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走近神秘“嗅辨师”

2014-01-03

  嗅辨师们日嗅恶臭过百次,用鼻子给臭味定性。(图片来自互联网)

  最近发生的杭州自来水异味事件,让“嗅辨师”这个职业进入公众视野。大家都很好奇:“嗅辨师”是怎么开展工作的,他们的鼻子有多灵?记者在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与这群“闻臭断污”的“环境守护者们”近距离接触,看他们是如何分辨异味,用鼻子“明察秋毫”地为城市环境“断案”的。

  “嗅辨师”的鉴定数据有法律效力

  一张桌子,几块玻璃隔板,“嗅辨师”工作的实验室比想象中简陋。“为了不让气体附着在墙表面,墙体用玻璃制成。”“嗅辨师”沈毅说。

  实验室外,两位判定师在嗅辨前,对样品是否为剧毒性气体进行初步嗅辨判断,然后,将原气按一定比例稀释,确保气味不特别强烈,再从小窗递到实验室内。

  沈毅和另外两名“嗅辨师”向记者演示嗅辨过程。他们分别取下气袋上通气管的塞子,右手轻拍气袋,对准鼻子吸气。各自独立挑出有味气袋后,再进行下一级稀释倍数实验,每一次分析要进行3次闻气。

  “嗅辨工作要求严谨科学,需要不断重复实验。看着好像只需要鼻子闻一闻,但对体力要求也很高。”“嗅辨师”徐毅说,一个项目平均需要一周时间,进行上百次嗅辨。

  据了解,在12月10日开始出现的杭州自来水异味事件中,杭州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嗅辨师”们对钱塘江沿线8个水质监测断面开展了连续9天、每天两次、共144次的嗅辨。

  而在目前,杭州市环境监测机构包括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两家单位共有“嗅辨师”约四十余名。

  “‘嗅辨师’的出现与环境污染中的恶臭污染密切相关。”“嗅辨师”凌晨说,“‘嗅辨师’用鼻子鉴定出来的臭气浓度数据具有法律效力。”

  也有人表示疑惑,现在仪器那么多,为何还需要靠鼻子来分析臭气呢?沈毅说,现在的嗅辨仪只能测到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氨气等8种典型的恶臭污染物,由于臭气构成复杂,单靠高科技仪器难以从感官角度辨识气体。所以,还需要靠人的嗅觉感知进行判断。

  “嗅辨师”并不是“终身制”

  “嗅辨师”的鼻子有多灵,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嗅辨师”?沈毅说:“其实很普通。健康的鼻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成为‘嗅辨师’的前提。”

  “一名合格的‘嗅辨师’不抽烟、不喝酒,连吃火锅时都不吃香辣锅。”徐毅告诉记者,“女生不能擦香水、涂指甲油,夏天还不能用花露水、风油精。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嗅觉造成影响。”

  “老百姓觉得‘嗅辨师’很神秘,其实也只是普通的工作而已。”沈毅说。

  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嗅辨师”,还要经过层层选拔和考核。张毅说,应试者要从5张大小相等的白色纸片中准确地分辨出花香、粪便等五种不同气味,如果有一次嗅辨错误,就会被淘汰。

  记者了解到,由于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嗅辨师”并不是“终身制”,吃的也是“青春饭”。拿到证书后,每隔3年还会对嗅辨能力重新检测一次,合格后才能在下一个3年周期内担任“嗅辨师”。

  “整天闻恶臭是否伤身?”

  沈毅介绍,工厂企业、市政设施等都是“嗅辨师”鉴定工作的范畴。此外,公厕、河道、垃圾堆放地等最容易产生臭味的区域,一旦接到群众投诉,“嗅辨师”也会亲赴现场,采集气体样本。

  很多人好奇,整天闻恶臭是否伤身?“嗅辨师”蒋智伟说,嗅辨员所闻到的气味经过高比例稀释,几乎对身体无害。

  “但有时遇到一些带有腐蚀性的酸性气体,闻久了,对鼻黏膜会有损害,轻则流鼻血,重则头晕恶心。”嗅辨过程中,沈毅和同事们常需要中途休息,避免因疲劳影响结果。

  沈毅回忆,一次任务过后,他的喉咙异样难受,第二天就肿得话也说不出,去医院打了几天吊瓶才好。

  记者了解到,由于需嗅辨的样品量较大,有时嗅辨员从下午开始,工作到深夜,最后疲惫不堪,好几天鼻子嗅觉一直恢复不过来,闻任何东西都有一股异味。

  “每个嗅辨员几乎都尝过嗅辨后头疼恶心的滋味,还是得咬咬牙,挺过去。”“嗅辨师”陈文翔说,每一轮恶臭分析都要持续好几个小时,“嗅辨师”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

  生活中的嗅辨员对气味也是特别敏感。凌晨告诉记者,处于职业习惯,什么东西打翻了或是焚烧的气味,他们都能快速反应。

  “当然,生活中对美食我们也很敏感。哪里新开一家美食店,我们都比别人先发现。”凌晨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