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清代南昌的四大衙门

2013-12-12

▲清朝时期,南昌有四大衙门,它们代表着南昌乃至江西全省的最高权力。资料图

  衙门,指的是旧时的官署,别称是六扇门,原本是由“牙门”(古代军事用语,军旅营门的别称)转化而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官员制度复杂且多变,官府衙署的名称也随之改变。清朝沿用了明代官制,地方行政分为四级制,即省、道、府、厅(县)。南昌作为江西行省的省会,省级官署便设在了南昌。

  清朝时期,南昌有四大衙门,它们代表着南昌乃至江西全省的最高权力。在这四大衙门中,有三个是省级衙门,它们分别是抚台衙门、藩台衙门和臬台衙门,另一个道尹衙门则相当于如今的地市级官署。近日,记者从南昌市档案局了解到,这四大衙门在辛亥革命以后先后被废除和改用,如今已不复存在。以下,记者将为分别您介绍这四大衙门的前世今生。

  抚台衙门:

  后为江西督军府

  军政界显赫人物先后入主

  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蒋文澜介绍,抚台衙门旧址位于现今民德路西段经济大楼附近。而所谓的抚台,指的是清代省级最高行政官员,把持着全省的军政大权,抚台衙门即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官署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中心。

  抚台衙门又称总督官署,其占地面积很大。该署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历代各任都有扩建、改建和修缮。据南昌市档案局资料《南昌纪胜》中记载,原来抚台衙门的整个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以中轴线为主,坐北朝南,衙门前的广场南面建有照壁,东西两侧有木栅辕门,门前各有一对石狮分立,庄严肃穆,文武百官到此就得下马下轿,以示尊崇。

  抚台衙门的西辕门内西侧有一小山,上面建有谯楼,原先是有滴壶设备的,用于报时。从广场进仪门,甬道尽头和总督大堂相接。大堂面阔五间,两侧配有厢房衬托,增加了森严气势。而大堂后的第三、四、五进院落,都是正堂五间,左右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三进院落各有跨院,多是衙署的办事厅和花厅(会客用),其门窗隔扇古朴典雅,小院幽径,花木扶疏,别有一番景致。

  辛亥革命光复江西之时,江西的最后一任巡抚冯汝骙便是从这里离府出走的。据档案记载,清朝灭亡后,抚台衙门被改为江西督军府,成为直系军阀孙传芳的官署和驻址,期间这座衙门的内部陆续被拆除,改成西式建筑,只有西花厅稍留有旧迹。

  北伐战争以后,抚台衙门改为国民党江西省政府,直到南昌解放。在这两个阶段,当时军政界的显赫人物,如吴介璋、彭程万、李烈钧、蔡成勋、邓如琢、鲁涤平、熊式辉、曹浩森、王陵基等人先后成为衙门的主人。

  解放初期,江西省人民政府在此办公,后曾为南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南昌市当时最高的经济大楼就是建筑在其大门和广场之间。

  藩台衙门:

  规模超过抚台衙门

  不少共产党员在此被害

  藩台衙门,也叫布政使司署。蒋文澜告诉记者,藩台衙门就位于现在的章江路,它占地面积很广,东起子固路,西至棕帽巷,北至今叠山路。

  记者了解到,藩台衙门始建于元代,其规模雄伟程度甚至超过了抚台衙门,门前也有广场、辕门和照壁。特别是距离辕门不远处,东面有巍峨的“鼓楼”,西面有章江门高耸的箭楼,更衬托了它的雄伟。从广场登石阶进入“端表楼”就是藩台衙门的大门了,门内古树夹道,别具风格。而衙内的原建筑“屏翰楼”等处早被拆毁,改建为西式两层大楼。

  档案记载,清朝灭亡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曾在此办公,藩台衙门改称为省长官署。“围剿”时期,国民党第三路总指挥部(南昌卫戍司令部)就这在此处,有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就是在这里被秘密杀害的。

  1930年,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迁至民德路原抚台衙门旧址办公,这里被分配给三个单位使用,南部为省卫生厅(现为省歌舞剧团),中部为市参议会(现为省话剧团),北部为国民党市政府(现为省京剧团)。

  臬台衙门:

  告状人击鼓鸣冤处

  后被国民党当局改为监狱

  臬台又称按察使,是分管司法、乡试及地方官员考察考核的省一级官员,其衙署即臬台衙门又简称臬司。“臬台衙门就在民德路的中段,也就是现在南昌三中的斜对面。”蒋文澜说。

  据《南昌纪胜》记载,臬台衙门始建于元朝延祐年间,按照规制分为中轴线及东、西两侧线三大部分。抗日战争前,还能看到部分的遗迹。走进衙门的大门,就是当年告状人击鼓鸣冤的地方,经过一段青石铺成的甬道,拾级而上便是平台。大堂建在平台北端,它与二堂、三堂房屋的结构大致是相同的,都是单檐飞椽,硬山式建筑。其中大堂较为高大壮观,是臬台举行典礼和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大堂的中央置有案桌,桌前还遗留两块巨大的青石,东为原告石,西为被告石,檐前列有“肃静”、“回避”执牌;大堂上端悬有匾额一块,上面写着“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

  档案记载,北伐前后,臬台衙门的大部分建筑已损毁严重,国民党当局遂索性将其改为监狱,用来羁押革命党人及进步人士,方志敏烈士也曾被短暂关押在这里。建国后,在原臬台衙门旧址上,人民政府重新进行了改扩建,在其东南角即民德路与象山北路的交界处,兴建了外文书店,其西北面即原来的监狱部分改建为市第一医院住院部。

  道尹衙门:

  1926年在其旧址处

  修建南昌市第一个公园

  前面我们说到,四大衙门中三个为省级的,另一个地市级的衙门,也可以说南昌地地道道的衙门就是道尹衙门了。道,作为正式一级行政区划始于唐朝,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名称,最初实际相当于后来的省,且比省大,清代恢复使用后,“道”的职能及管辖范围已和唐宋大为不同。

  辛亥革命后,国民革命政府废除道一级行政建制,道尹衙门部分房屋随即被拆除。据蒋文澜介绍,1926年,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在道尹衙门旧址修建了南昌第一个公园——豫章公园。不久后,国民党江西省党部选址于此,并建有“中山纪念堂”,气势雄伟,堪称当年南昌市规模较大的建筑物之一,之后又在园内右侧建成“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任人游园时凭吊悼念。自此,道署的遗迹便难以寻觅了。

  建国后,省、市政协及各民主党派机关单位大多驻此办公。而道尹衙门的旧址就在现在的叠山路省政协大院内。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