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学术
“心理账户”与信徒痴迷度的相关性剖析

作者:龚灿锋 · 2011-02-24 来源:凯风网

  在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的洗脑之下,不少痴迷者为了追求虚幻的“圆满飞升”而不惜放弃家庭、事业,甚至生命,如此痴迷让人无法理解。原因众多,笔者认为这与信徒普遍存在的“心理账户”也有极大的关联。

  一、“心理账户”的概述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

  这个概念建立在以下实例之上:如果你打算去听今天晚上的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马上要出发的时候,发现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人仍旧会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问题。

  在人们在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帐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通过以上事例对“心理账户”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心理账户”其实是一种认知幻觉,这种认知幻觉会影响着人们的决策。这种“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付出和收益,从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

  “心理账户”看似经济名词,实际上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投资和决策,对人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心理账户”在痴迷者中的体现

  对于邪教痴迷者而言,他们同样存在着“心理账户”。在李洪志的暗示之下,信徒的付出不断升级。但因为将李洪志所提出的种种要求放入到了不同的“心理账户”当中,信徒缩小了对其付出的敏感度。甚至会因为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得到了虚幻的满足而继续盲从,对“反复修炼”放弃一切视而不见而愈加痴迷。

  1、种种“心理账户”降低了信徒的心理缺失感

  李洪志很狡猾,激起了信徒“圆满飞升”的欲望却无法实现,反而在不同阶段为信徒设置了种种不同的“心理账户”,降低了信徒无法获取成功的心理缺失感。

  刚刚“传法”的时候,李洪志利用人们追求气功祛病健身的心理,为信徒设置了“法轮功可以包治百病”的“心理账户”,并通过“气功就是修炼”“修炼可以消业提高层次”“去掉执著心就是去掉黑色物质”等等说教怂恿信徒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修炼。此外,李洪志利用人们的趋利避害的心理,还为信徒设置了“做好人得好报”“法轮可以保护练功人”“一人练功全家受益”“修炼可以使人圆满”等等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针对不同的“心理账户”要求信徒加强投入,以便得到更多。而每一次付出都被信徒放在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自以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极大的回报。

  特别是,当李洪志开始利用信徒对抗政府后,他别出心裁,又为信徒开设了多种“心理账户”,如:“为大法护法给予无上荣耀”、“救度众生圆满整个世界”、“与旧势力斗争开创新的天地”、“无穷世界的主”、“助师正法的大法徒”,等等。这些“心理账户”的存在加大了李洪志的欺骗性。

  信徒在李洪志所设置的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只要付出了一点就可以得到巨大的心理满足。信徒逐渐淡化了为李洪志所付出的代价,从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强化了那些虚无的收益。这也是李洪志控制利用信徒不断编造谎话和给信徒动力的极不易被识破的地方。

  设置不同“心理账户”提出种种过分要求,是导致痴迷者不断痴迷的重要因素。

  2、“反复修炼”是“心理账户”驱使下的非理性行为

  李洪志抛出了“修炼可以使人圆满”“提高层次能够达到更高境界”等等理论,并通过设置不同“心理账户”不断提出种种要求,并美其名曰“反复修炼可以修的更高更快”。

  为了将来收益更多,为了“早日圆满”,为了“修炼更高”,为了获取“更大威德”,为了实现“历史誓言”,信徒就必须不断追加投资,不断投入时间、精力、钱力、物力。“反复修炼”就成了信徒的一种投资,其目的,是为了“早日圆满”;其收益是为了“提高层次”。而要做的,就是“按照李洪志的要求反复修炼”,因为“修在自己,功在师父”,“只有按照大法去做,才能够圆满。”于是,信徒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非理性行为,抛弃家庭、事业、工作、兴趣爱好,甚至生命;自杀杀人,精神失常,大势造假,等等。

  种种非理性行为,让人无法理解,不过都是在不同“心理账户”驱使下“反复修炼”期望得到更多的异常表现。

  3、不断付出成为“心理账户”的牺牲品

  从“心理账户”可以看到,付出越多,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会越大,而在追加投资付出的也会越多。但是,投资越多,未必就能收益越多,从而极易造成滚雪球式的心理膨胀。所谓“不甘心”“破罐子破摔”都是类似缘故。

  对于痴迷者也是一样,在“心理账户”的作用下,一旦李洪志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作为“圆满”的必要条件的时候,信徒往往会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刚开始是“祛病健身”“提高心性”“去掉执著心”,不断付出时间、事业,放弃家庭和正常人的生活。随后,李洪志又提出了“圆满需要证实法”“需要放弃人的生命”,并要求信徒“证实法”“发正念”“讲真相”等等,而“劝三退”“传‘九评’”“办神韵”“拉广告”等等更是花样繁多劳民伤财。在各类“心理账户”的诱惑之下,信徒不断合理化自身所付出的“沉没成本”,认为“既然付出了那么多,再坚持一下,必然能成功”。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和心理,信徒不惜放弃一切去从事非法活动还自以为是在“救度众生”却不知不觉成为李洪志为信徒设置的各种各样的“心理账户”下的牺牲品。

  三、充分认识“心理账户”中止邪教行为

  “心理账户”普遍存在,这是一种正常的人的心理。但是,如果这种心理被利用就会出现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对于痴迷者而言就会出现盲目崇拜被控制和利用,直至酿成悲剧。“心理账户”的存在往往不易察觉,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知痴迷者的“心理账户”并合理利用,就能够促使其看清邪教欺骗性并中止邪教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看清邪教面目,合理认知“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人都有之,这也是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痴迷者而言,“心理账户”的存在使得他们对于李洪志的要求不再怀疑,一步步陷入到李洪志的圈套当中,为了所谓的“圆满”不断付出,不断改变认知,认为反正已经付出了那么多,再投入一点也算不得什么,侥幸心理和趋利心理让他们陷入到李洪志的暗示和洗脑中而无法自知。

  痴迷者往往认为,自己的行为都是出自于内心的,是“返本归真”的体现,是出自于“本能”,是出自于“慈悲”和“正念”。其实,信徒这些心理不过是李洪志为信徒设置了不同的“心理账户”在作怪。李洪志的反复暗示符合了信徒不同“心理账户”带来的心理期望,从而激发他们奋不顾身去“讲真相”,放弃人世间的一切欲望,甚至铤而走险放弃生命。

  2、调整心理因素,正确认知过度投资的弊端

  “心理账户”源于人们的贪求心理,希望得到更好,如果得不到就会加大投资。但是,平衡利弊,如果刚开始付出不多,也就不会加大投入。但是,如果已经付出了很多,再付出一点就可以实现目标,就会觉得相比之下多付出一点算不得什么,如此就会导致过度投资出现消极效应。

  对于邪教痴迷者而言,这么多年过去了,“圆满成神”遥遥无期。信徒的过度付出,源于那种“不甘心”的状态,也源于“想捞回来”的赌徒心理。结果,越陷越深,付出越多,累计越多,基数也越大,一点一点就陷进去了。

  唯有认识到了这些弊端,通过心理因素的调整,也就才能够及时刹住车,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3、转移心理状态,利用好“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看似无法消除,但我们可以正确利用之。理性消费的前提就是看清“心理账户”带来的消极影响。当信徒认清了“心理账户”的存在及其消极影响,并看清过度投资无法实现目标的情况后,转移心理状态,利用好“心理账户”就至关重要。

  李洪志讲过,修炼法轮功只要付出一点就可以得到很多,修炼法轮功可以加快“圆满”的进程,因此,信徒做到一点就可以得到十倍百倍,而他李洪志也是有一百只说一。按照这样的逻辑,信徒付出了那么多,早就应该实现了李洪志所承诺的“圆满飞升”。结果呢?在信徒遭遇不幸的时候,李洪志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到信徒不治而亡,看到手下为非作歹。信徒“发正念”这么多年,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这些方面对李洪志向信徒承诺的种种“心理账户”是个很好的驳斥。信徒可以看到,“圆满”不过是诱饵,付出才是目的。信徒不妨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当中,好好体会人的正常心理。既然已经为法轮功付出了那么多,投入那么多时间,却无法实现李洪志所承诺的“心理账户”中的需求,不妨反过来看看法轮功是怎么回事,看看走出来的感受及效果。重建“心理账户”,走好人生之路才是最为重要的。

  以上通过“心理账户”与信徒痴迷度的相关性剖析,对于解释邪教痴迷者的很多行为可以起到参考作用,利用得当也必然能够帮助信徒更好看清法轮功的伪装和欺骗性,有助于其早日脱离邪教,更好生活。

 

【责任编辑:陆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