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敦煌写经与书法艺术(图)

2014-01-07

  ★重现于世 

  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中的积沙时,揭开了藏经洞的秘密。他的墓志上写道“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自此,藏经洞的发现预示着敦煌学的产生。自敦煌写经卷在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密藏多年的敦煌文献随即流散,许多完整的写经卷均被国外的探险家所劫掠。直到1910年,清朝学部才将劫余部分运抵北京。

 

  ★写经风流 

  敦煌遗书,打破了纸寿千年的宿命,奇迹般的保存了距今1600多年的古代写本,而没有向中国其他地方的古代文书那样,总是不断地遭遇战乱兵燹或腐朽霉变的命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的例外和奇迹。敦煌写本横跨十六国、隋、唐、五代、北宋等十多个朝代。穿越时空七世纪,囊括学科数十种。内容涉及宗教、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地理、历史、契约、户籍、文学、医学、数学、音乐书法等领域。卷轶浩繁,举世罕见。

  敦煌遗书绝大多数是手书写卷,它保留了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数量最多的中古时期书法墨迹,其书体之完整、笔法之多姿、风格之奇巧、功力之深厚为人叹为观止,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完整、最鲜活的原始档案。

  佛经的流传 

  根据近些年来国内外公布的编号和目录估计,敦煌遗书中大约有400多种,32000多卷不同名目佛经写本。三万多件佛经的抄写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在中古漫长的历史时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僧俗百姓,都以最大的虔诚抄写、捐献佛经,表达自己对佛祖的皈依。而藏经洞正是古代存放废弃经书的地方。古代敬字惜纸,经书又是佛教典籍,不能随意处置,经书使用破旧后不能再用,便存放在藏经洞中,因此留下的资料五花八门。十几个朝代形形色色的书体文本源源不断的汇集到莫高窟寺院,并不可思议的保存到了今天。

  一座书法宝库 

  敦煌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十六国时期它是全国的佛经翻译中心。在印刷术尚未发明的年代,佛教的日益盛行使佛经的手写本供不应求。到寺院捐献抄经的善男信女并不是人人都会书写,即使会也不见得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亲自抄写,所以很多人就去买抄好的佛经,由此催生了中国书法史上最大的书法群体—经生,也形成了一个专门的书法流派—写经体(也称敦煌体)。

  敦煌写经始于西晋、扩于北朝、盛于隋唐、终于五代、宋初。这是中国书法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数万件写经中,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俱全。敦煌“写经体”书法,在书法风格上大致分为书写集中涉及到的三个演变阶段,即“魏晋写经书体由隶向楷的初级演变”,“北魏到隋初写经体从隶书形态中蜕变出来”,“敦煌写经体向唐楷的成熟演变”,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千年前佛教经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详实的记录了中国书体演变的历史样本,是中国书法史最珍贵的历史资料。

  历史的记载都是每一个阶段斩头去尾,把最典型的一部分留下来了,其他的抛弃,讲篆书就是秦代的小篆,讲隶书就是东汉时期成熟的隶书。而篆书到隶书的字体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中间是如何演变过来的也没有记载了,敦煌遗书记载了七百年的历史,大量的经书记录了从隶书渐变到楷书的全过程。敦煌遗书中没有标准的隶书,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写本,明显受到隶书和魏碑的影响,它既保留了隶书魏碑的痕迹,又摆脱了隶书魏碑的拘束。唐代以后,敦煌楷书技法炉火纯青,艺术表现淋漓尽致,传世精品不胜枚举。楷书从魏晋开始发展演变几百年,到唐代结出了最丰硕的果实。

  ★汉唐时期也有“硬笔书法” 

  这些类似钢笔字的文书有儒家典籍、治病药方、寺院账册、官府文牒、学童习字等,各种文体洋洋大观,很多是失传的传统文献。据考证,这些字都是用改良过的木笔、竹锥笔、苇管笔、骨笔、红柳木笔蘸墨写成。和近现代从西方引进的蘸笔十分接近。这就是从西汉一直到元代在敦煌地区普遍流行的硬笔书法,他证明了西汉以来硬笔书法依然存在和流行于日常书写应用之中,出人意料的填补了中古时期硬笔书法的空白。

 

  1972年在甘肃武威张义堡遗址中发现的双瓣合尖竹管笔 

   

  ★敦煌藏经洞中的碑刻拓本 

  宫廷写本是写经中的最上品。唐朝皇帝大多信奉佛教,内阁六省之一的门下省就有专门的书法班子,人称群书手。皇帝敕令群书手将重要的佛经经典各写十部散流海内。敦煌藏经洞的宫廷写本正是朝廷赐给的副本。

   

   

   

   

  敦煌市博物馆收藏的《妙法莲华经》来自敦煌窦氏潜心斋,是写经体的典范之作。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