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孙中山魂归紫金山背后的故事

2013-11-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南京东郊的紫金山中茅山南坡,中山陵依山而建,墓道和392级石台阶,把石牌坊、陵门、碑亭、广场、华表、祭堂、陵寝等建筑有序地串联在同一条轴线上。四面苍松翠柏环抱,八方云霞紫气聚来,庄严肃穆,气度非凡。

南京中山陵

  选址紫金山峦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约好友胡汉民等人骑马游紫金山,面对秀丽的景色,说了句,“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当时正是他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人有时退一步,才会本能地想到生与死的哲学问题。

中华民国开国时期的孙中山先生

  13年后,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他在弥留之际,又提出愿在紫金山安葬。遵照先生遗愿,经当时总理丧事筹备委员会的决议,并经宋庆龄和孙科三次实地勘察,终于确定了紫金山中茅山坡为中山陵的墓址。5月15日,公布《陵墓建筑悬奖征求图案条例》,对孙中山陵墓的设计方案提出许多具体要求。强调陵墓设计应突出中国特色,建筑应简朴、庄严、坚固,整体建筑预算费用以银元30万为限。悬奖条例公布后共收到中外四十多份应征图案,这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向世界征集建筑设计方案。

  吕彦直---开时代先风的奇才设计师

  1925年9月20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经过评判讨论,确定中选名单。其中前三名均为中国人:头奖吕彥直,二奖范文照,三奖杨锡宗。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

吕彦直工作照

  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1925年5月,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公开悬奖征求中山陵墓图案,轰动了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许多人纷纷报名应征。当时吕彦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青年建筑师,但他对自己的才学满怀信心,毅然报名,与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展开竞争,终于一举夺魁,荣获首奖。

正在修建中祭堂

  令人惋惜的是,吕彦直为建设中山陵呕心沥血,积劳成疾,1929年3月18日,正当中山陵的主体工程--墓室和祭堂即将完工之际,他却因肛肠癌在上海去世,年仅36岁。为了表彰他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了一块纪念碑。碑的上部是吕彦直半身像,下部刻于右任所书的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可惜的是此碑于抗战期间遗落。吕彦直没有能亲自看见他设计的中山陵最后完工,没有能目睹孙中山安葬的情况,这对于他确是终身遗憾,但是,吕彦直的英名却永远留在了中山陵的史册上。

  中山陵的设计

  南京中山陵的设计和建造,完全体现了吕彦直的建筑思想,使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构造纯中国样式的建筑。融汇了中国古代建筑斗拱、檐椽、券门、歇山式屋顶等民族风格,同时又吸取西方建筑特点。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更是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

警钟形立面图样

孙中山先生陵墓形势全图

  中山陵的建筑剔除了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领门、碑亭、祭堂、墓室。建筑师吕彦直巧妙地应用了紫金山南坡由低渐高的地形,在同一中轴线上安排了陵前广场、博爱坊、登山墓道、碑亭、祭堂和墓室。从陵门到墓室、层层向上推进,有效地烘托出陵寝的宏伟气势,构成整个陵区庄严肃穆的氛围。其建筑形式则采用中国式而且加以创新,如祭堂采取中国古建筑的重檐歇山式但四角筑以堡垒式方屋,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没有的。此外,中国古代陵墓墓室多在地下,而中山陵的墓室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通,游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

博爱坊设计手稿

建造中的墓室

  吕彦直所设计的中山陵,既是一座纯中国式的陵墓,又区别于以往所有中国的封建帝王陵墓。从颜色上看,他用孙中山手创共和的国旗蓝色为主色,以蓝色的琉璃瓦顶取代皇帝专用的黄色琉璃瓦顶。从使用功能上看,以祭奠活动的公共性取代了以往皇家祭奠活动的私人性。宽阔的广场,宽阔的墓道,宽阔的台阶,全都是为适应大型公共祭奠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中山陵庄严肃穆的仪态和恢弘的气度,使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都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中山陵的建筑

  中山陵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尤其是那座冲天而立的花岗岩牌坊,上面有孙先生手迹“博爱”两字,因此又被称为博爱坊。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民族的自由独立和民主革命,“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

冲天而立的博爱坊

  穿过牌坊走过两侧种满青松的墓道,陵门之后是一座方形的碑亭,碑亭中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福建花岗石碑,高达8.1米,重达几十吨。这块碑的正面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大字。字为颜体,道劲有力。谭延闿是湖南茶陵人,当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他还是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委员和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

高大的花岗石碑

  碑亭遮挡了中山陵的主体建筑——祭堂和墓室。转过碑亭,雄伟的阶梯就出现在眼前,总共392级台阶代表了当时中国3.92亿人口,8个平台象征着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台阶的尽头就是祭堂。当年抗战胜利、还都南京之后,蒋介石还曾带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及部队前来谒陵,就是从这个台阶走上去,马靴的声音回荡在当时寂静肃穆的中山陵中,宣告着中国的胜利。

拾阶而上来到陵墓的核心建筑

  台阶的尽头来到了祭堂前,这是一座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宫殿式建筑。祭堂的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用花岗岩砌成。祭堂的三拱门媚上从东到西分别刻着“民族”、“民生”、“民权”6个篆体大字,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书。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还有孙中山所书“天地正气”4个金字直额。

  孙中山坐像之谜

  来中山陵,游客们一定会拜谒祭堂内孙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坐像,这座像高4.6米,在雕刻家的设计下,孙中山先生手掩书卷,凝视着前方,庄重而深邃。在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内,也有一尊几乎一模一样的雕像,只不过这尊雕像只有60厘米高,而且是铜质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祭堂里的中山先生坐像

  根据馆藏档案资料记载,葬事筹备处在7月的第7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决定在中山陵祭堂内造一座14尺高的大理石坐像,旋即在报纸杂志上发布征求条例,开始坐像模型的征集工作。1926年12月,葬事筹备处共收到14位中外雕刻家送来的应征石膏或铜质模型17件,葬事筹备处通过认真评审后,对应征模型均不满意,决定发还模型,致函道谢。

  最后,陵墓设计图案评审顾问、曾在法国巴黎帝国美术学校留学的雕塑家李金发,向葬事筹备处推荐了法国著名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朗特斯基先试着雕了一尊半身石膏像,送去中国。因为路途遥远,石膏像的鼻子和下颚部位都损坏了。但是评审委员们觉得比较满意,就决定由他来雕塑孙中山坐像。

  朗特斯基对这件作品倾注了很大心血,不断修改泥塑,每完成一个阶段,就将照片寄回中国。到了1930年初,才最终定稿。随后,他选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经过几个月的精心雕琢,这座高4.6米的坐像终于诞生。

  其间,在1928年8月葬事筹备处寄给朗特斯基的信中,曾有一个要求,要他必须先寄一个样稿模型,让中方看看。而为了防止路途上损坏,必须是铜像。1930年初,保罗将泥塑定稿后,他请法国著名的AlexisRudier工作室铸成铜质样稿模型,然后送葬事筹备处作最后审定。这个小号的铜像寄过来以后,筹备处很满意。可是,在后来的岁月里,这座小铜像不知流落到了哪里。直到2005年,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开放以前,一位上海市民找到了当时的馆长,说他有一座孙中山小铜像,就是中山陵祭堂坐像的样稿,想捐献给纪念馆。经过文物专家鉴定,这尊孙中山小铜像的确是中山陵孙中山坐像送审的样稿!

  孙中山卧像之谜

  建造中山陵时,“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决定在墓室内放置一尊孙中山汉白玉卧像,以供世人瞻仰。由于当时中国的雕塑技术相对落后,最终这个任务交由一位名叫高崎的外国雕塑家担纲,创作出这尊已被无数人瞻仰过的孙中山卧像。然而,由于缺少相关记载,学术界对高崎的国籍一直存有争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位日本雕塑家。

陵寝内的卧像宁静安详

  36岁的吕彦直英年早逝,去世前,他将手中有关中山陵的设计图纸和数据资料,都交给了自己的挚友、合伙人黄檀甫保管。此后的几十年中,黄檀甫一直精心、妥善地保管着中山陵的设计、施工等图纸资料,虽历经战乱,遭遇挫折,“文革”期间,黄檀甫还被打成反革命,但他依然拼命地保护,甚至从故纸堆中捡回资料。在黄檀甫后人捐赠的众多史料中,有一张黑白照片颇为引人注目。画面下方,是一尊孙中山先生的卧像,旁边一位外国人正在仔细端详,似乎在构思创作灵感。黄檀甫四子黄建德说,这是在雕塑家高崎创作中山陵墓室孙中山卧像时拍摄下的照片。正是这张“工作照”,解开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孙中山卧像雕塑者是哪国人”的纷争。

  高崎是黄檀甫当年亲自邀请的,那时候,高崎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雕塑家,请他创作卧像一方面是看中其设计方案,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经费紧张,没有财力去邀请名声显赫的雕塑家。高崎并非日本人,而是一位捷克斯洛伐克人。

登高俯视,苍松翠柏,气象万千

  钟山因中山而名山有魂,中山因钟山而浩气长存。中山陵是中国近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和谐庄严,气势宏伟,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山坡上的蓝色建筑,给人庄严肃穆的美感,站在中山陵最高的台阶上,看四周群山,苍松翠柏,气象万千。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山陵,南京的魅力必定会大打折扣。(资料来源于网络 整理人:颖然)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