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学术
生态文明建设:现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013-03-21 来源:凯风网

  生态文明建设:现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凯风网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反邪教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研究员,王老就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文化建设等问题谈了他的观点和看法。

  凯风网: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您如何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

  王渝生:一般说来,发展观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发展模式。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科技经济社会采取什么方式发展,就是一个发展观的问题。

  实际上在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后,在进入近代社会中,西方就比较注重发展的基本观点,比如GDP的发展观就是把发展理解为纯粹的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也有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起来看待的发展观,也有比较重视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当然也有注重人的发展的发展观。

  而我们则汲取了各个不同阶段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方式的经验教训,在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10年了。

  科学发展观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给它冠以更恰当的名称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30多年来渐进的过程,那就是从两个文明、三个文明到四个文明,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建设。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两个文明”。1980年,邓小平就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号召我们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有了“三个文明”。

  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厦。

  十七大在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同时,还提出了进行“四个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则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认为,从历史的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还可以看做人类文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阶段是原始文明,即人类诞生几百万年来的石器时代;第二个阶段是农业文明,即近一万年的青铜和铁器时代;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仅仅几百年的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最近几十年以来,我们已经进入或者正在进入第四个人类文明阶段,即生态文明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人类进入第四个文明阶段的高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我们的眼界会更加深远。

  凯风网:在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中,科学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王渝生:我们国家缺乏近代实验科学的传统。近几百年以来,西方有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而我国还在封建的老路上蹒跚地爬行,所以导致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来百年间,我们提出了“德先生”、“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百废待兴,但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大搞阶级斗争,没有重视科学发展、生产发展和经济发展,知识分子被划为为资产阶级行列。

  改革开放后,恢复了科学技术的地位。社会转型期,我们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开放,很大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开放。因此,资本主义的东西进来了,除了它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时一些不好的东西也随之而来。

  这种情况下,科学在转型期的作用就不仅体现在作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还具有科学精神的重要作用,从而用科学精神克服掉社会转型期的浮躁现象、急功近利的行为、科学不端的行为就非常必要。

  如果我们真正把握住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依靠集体力量不断探索,用科学精神来武装科技工作者和整个社会的思想主流的话,我们就可以在社会转型期消除、解决社会的浮躁现象、弄虚作假等不符合科学精神的问题。

  对于封建迷信、巫术邪教,特别是借所谓“世界末日”造谣惑众、招摇撞骗的“全能神”等邪教,科学也是一面照妖镜。

  凯风网:请问科学文化建设包含哪些内容?

  王渝生:科学有“四科”: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在“四科”当中,只有科学知识属于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讲的就是科学技术知识本身。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是属于意识形态、精神力量的东西,所以我们把它们称之为科学文化,是文化层面上的东西。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人群长期以来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可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次。科学文化的基础是器物,保障是制度,核心是观念。

  所以,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爱因斯坦在1937年曾经说过,科学的社会功能有两个,第一,科学直接地但更多的是间接地通过生产工具转化为生产力;第二是它的教育功能,科学作用于人类心灵,这个功能看起来不像第一个功能那么明显,但是它和第一个功能同等重要。

  我们现在讲科学,不仅仅是指科学知识,不单单指去搞技术、搞生产、搞原子弹、搞宇宙飞船,更主要的是指科学文化建设,即掌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把人培养塑造成一个现代的人。

  凯风网:有学者指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您是否认同这一说法?

  王渝生:我不大认同这一说法。科学和价值观是两码事。科学是客观的东西,而价值观是主观的东西。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认识,是一种知识和知识体系,它客观地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科学本身是实事求是的。

  至于价值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它是由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所谓“观”,本身就有个人的主观性。

  价值观用于判断一个事物是好还是坏、是善还是恶、是美还是丑,它带有主观因素,因人而异。然而科学本身无所谓好坏、善恶、美丑,它只在乎是非、真伪。科学以客观规律为标准,如果某种知识和知识体系是错误的,就是非科学、或者伪科学。

  科学本身是客观真理,但是我们对科学的看法有其价值取向。长期以来,我们有三种不正确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只要是科学就是至高无上的,科学代表一切真理;一种是认为科学是一柄双刃剑,有好有坏;还有一种是认为科学带来了很坏的东西。

  我认为,第一,科学只是对自然界的规律性的认识,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由科学来判断,比如说善与恶、美与丑的问题。所以,不要把科学知识凌驾于其他知识之上。科学能解决世界上许多问题,但是不能解决人世间的所有问题,有些问题还要靠人文、艺术、哲学、信仰等来解决。

  第二,关于科学是一柄双刃剑的说法我有不同的看法。关键是掌握科学的人把科学用在社会上有正面和反面的作用。比如物质内部蕴藏巨大原子核能,这是客观存在,但是由人把它制造成原子弹用于战争就会使生灵涂炭;反之,把核能利用起来,在没有核污染、核泄漏的情况下发电就可以造福于人类。所以,我认为“双刃剑”说不应指科学本身,而是指掌握科学的人,是人怎么把科学用于技术、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问题。

  第三,有人认为科学很坏,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进入后工业时代,滥用资源能源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我认为这也并不是科学本身的过错,而是发展观的问题。

  当然,我们说,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是科学工作者有立场、观点,有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文濯】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