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学术
探讨挽救邪教痴迷者工作的规律

作者:徐大贵 · 2011-11-01 来源:凯风网

  做任何工作都要从认清工作对象以及工作本身的实质入手,把握特点,掌握方法,遵循规律,才能取得实效。

  一、认清实质

  (一)痴迷邪教行为的实质

  邪教痴迷者妄图用虚幻图景代替客观现实,追求某些本能欲望的实现。妄想和企图用邪教宣扬的“上层次”、“圆满”、“飞升”、“天国世界”等根本不存在的美好景象和美满归宿,来代替痴迷者十分不满意的人生境遇(是对客观现实的否定),通过参与邪教活动,把人固有的、超现实的某些需要(如永生不死、永远健康、超常功能、无限享乐、永无烦恼、无限自我等)变成现实。是用超现实的方法(超人间、超自然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邪教痴迷行为源于需要,行为的动因是需要,整个行为是满足需要的过程。痴迷者在走入邪教之前,就有改变自己人生境遇的需要,由于个人和环境的不良因素使他们没有正确认识“需要”,没有采取正确的满足需要的方式,因而走入邪教;同时,痴迷邪教行为,是痴迷者为了满足需要、谋求心理平衡而选择的一种方式。极强的功利性是邪教痴迷者的一个重要特征。他们总是幻想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甚至不劳而获;痴迷邪教是痴迷者寻求心理平衡的行为。痴迷者最初是因为对自己的人生境遇不满意,心里不平衡,寻求改变而走入邪教。邪教所描绘的图景使痴迷者心理得到平衡,因而痴迷其中不能自拔。

  (二)挽救工作的实质

  教育挽救邪教痴迷者工作是一个以实现邪教痴迷者脱离邪教、真正融入社会的再社会化过程。其实质:一是“破除与重建”。破除邪教意识体系(脱离邪教精神控制),重建正常人的意识体系,彻底改变和重建思想、心理、道德、思维方式等;二是社会化系统工程。痴迷邪教的现象,是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再社会化”不仅需要个人努力,更是全社会的职责。所以,教育挽救痴迷者的工作,应该放到社会系统中综合考虑。

  二、把握特点

  (一)邪教信徒的特点

  邪教痴迷者内部特征:一是思想症结的顽固性。他们认为邪教能够祛病健身、解疑释惑、成仙成佛,是追求真理、精神寄托。这种认识根深蒂固;二是心理特征的病态性。邪教痴迷者表现出的偏执、封闭、抵触、消极、阴暗、冷漠、抑郁、躁狂、幻觉、妄想等,具有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倾向;三是思维方式的极端性。邪教痴迷者因知识贫乏或单一,立场观点错误,思路混乱,视角狭隘,抽象思维退化、萎缩,形象思维畸形膨胀等,致使他们认识事物极端化;四是道德品质的低劣性。邪教痴迷者的自私、虚伪、懒惰、愚昧无知、无情无义、目无法纪、心胸狭隘等,使他们与他人和社会不能融合。因此,邪教痴迷者具有社会危害性、成因复杂性、病根顽固性、思想反复性和矫治长期性等特点。

  (二)挽救工作的特点

  在具体实践中应把握教育挽救工作的“四性”:一是挽救工作的系统性。教育挽救邪教痴迷者的工作由多种要素构成,诸要素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观念的形成,受到思维方式、人格特征、情绪状态、道德品质、知识水平、生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改变邪教观念,要考虑创造环境、矫正行为、保健生理、矫治心理、改变认知等要素;二是挽救工作的程序性。挽救工作方法与步骤的实施,应按照先后顺序进行,不能颠倒,也不能跨越。具体步骤是:沟通与了解→分析与判断→设计与切入→交锋与突破→提高与重建;三是挽救工作的连续性。在开展挽救工作时,措施应连贯实施,一招接一招,不能间歇,更不能中断、没有下一招了。设计一项措施,对这项措施的效果,至少要考虑三种情况,并各有应对,即上、中、下三策,以应对不同结果;四是挽救措施的时效性。任何一项措施的作用及其效果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度,过时将发生变化,或不复存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三、掌握方法

  教育挽救邪教痴迷者的工作应按照下列内容和顺序进行:

  (一)沟通与了解

  教育挽救工作的初始阶段,是挽救工作者与邪教人员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转化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要做到知己知彼。一是收集和输出信息。收集信息,就是要了解邪教人员的自然情况和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事件,是为了判断该人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及思想症结;输出信息,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向邪教人员表明教育挽救工作的目的以及工作者的决心、诚心、能力和人格魅力等,使其消除或缓解对抗情绪,有利于我进一步工作;二是从建立情感纽带开始,形成教育挽救工作者的人格力量,是挽救工作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情感纽带的建立是形成人格力量的基础。

  (二)分析与判断

  教育挽救工作是建立在深入分析与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的。主要内容:一是心理特征。如,内向性人格者容易被环境所制约,表现为焦虑与忧郁;外向性人格者不易为环境作制约,表现为冲动与抗拒。内向不稳定人格常会表现消沉、悲观及情绪波动。外向不稳定型人格表现暴躁易怒及破坏性行为;二是思想症结。即邪教人员对人生、社会等的理论化、系统化的错误认知,是支撑其坚持邪教立场的信条、观点、概念等;三是思维方式。邪教痴迷者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主要有:知识贫乏、观念错误、思维方向和思维程序错误;四是道德品质。判断邪教人员的道德品质,一般以“是非、真假、善恶、美丑、公私”观念为评价原则,以对“国家、人民、科学、劳动、互助、诚信、法纪、俭朴”的态度为具体评价内容。

  (三)设计与切入

  设计与切入就是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挽救工作方案,确定切入点。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的复杂程度来决定方案的具体内容。方案的关键所在是确定主攻方向和寻找切入点。要判断和确定从哪个方面开始与邪教痴迷者交锋,邪教痴迷者的具体薄弱点是什么。方向正确、切入点准确是教育挽救工作成功的前提。设计方案的基本要求是: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时效性、创造性、可行性、灵活性。

  (四)交锋与突破

  交锋与突破就是实施方案、挽救邪教人员的过程,是思想交锋、心理较量、智慧比拼的过程。要做到:一是掌握交锋原则和策略。主要有真心挽救、尊重人格,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正面为主、攻心为上,恩威并举、奖惩结合,依计而行、随机应变,突破一点、击溃全线等;二是把握交锋过程及内容。主要是矫正心理、端正态度,批驳错误、辨明是非,分析引导、加速怀疑,情理交融、促其否定,独立思考、幡然醒悟,理性教育、拓展认知等;三是实现“两个否定”。即否定该人所认识的邪教组织,否定该人自身。针对具体邪教人员理解的邪教组织进行揭露、批驳,同时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在知识阅历、思维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进而自发自觉的转变思想,改正错误。“两个否定”既是教育挽救的基本思路,也是基本方法。

  (五)提高与重建

  决裂并且揭批邪教组织,只是痴迷人员的初步认识,需要不断地提高思想认识,肃清余毒,并且建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矫治病态心理,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与重建的主要内容有:一是追求一个目标,即真正融入社会;二是培养两个能力。即抵御邪教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三是提高三个水平,即高思想认识水平、道德品质水平、身心健康水平;四是通过四个途径,即社会管理、科学教育、心理辅导、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五是考察五个方面,即对法轮功邪教的认识、悔罪意识、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心理健康。

  如何挽救被邪教控制的人员,这是与邪教斗争的重要环节。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挽救经验,上升到理性层面思考,本文抛砖引玉,愿请教于专家和工作在挽救前沿的反邪教志愿者。

 

【责任编辑:舍得】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