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学术
法轮功痴迷者心理类型分析(图)

作者:若 水 · 2011-05-18 来源:凯风网

  按照荣格性格心理类型理论,人的性格(心理)可划分为“内倾”(内向)和“外倾”(外向)两大类别。在通常情况下,性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要素,是不容易改变的东西。而性格的倾向度或自我控制力,也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

  在研究法轮功痴迷者的心理状态分类时,应从性格特点为基础来进行划分。但考虑到“大法思维”控制了痴迷者的本我意识,他们性格中(或本能的意识)有一大部分被压抑了,甚至包括性的压抑(例如:某女性痴迷者自练功后,长达八年时间不与其丈夫有性生活)。正由于痴迷者这种较特殊的“大法状态”(这正好与精神病患者相反——精神病患者是释放、夸大、扭曲了本能意识;而痴迷者却是压抑、掩饰、缩小了本能意识),他们的本我意识往往与被压抑的性格形成矛盾或冲突,这也表现在是当神还是当人的心理活动中。而只有完全放弃了法轮功,他们的本能性格才被体现出来。因此,我将这种痴迷者类型状态称之为“大法压抑型心理”。

  如果再对痴迷者进行心理类型的划分,就必须把受“大法思维”控制的多种因素考虑进来。这样,所分析出来的结果才可能更准确。

  一、以修炼体验为意识来源的幻想型心理特征

  人的意识应取决于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客观世界的存在,就没有意识的来源,人就不可能形成感觉、知觉、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心理活动。而法轮功修炼者们恰恰在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上,拒绝了头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通过封闭式的修炼——除法轮功外,封闭了现实中各种信息与头脑的沟通,时间一长,使头脑中原有的思维定势发生了改变,这就是“洗脑”——将意识依赖于客观存在的方式转换成依赖于主观修炼体验(其实就是依赖于大法)。

  而这种脱离现实的主观内心感受,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不断积累地冲击和筛选,最后形成了幻想型心理。

  不管痴迷者个性特点如何,只要他长期修炼(我想:只要坚持两年以上的修炼,就可以达到痴迷的程度),就必然形成这种幻想型心理,这也是所有痴迷者的意识(包括本能欲望这类潜意识)和心理的基本特征。下面对痴迷者的修炼体验与幻想型心理的关系做一个分析:

  痴迷者练功初期时的心理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为了祛病健身,有的为了精神满足,也有的纯粹是因为兴趣(爱好)或好奇而走进法轮功的。但只要痴迷者一旦被封闭起来(即进入到以学法为主、思想被邪教精神所控制的状态),修炼时的主观体会(心理感受)就逐步开始上升成为主导性的意识,最后发展成为自觉性的意识。

  我所接触的法轮功人员,据他们讲,他们有的人每天的练功时间长达6至8个小时,而且长年坚持。再加上取缔前的“集体学法”(这加强了暗示心理和体会交流)及聆听“师父”讲法;于是,修炼时的主观体验,由“抽象感受”向“具体感受”发展,最终形成“意识感受”。这种由印象到表象再到意识的主观体悟的心理过程,就是心理学所讲的所谓“注意力就是事实”的心理特点。不管痴迷者个体是否追求“圆满”(大部分有这种心理动机,这是由法轮功精神所支配的心理趋势,只是每个痴迷者对“圆满”的理解不同而已),他们修炼到一定“境界”(或者叫“层次”)后,就会出现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三个特征:

  第一、对现实的印象(感性体验)越来越模糊,对现实的理解(包括练功前的一些人生目标或设计)越来越遥远,以至于遗忘(这是由记忆重复特点所决定的——人的记忆只有不断重复,才会形成“经验性表象”。而这个“表象”是对某种经验的一种潜在保留。因痴迷者不断被洗脑,这种原有的记忆保留被丢失了)。

  第二、修炼的主观感受(这时已上升为“意识感受”)在代替了客观存在后,幻想(包括幻觉)开始出现,并经过痴迷者个体的动机(心理需求)筛选,最后形成“幻想型意识”。而这种意识的表达、支配或实现的过程,就是“幻想型心理”。例如:河南省某个痴迷者,在修炼中特别执着于“身体充满了宇宙的能量,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摧毁的(原意大致如此)”。这种心理需求(也是其拼命练功的动机)在正常人的心理中无法得到满足,但在“幻想型心理”中却可以得以实现。于是,这个痴迷者在“幻想”的支配下,决定跳进炼铁炉,他认为溶化的铁水对他来说就是洗个冷水澡。他的行为被在场的工人们所制止。这个例子说明,痴迷者在现实中不能被满足的心理,可以通过“幻想”来实现(幻想本身对正常人来说,就是可以超脱现实来满足愿望和心理需求的一种暂短的心理活动)。但要害的问题是:痴迷者将这种“幻想”当成了真实,将这种对正常人来说是暂短的偶发的心理活动,却通过修炼将它转化为一种意识(意志),使“幻想型心理”成为痴迷者的常态。

  第三、修炼体验在“幻想型心理”的感受中,逐步形成一种心理和生理相互依赖的机制,推动了痴迷者更加痴迷于“幻想”,并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或生理)满足。科学试验已经证明:心理活动可以引起生理机能的变化,例如“条件反射”就是如此。而当痴迷者根据自身的动机(意识需求或潜意识需求)所形成“幻想意识”后,其修炼的体验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朝这种意识流动或集中,反过来刺激这种“意识”更加强烈。例如某个痴迷者相信(幻想)自己能“羽化升空”,他修炼时的状态就是将自己置身于飘渺的虚空之中,通过不断修炼来加强这种感受。最后他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如羽,随时可以飞到任何地方(包括太空)。某些坠楼痴迷者的死亡,其实就是在这种“幻想”支配下成为了邪教的牺牲品。但他为什么敢跳楼?是因为这种修炼感受长期刺激其“幻想意识”,二者互相作用后,他就是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没有沉重感)。此时的生理机能(如恐高症引起的生理反映等)完全被心理需求(幻想)所支配,所以,跳楼的痴迷者完全没有正常人的恐惧感。他“飘入太空”完全是一种心理需求,并在此过程中使心理需求的满足得以实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痴迷者的修炼体验是“幻想型心理”的主要来源,而“幻想意识”一旦形成,又反过来使痴迷者更加依赖于修炼。二者互相依存,共同刺激痴迷者走向更深的痴迷。而这个过程不但是痴迷于“幻想”的过程,而且是痴迷者得到精神(心理)或生理满足的过程。这种情况类似于吸毒者依赖于毒品,所不同的是,对“幻想型心理”的满足和实现是痴迷者自我制造的鸦片。

  为什么痴迷者非要形成这种“幻想型心理”?这是由李洪志邪教内容和精神控制方法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肉体是不可能通过打坐修炼而“充满宇宙的能量”,修成所谓的“元婴体”和“晶白体”,而最后“羽化升空”,或者出现“预测、搬运、隐身”等功能的。但痴迷者执着于李洪志编造的这些“神话”,再加上自我封闭的心理环境,日积月累地为追求这些超现实的虚幻而放弃了现实世界,最终的结果也只能在“幻想”中获得心理满足。而邪教的修炼体会,便成为了他们体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渠道。

  伴随“幻想型心理”成熟的结果是:痴迷者形成了“大法思维”和“大法情结”。这种危害甚于比痴迷者违法本身更严重,更要作用于其一生一世(而且会影响后代),也给转化工作带来了最大的障碍。我所熟悉的一个痴迷者,已经放弃法轮功三年(自放弃后没有违法行为),但她还是在“大法思维”中生活,还相信自己有“预测能量”和“未来感应”之类的超现实的功能。可见这种“幻想型心理”的根除,真比移山填海还难,这也是我们目前研究痴迷者的心理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痴迷者心理类型的趋势特点

  考虑到法轮功痴迷者在修炼体验基础上所形成的这种特殊心理,我主张在“套用”荣格的理论时,应将“内倾”心理做为痴迷者心理总体趋势的特征来加以研究。或者说痴迷者心理发展的趋势,至少符合于“内倾”的特征。主要理由有三点:

  第一、“内倾型”心理的主要特点是,兴趣或感情倾向指向主体和自己的心理过程。这类人群喜欢沉浸于自己的主观感觉之中,他们往往把自身深刻的主观感受看得比客观世界更重要。这种特征比较符合“法轮功”痴迷者的主观修炼心理,因为绝大多数痴迷者(特别是女性)本身就属于内向感觉型(这是一种非理性性格类型)。

  第二、法轮功修炼者获得修炼体验的最重要方法就是“向内找”,而这种方法不仅是一种精神控制的方法,而且是“内倾型”心理发展趋势的一种思维动力,这也符合痴迷者的修炼特点。

  第三、痴迷者既便原来是属于“外倾型”(外向)心理,但为了获得修炼体验就要不停地“向内找”,并要使自己的主观感觉符合法轮功的要求。这样时间一长,当“大法思维”定势形成后,特别是“幻想意识”成为其主导心理后,痴迷者也会由原来的“外倾型”向“内倾型”转变,最后形成“内倾型”的心理趋势(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修炼者原先性格活泼、有说有笑,而痴迷于修炼后就变得沉默寡言了的原因)。

  基于以上三个理由,我主张在给痴迷者心理类型定性时,应以“内倾型”心理为其主要特征。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痴迷者属于“外倾型”心理—但其修炼感受肯定还是“内倾心理”。如果这个问题这样解决比较合适,那么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法轮功痴迷者的主要心理类型为“内倾型”。而这种心理类型的总体特征是:以自我的主观感觉和内心感受(修炼体验)为心理倾向和判断的依据,而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往往被排除在了主体的意识之外。既便面对客观的存在,也要由主观需要加以筛选。这样,主体意识和主观感受就成为了“本我”的唯一源泉。这种心理所发展出来的思维,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知思维。

  第二、法轮功痴迷者的这种“内倾型”心理特征,决定了其修炼心理和性格向“压抑型心理”和“幻想型心理”两种类型趋势发展。这两种心理(性格)类型尽管表现特征不同,但都是“内倾型”心理总体趋势的发展结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第三、“压抑型”心理和“幻想型”心理的特征及发展趋势,都与痴迷者的修炼体验紧密相关,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同一痴迷者两种心理趋势下的不同性格表现,体现出了痴迷者个体心理的各自特点和矛盾性格。下面用一个简图表示这种心理类型的趋势特征:

 


  这个图表说明:痴迷者“内倾型”心理类型的两种发展趋势,及每种趋势对个体性格的心理影响和心理特征。当然,这两种心理趋势也不是完全孤立的,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又互为矛盾,即在同一个痴迷者的身上,可以看到两种趋势的各自特征。例如,同一个痴迷者,既很孤僻又很自恋,既有自卑心理又有高傲心理。但哪一种心理倾向可能成为主导性趋势,成为个体性格的主要特征?这还需要对痴迷者个体心理(性格)进行具体分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两种心理趋势的原动力(心理需求)都与“大法修炼体验”密不可分,或者说修炼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这种心理趋势。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对许多痴迷者(个体特点)进行了多年观察,认为修炼体验与心理趋势的互动关系如下:

  第一、痴迷者修炼得越好(属于实修的精进者),他的个性特点就会愈加被压抑住,而他潜意识中的需求(心理动机)——如生理欲望、私欲满足感、亲情归属感等——就会同“大法信条”形成严重的冲撞。这种矛盾心理一旦失衡,就会导致痴迷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甚至于精神崩溃。为什么许多痴迷者在思维上和情绪上经常极端化,其实便是这种矛盾心理的一种反映。

  第二、“向内找、去执着”的修炼体验,要求痴迷者放弃做人的各种需求(包括最基本的心理动机需求),“本我”的原动力被压抑着,于是形成“压抑型”心理趋势。

  第三、“上层次、求圆满”的修炼体验,又诱导和激发痴迷者向“神佛”境界不断升华(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果位)。“自我”意识被超现实的追求(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动机)所取代,于是形成“幻想型”心理趋势,并导致“幻想意识”确立。

  第四、由“向内找、去执着”的修炼体验所导致的“压抑型”心理,由“上层次、求圆满”的修炼体验所导致的“幻想型”心理,这两种心理趋势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而这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又同时集中在同一个痴迷者的身上,当他“向内找、去执着”时,他是常人。当他“上层次、求圆满”时,他是“神佛”。要当常人就不能压抑人的本性,要当“神佛”又必须放弃常人的本性。痴迷者处于做常人和做“神佛”的两难选择之间,这就是痴迷者内心痛苦的根源。为了解除这种痛苦,痴迷者愈发加紧修炼,希望早日“圆满”。于是当“幻想型”心理成为主导性趋势时,痴迷者就表现出“自恋、亢奋”等心理特征,并能一时满足于心理需求。可“圆满”迟迟未来,不能实现时,被压抑的常人本性又成为主导性心理趋势,表现出“自卑、焦虑、恐惧”等心理特征。而痴迷者为了克服这些常人心理,只能求助于加紧修炼。如此这般,“压抑型”心理趋势与“幻想型”心理趋势相互交叉,形成了心理活动的恶性循环。这个结果,就是“向内找、去执着”与“上层次、求圆满”这种修炼体验必然导致出的两种相互矛盾又互为依存的心理趋势,而这也恰恰是邪教对痴迷者实施精神控制的“法宝”。

 

【责任编辑:舍得】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