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学术
邪教教主——一群心理变态者

作者:严梅福 · 2012-08-30 来源:凯风网

  一、从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看邪教教主

  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研究让我们对邪教教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美国精神病学会依据《精神变态的诊断与统计手册(SDM—Ⅳ)》提出的标准,分析了近50个邪教领袖,其中包括当今世界范围内最有名的教派团体创始人的生平资料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人都有着自命不凡的妄想心理,这种心理常常又伴有自恋癖和偏执狂。他们的这些精神疾患都是于童年或少年起病的。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表现为妄自尊大,会在无限的成功、权力和美貌的幻想中表现出夸大和自我专注,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与众不同,确信自己出类拔萃,渴望被人尊敬、崇拜。

  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生性固执、冷淡、寡合,自认为能力非凡,有突出才能;对周围的人充满支配欲和嫉妒心;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有好诉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要上告,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如果一个人在表现出偏执性格的同时又出现了妄想这一精神病性症状,精神病学就称之为偏执狂或偏执性精神障碍。这是一种以持久而不动摇的系统化妄想为核心表现的精神病,他们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生活中人们往往不将其当成精神病患者。

  分析国内外邪教教主们的言行和心理,不难发现,他们在心理和人格上都出现了上述自恋、偏执和妄想等病理性改变。

  自恋人格障碍使邪教教主傲然四方,自以为是地独处于世。以妄想为核心的偏执性精神障碍使教主们会把妄想当成现实,而偏执的人格特征又使他们坚信妄想的现实就是真实的现实。他们这种精神性疾病一旦形成,在教主的头脑中就会建立起一个相当稳固认知结构或图式。它决定邪教教主对信息的选择和对新信息的理解,使他们选择与图式一致的信息,忽略无关的、不一致的信息,并根据图式来理解现实。这使他们在面对外来的刺激与挑战时,可以不发生任何改变,继续其表面行为上的天马行空。

  二、邪教教主变态人格的形成

  那么,为什么邪教教主的心理和人格都会出现病理性改变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首先是受到了遗传作用的影响。人格具有遗传性在心理学中已经有了诸如双生子之类大量实证研究。

  日本邪教奥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的父亲是一个以编织草席为业的手艺人,育有七个孩子,家境贫寒。麻原因为先天性白内障两眼视力极其微弱,处于局部失明状态,按理,做父母的对孩子中的病者、弱者应是给以更多的关爱,就像在多子女家里的父母一样,每当子女们争食的时候,总是先给弱残者递去一份或者特意留下一份,深怕他(她)争不赢旁的兄弟姐妹,吃不上一口。但麻原的父亲不是这样,在他6岁的时候,就被父母送进了寄宿学校,童年就遭完全遗弃。麻原的父母“大五”人格因素中(FFM)的随和性(Agreeableness)明显有低分特征:硬心肠,甚至有些残忍、暴戾、狠毒的成分。这些人格特征在麻原建立奥姆邪教后,对待其信徒所表现出来凶残和毒辣、灭绝人性的人格特征中似乎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导,在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发生后,日本警视厅对奥姆真理教的本部山梨县上九一色村进行了搜查,结果在该教的一个礼拜堂里,发现了50余名处于昏迷状态中的人。他们躺在那里,严重的营养缺乏,其衰弱的程度超过人们的想象,其中有5人的腿脚已经不会迈步子了。

  对于那些由于不愿忍受其不堪折磨而逃跑的信徒,麻原设计更为凶残的方法来惩罚他(她)们。一位女信徒在加入奥姆真理教后先后逃过5次,结果都失败了,时值酷夏,这位女教徒先是被囚禁在一间两平米大的“独房”里受罪,每天只给吃一餐,口中还要不停地大声念着“皈依尊师!”这样的“修行”持续了半个月,她又被转移到另一间房屋,屋内没有窗户,非常潮湿,墙的四周滴着水滴,在这里她被戴上手铐,每天要进行24小时的“修行”,不能睡觉,酷暑中也不能洗澡。这样的修行又持续了一个月,好不容易她被除掉手铐,转移到一个新地方,又开始新的令她那疲弱身体不堪支持的“修行”。

  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体现在麻原人格特征上的冷酷、行为的凶残,而他的这种冷酷与凶残在遗传上并非是无源之水。

  影响人格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环境,特别是早年成长的家庭环境,一个在破裂、忽视、惩罚、冷漠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人格上更容易出现病态改变。那些人格出现病理性改变的邪教教主们,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长于不和睦或破裂家庭,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精神和肉体上受到过父母的虐待,严重缺少关爱,受教育程度不高,孤僻,有的早在童年时期就受到过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心理创伤,具有将幻想当现实的倾向……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教主都曾在十四到十六岁之间有过妄想型的经历,自以为得到了神或超人的“启示”,或者干脆就认为自己就是神。这只要分析一下美国的人民圣殿教教主吉姆·琼斯的家庭状况和早期经历,就能看出不良的家庭环境在促成邪教教主人格的变异上确实有着不可低估的潜在影响。

  琼斯的父亲是一个整天无所事事,打牌赌博的3K党,而且是名骨干,他对父亲无一点好感,这在他心灵上始终是个创伤,每当谈起父亲的时候,他总是用十分轻蔑的口吻称之为“卑鄙的种族主义乡巴佬”。

  琼斯自小深受其母的影响。他的母亲是个极富同情心又极虔诚的人。她喜欢幻想,深信神及其事,相信灵魂转世。她常把梦境作为一种预兆,告诉琼斯说她常梦见他将来肯定成为伟大的人,将为穷人和弱者奉献一生。这些思想对琼斯有着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一方面使他对穷人、弱者具有同情心,另一方面使他相信自己将会成为像耶稣那样的伟人,来自母亲的这种自信使他生活在了幻想之中。当他的传教事业有成,“人民圣殿教”由一个小小的乡镇级教堂发展成为规模强大的全国性组织,他本人的声望也与日俱增时,缘于母亲教养结果的妄想和白日梦,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自恋症状也很快表现出来。他开始神化自己,自称是“在另一个星球上出生的人,像超人一样,所以具有神力”。他告诉信徒们“上帝是不存在的”,声称自己就是全能的上帝。琼斯的这段成长史告诉我们,是他的母亲在“少年期”这个适当的时候,用一种适当的方法(讲述他将成为伟人的梦境)在一个适当的环境里(穷困的单亲家庭)将琼斯培养成了一个具有妄想、偏执、自恋等病态人格的人。

  对比李洪志早年的经历及其自述和家庭背景,也能发现家庭环境对他变态人格形成的影响。

  李洪志生长在一个贫困而又破裂的家庭,母亲是他父亲李丹第二个妻子,父母在他不到八岁时离异,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生活。一个女人要抚养四个孩子,家境可谓清贫和拮据,因此李洪志对其父颇有反感,曾多次称他与李丹已经脱离了父子关系。父母的不和与离异,家庭气氛的紧张与冲突,对于任何一个渴望家庭完整的孩子来说,肯定会造成消极而深刻的心理影响,更何况是一个刚刚上学不久开始懂事的孩子。李洪志在长春市珠江路小学学习时,连续两年分别在二年级、三年级蹲班留级的情况看,应当就是受到了家庭环境对其内心造成的挫折和创伤的影响。一个单亲、裂变、不健康、贫困、甚至受人睥睨的家庭环境不仅使李洪志从小形成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不太合群的孤僻性格,而且也必然在他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在自卑感基础上派生出要出人头地的优越感和梦想(心理学认为是一种病理性妄想)。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就人的自卑感提出了“追求优越”的补偿理论。他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不同程度的存在缺点,因此每个人的本性都有一种自卑感,正是由于自卑才使人竭力去补偿自己的缺点,才去努力超过别人,才去追求优越。但追求优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健康的方式,这种追求优越旨在使每个人都获得成功;另一种是病态的追求个人优越,这种人只追求个人的优越,并且用吹嘘、欺骗和过度夸张的方法来实现其追求,只是他们中有许多人是把追求个人利益用表面的关心社会隐藏起来,给人以一种关心别人的表面现象。

  李洪志就是在以一种病态的方式追求个人优越。这从李洪志自述的经历(心理学认为是妄想型经历)中说他“童年就开始由佛家全觉大师传授独传修炼法门、八岁时修炼圆满,得上乘大法,具有大神通”。其神力神功上下亿万年、纵横全宇宙无人可以匹敌,等自恋、自大、病理性妄想言辞里可以清楚地看出。

  分析李洪志的自述,我们认为,家庭变故发生的时间与他的“神奇经历”(妄想型经历)发生的时间相一致应当不是偶然的巧合。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处在童年期孩子们无论在知觉、思维或者记忆想象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思维具体形象性的束缚,都有最富于形象化这一特点,这就使得这一阶段的孩子最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包括理想在内的幻想,并容易接受与相信自己的幻想。如果他们中的某些个体心理出现了病理改变,是在一种变态心理基础上进行幻想,幻想就容易演变成妄想。

  我们有理由认为,李洪志自传中的自大和吹嘘实际上一种病理性妄想,是一个生长在破裂和经济拮据、社会地位低下家庭的孩子在得不到他应得的东西时的一种梦想,是为了补偿家庭或许还有社会给他造成的心理阴影,是一个自卑者在追求优越,这是这个年龄孩子特有的一种心理补偿方法,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他在谋求心理平衡的表现。这种童年幻想或妄想在多数人那里,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性的增强、心理的发展而减弱或消失,但在有些人那里,会像种子那样潜伏下来。

  中外“大师”们的那些幻想、妄想如果潜伏固定下来,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会最终孕育出自己的一整套邪教信念,而这种潜伏的妄想在李洪志那里最终孕育出法轮功这样的邪教。(作者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

 

【责任编辑:童言】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