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中东凯撒”沙龙多面的一生

2014-01-12 来源:网易环球眼

  1928年2月27日,沙龙出生在当时由英国人管辖的巴勒斯坦,他的父母是白俄罗斯人。在其个人自传中,沙龙以“勇士”来形容自己。

  在媒体人眼中,沙龙的确是一个铁血战士,奉行永不言败的人生哲学。他曾经两度出任以色列总理,成为影响中东和平的风云人物,他曾经纵横以色列军界数十年,参加了五次中东战争。

  对以色列人来说,他是“以色列之鹰”,但对巴勒斯坦人来说,他却是“贝鲁特屠夫”。

  自负责保卫以色列国家安全以来,沙龙非凡且富有争议的职业生涯长达逾半个世纪。

  高中毕业加入地下军事组织 驰骋沙场40年

  1945年,沙龙高中毕业便加入犹太人地下军事组织哈加纳(一个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支持以色列建国,并自主划定边界。他助以色列建立了武装精英部队,这成为他日后担任军事要职的垫脚石。从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担任步兵连长开始,他参与了以色列卷入的所有战争,英勇善战,胆识过人。

  到1967年“六天战争”中,沙龙已成为一名将军,率领以军占领由巴勒斯坦控制的加沙地带。这场战争大大地为以色列扩大了领土范围。从那以后,他在以色列军队内部扮演重要角色。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他带领几名以色列士兵未经上司同意冒着枪林弹雨抓获阿拉伯国家的士兵作人质。第二次中东战争时,他带领士兵打到了苏伊士运河米特拉山口,超过了停火线。由于战功卓著,沙龙一度在军中平步青云,先后担任了国防军步兵旅旅长、军训部部长以及南、北部军区司令。

  后来,沙龙的脚步逐渐向政府迈进,1981年至1983年,他先后担任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军事顾问、农业部长和国防部长。

  不过,沙龙一向不注重人际关系,这让他很吃亏,最终也没有坐上拥有军队最高指挥权的以色列总参谋长的位置。

  名扬于战场 被称以色列“保护神”

  沙龙“声名鹊起”同样始于战场,他参与了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五次中东战争。并且,沙龙军旅生涯的三大有争议记录都同屠杀阿拉伯人有关。一次是1953年在约旦河西岸的村庄滥杀村民;一次是在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轰炸贝鲁特;一次是1982年萨布拉和沙提拉巴勒斯坦难民营大屠杀。也因此,沙龙获得了“冷血的复仇者”的称号,给旁人一种“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特立独行的印象。

  他的强硬作风和个性让他得到了“推土机”的称谓,人称其以色列“保护神”。

  也许是因为沙龙鹰派的性格,以色列记者乌兹·本扎明把沙龙同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相提并论。在1985年出版的沙龙传记《沙龙:以色列的凯撒》中,本扎明列举了大量沙龙残暴对待阿拉伯平民的行径。他写道:有一次,当部下在折磨并枪杀一名阿拉伯老人时,沙龙却在一旁笑。

  在阿拉伯的新闻报道中,沙龙的名字就如同屠夫。连阿拉伯妇女在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儿时都会说,“再不乖的话,沙龙就会过来把你抓走!”

  入侵黎巴嫩 西方媒体一度称其“贝鲁特屠夫”

  也许,在沙龙长达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最富有争议的事件,便属1982年率领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巴嫩。作为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直接领导了那场战争,致使约2万人死亡。

  当时,巴解武装总部所在地就在贝鲁特。起初,以军采取“敲山震虎”的方式,定期向被围的贝鲁特西区进行炮击和空袭,试图逼迫巴解组织撤离,但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发誓“宁可埋进贝鲁特坟墓也不离开”。面对软硬不吃的对手,以色列政府最终拍板——“打了再说”。

  后来,以军战机对贝鲁特西区进行了猛烈轰炸,空袭持续12个小时,导致大批平民死亡,巨大的平民伤亡在联合国安理会引起强烈反应,以军不得不暂时收手。而已经难以为继的巴解组织也在国际组织游说下同意撤出贝鲁特西区,在联合国部队的监督和保护下,巴解组织于8月21日开始撤离,贝鲁特巷战至此结束。

  当年8月27日,就在巴解组织已经开始撤离贝鲁特的时候,他所支持的黎巴嫩基督教民兵武装攻打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3天内屠杀了1500名难民。沙龙由此被西方媒体称作“屠夫”,并在国内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感。由于被认为“间接导致”屠杀惨剧的发生,沙龙被迫辞去了国防部长的职务。在许多以色列人眼里被看做是一位杰出军事领袖的沙龙,受到巴勒斯坦人的憎恨。

  2006年,在以色列和真主党34天的战争后,由联合国出面促使双方达成的停火协定开始生效,它也给1982年以军入侵黎巴嫩做了个了结。

  与阿拉法特的恩恩怨怨

  比阿拉法特年长一岁的沙龙,受其父母亲的影响,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痴迷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由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动荡的环境中,沙龙从小便养成了好斗敢斗的性格。长大后,沙龙外表强悍粗鲁,个性突出。

  在1982年那场长达86天的战争中,以色列和巴解组织比的不仅是武力,更是毅力。根据沙龙的方案,以色列不仅要消灭巴解组织的军事力量,从而消灭巴解组织的军事和政治基础,而且“还要消灭阿拉法特和尽可能多的巴解组织的高级领导人”。此外,该方案还计划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扶植一个巴勒斯坦傀儡领导。从1982年4月开始,以色列军队多次违反在联合国监督下达成的有关停火协议,轰炸巴解组织在黎巴嫩南部的阵地,目的就是要挑起阿拉法特的还击,从而为其发动战争造成口实。

  待这场战争结束后,为了求得生存,阿拉法特最终率领巴解组织撤出了贝鲁特,巴解组织的总部被搬迁到远离以色列的北非国家突尼斯,一呆便是12年,直到1994年7月才迁至巴勒斯坦自治区所在地加沙。

  从这个结果上来看,沙龙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可是,在这场残酷的较量中,阿拉法特始终没有屈服,他钢铁一般坚强的品质连沙龙本人都惊叹不已。而沙龙则在这场较量中,在世人的眼里,俨然成为了“中东的凯撒”。

  后来,曾经希望置阿拉法特于死地的沙龙在担任总理后却公开承诺“不杀死阿拉法特”。

  亲自指挥对哈马斯创始人亚辛斩首行动

  2004年3月22日,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的创始人兼精神领袖谢赫·艾哈迈德·亚辛在离家几步之遥的清真寺外遭以军三枚导弹伏击,当即身亡。据悉,沙龙亲自指挥了这一行动。

  在约旦河西岸修建犹太人定居点

  沙龙在2001年当选以色列总理时做出承诺,要实现以色列的“安全与真正的和平”。但他却积极主张实施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兴建犹太人定居点的计划,并且提出修建引起广泛争议的西岸隔离墙。沙龙支持建立犹太国家,并自主划定边界。

  处理巴以问题“硬”中有“软”

  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屡建奇功的沙龙,在巴以问题上素以强硬著称。沙龙曾一度反对巴以和谈,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1998年,巴以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努力下签署了怀伊备忘录。由于沙龙的强烈反对,巴以和谈陷入僵局。

  2000年9月,沙龙强行进入有争议的圣殿山地区,从而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巴以流血冲突。

  然而事实表明,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沙龙同时也是个实用主义者,他放下手中枪依然可以和蔼可亲地推行单边行动计划。沙龙当选以色列总理后,对巴以和谈的逆转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单方面令军民撤出加沙地带 以“土地换和平”

  沙龙出任总理后,外界普遍认为,沙龙时代的以色列政府是最具强硬色彩的。可是,他却开始调整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强硬立场。特别是在2002年6月,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提出有条件支持巴建国的中东和平计划后,沙龙在巴以问题上的态度出现微妙变化。同年12月,沙龙首次提出一项巴勒斯坦建国方案,同意巴有条件建国。

  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政府不顾国内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正式启动单边行动计划,并于9月12日完成了从加沙地带的撤离工作,从而结束了以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但这一举动最终引发了利库德集团分裂。在沙龙看来,这是“历史的召唤”。

  这一事件为沙龙赢得了很多掌声,却也给他树立了不少敌人,这其中就包括昔日的朋友和盟友。以色列国内的右翼势力指责沙龙“背叛”,并称是他把加沙地带拱手让给了哈马斯。而一向视沙龙为敌人的巴勒斯坦人认为,没有沙龙的中东会更加美好。

  正当沙龙宣布脱离右翼的利库德集团,组建一个温和派内阁,以推进巴以和平进程时,他突然中风,陷入深度昏迷。

  自沙龙2006年陷入昏迷以来,伊斯兰运动组织哈马斯逐渐控制加沙地带,并迅速地在以色列边界外建立起了伊斯兰领土。

  个人生活染着悲剧色彩

  沙龙的第一任妻子在1962年死于车祸。第二任妻子是前妻的妹妹,但于2001年患癌去世。

  他的一个儿子在1967年玩弄其枪支时被误射而死。

分享到:
责任编辑:曾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