走到院子前的空地,他随手采了一株小草,比划着让蓝章山告诉记者:“这是鹅不吃草,这种草分公母,公草要冬天才能长出来,它是治伤病的良药,既能煮水喝,还可以配其他草药外敷。”蓝章山说得头头是道。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黎族虽然不是人人懂医,但男女老幼大多都能识得几味草药和它们的用法,在荒僻无人处,遇上些常见小病,他们都能用草药自行治愈。“即使懂草药,也不一定能治病。”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40多岁的王川玉告诉记者,她外婆、妈妈都是黎医,她从小跟着她们认得很多草药,却不懂医。

  黎医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能有效治病,还在于它利用身边易得的药材,用内服、外敷、熏洗等方式,不采用手术,简便易行地为本民族同胞治病,价格相当低廉。至今,黎医中还保留着非常古老的砭术,也即石针,用尖锐的石块,对患处采取压、刺、刮、擦等方法治病,基本不花一分钱。所以,黎医在本民族中深受欢迎。

  “黎医虽没有医典流传,但它是一门非常庞杂、繁复却又系统的民族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中一朵奇葩。”戴好富告诉记者,黎族医学背后是其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虽无文字,依靠口口相传,但经过数千年发展,在传承中既有轶佚,也有发扬,渐渐自成一体。

  据相关黎医研究书籍论述,黎医融药、医、护为一体。在治疗方面,黎医传承下来的有完整的治疗泌尿系统、妇科、骨科、风湿、皮肤、毒蛇咬伤等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用药。特别是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接骨、中毒、虐疾等有独到疗效。

  口传黎医 走向式微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中央村卫生室,记者观察40多岁的黎医吉中富给患者看病,采用的也是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但他在取药时,却非常随意,随手抓一把草药,并不像中医那么严格地定量到“克”。

  “黎药无副作用,多一点、少一点,既不影响治病,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吉中富的黎医知识,从祖父和父亲处学来,10多岁就跟着父亲上山采药,常用的200多种黎药全在他脑子里。

  吉中富的医术远近闻名,陵水县长荣管区60岁的李国余,在外打工时,右腿膝关节莫名肿大,去陵水医院检查,拍片发现里面积有很多脓水,他到多家医院治疗,前前后后花了两万多元,都没治好。后来,一家大医院警告他要截肢,否则生命难保。

  李国余说,当时右腿疼痛难行,大小便都要爬行,非常痛苦。无奈之中,李国余半信半疑地找吉中富治病,“抓了一麻袋草药,煮水后用棉布包住患处,每次包一天一夜,冷了就加热再敷。一袋药煮了3次,肿痛神奇地消失了。”李国余说,他仅花了100多元就治好了病,保全了右腿。

  遗憾的是,吉中富高超的医术,却难寻传人,他的孩子对学习黎医黎药都没兴趣。“学黎医黎药,靠的是口传,孩子们认为繁琐难学。”吉中富说,最重要的是他两个孩子都认为黎医没前途,赚不了钱。原来,吉中富学西医的弟弟和他同在村卫生室看病,西医收费高,弟弟赚的钱也比他多,孩子看在眼里,更不愿学黎医。

  91岁的蓝生仁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因为健康日减,他的问题就更为迫切。蓝信功介绍,父亲把脉本事一流。现在年纪大了,感觉有些迟钝衰退了,准确度会打些折扣。听毕,记者请蓝生仁把脉,他伸出苍老的、长满硬茧的手,搭在记者右手脉上,沉吟良久,对蓝章山说了一番话。“爷爷说,你有慢性咽炎,肾部还有小肿泡。”稚气的蓝章山翻译过来。蓝生仁把脉的结果,竟然与记者半年多前的体检结果一致。

  蓝信功说,蓝家世代行医,到蓝生仁已是第五代。蓝生仁不仅懂医,还懂药,他还在继承祖辈的医术上有所发展。蓝信功对黎药也了如指掌,哪些药能治什么病,在哪里采得到,他都了解,但对于把脉、接骨之类的医术,蓝信功自觉不如父亲。

  让蓝生仁比较难过的是,在他几个儿子中,继承他医术的只有蓝信功一人。他不知道在他的身后,他的医术能留传下多少。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