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学术
法轮功反复者依赖心理剖析

作者:锦 瑟 · 2009-08-18 来源:凯风网
  少数“法轮功”人员在放弃练功之后又重新走上复炼之路,思想往往更加顽固,给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什么这些反复者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甚至多次呢?其实,这种现象与吸毒成瘾较类似,吸毒人员在吸毒过程中产生的愉快满足的感觉,导致他们形成对吸食毒品的强烈渴求,形成心瘾,对毒品产生心理依赖。“法轮功”人员思想反复也是因为他们对“法轮功”形成心理依赖,如果依赖心理没有消除,遇到新的蛊惑就又会成为“反复者”。

  依赖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要转化思想反复类人员,我们先要了解他们的依赖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一、反复者依赖心理的循环链

  通常一种行为总有它的循环过程,而揭示其循环规律成了控制这种行为的前提。通过大量反复个案的调查,笔者认为反复者对“法轮功”的依赖心理构成下列心理循环链:

  1、原始驱力是指人避害趋利的本能。

  2、身心体验是练习“法轮功”后产生的身心愉悦的状态。

  3、痴迷是指由于反复接受“法轮功”歪理邪说的灌输,自我强化身心体验的效果,把主要活动、多数时间、精力都投入到“法轮功”中去,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的一种行为。

  4、转化综合反应是指停止练功行为而产生的生理、心理不适的症候群。

  5、复合驱力解释为由个体的痴迷程度、转化程度,和面对更为凸显的问题而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所构成的复合动力。

  “法轮功”反复者的依赖心理链是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中周而复始。那么,反复者的依赖心理链是怎样循环的呢?

  依赖心理链的循环始于原始驱力。练功者即使知道练习“法轮功”的危害性和违法性,还是会有练功行为。他们在行为产生前存在着趋避式心理冲突。比如,练功者不管转化与否,在应对挫折、紧张的家庭关系、纷繁的社会人际关系(比如身体不好、事业的不如意、婚姻的破裂等等)而无法控制自己时,他们马上又想到依托“法轮功”的“忍”,回到“法轮功”中寻找慰藉,用“法轮功”的惯性思维去思考问题。

  身心体验是练习“法轮功”后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欣快感觉。笔者通过对“法轮功”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几乎所有的“法轮功”练习者在练完功之后感觉精神很好,很舒服。他们在练功过程中释放情绪和压力,体验不花钱祛病健身的快乐、以修炼人自居的优越感、不断提高层次的充实感……从而有了种种快乐满足的身心体验。一旦依赖心理形成,这一欣快体验可能会转化为麻木状态。

  为寻求这种感觉,促使练功者一次次往李洪志和“法轮功”组织设计好的陷阱里跳,并痴迷其中不能自拔。经过长时间反复接受歪理邪说的灌输,自我强化身心体验的效果,练功者趋向性的心理依赖与躯体依赖交互作用,产生顽固性心理痼疾,变得极度痴迷,行为上表现为对练动功、看书、交流不满足,需要增加外显行为(如上访、讲真相、发传单、贴标语等),才能够突破兴奋感觉阈限。为了达到愉悦体验,练功者还会不断地增加时间和投入程度。

  如果一名练功者进班进所被转化,他们便会产生一系列转化后的综合反应。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神经系统会对习惯性的练功行为产生的愉快、满足、兴奋等成就感觉刻板记录,并进入内隐式记忆系统,呈现无意识心理条件反射。停止练功后由于这种情景记忆被暂时抑制,神经系统机能和心理功能部分失调:表现为失眠、疲惫、眼光呆滞、食欲下降、情绪抑郁、躁狂、不安、焦虑、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价值判断模糊、冷漠、攻击、自残等负性躯体症状及心理与行为特征。

  这时现实中的种种矛盾更为突出,如身体不适、就业争议、社会保障、法轮功组织的策反等。如果此时练功个体采取的是消极应对方式,他们会对转化后的一切表现得更加困惑、迷茫,呈心理“真空”状态。此时转化者“自我”如果不主动积极应对,帮教者不采取有效的填充方式对他们填补精神空白,再让“法轮功”组织寻机策反,那么,转化者将会产生一种复合驱力,他们将重新躲进“法轮功”这个曾经给过其“安慰”的“精神家园”,重新练功成了他们逃避问题和困难的唯一途径,由此反复的恶性循环便形成了心理依赖。

  二、反复者的心理需求

  人的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发动机,是个体对需求的一种反应,在心理学上往往被认为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过程的概括。常由内驱力、本能、期待等做解释,它的原则是维持心理的平衡。“法轮功”练习者在练功世界中的行为与动机,同样建立在需求基础之上。

  1、释放心理压力的需求。“法轮功”练习者大多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健康威胁、生活与情感、上下级关系的处理、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不平等等压力,每当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如果受到冷漠与鄙视,缺乏正确缓解压力的方法及有效的安慰、支持,他们便会感到无助、痛苦,产生逃避心理。从而启动其内潜的减少冲突的心理防卫机制,使渴求理解和宣泄的愿望,转向“法轮功”的强身健体、修心性、向内找,通过多种形式的排遣、释放,来寻求心理平衡。

  2、自我实现象征心理的需求。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本我、自我、超我”是人格的三重结构。假如这三重结构处在互相契合的动态平衡中,那么心理就具有了健康、良性发展的趋势。练功者个体渴望通过达到某些目标,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自尊,但现实中种种合理的愿望往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恰当的途径与机会才能够达成。练功者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常常事与愿违,碰到种种不如意,这时,他们不是付出加倍的努力,总结经验,重新再来,成就自我,而是在心中给自己另一种介定:我们与常人不一样,我们正在修练圆满的道路上。他们只想通过练功这种极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回报。比如,他们相信通过念“法轮大法好,真善忍好”就可以保命消灾避难;他们坚信练功身体好、做好人、上层次、圆满成神成佛甚至一人练功全家受益等等。通过上述渠道,他们既可以释放潜在不满、攻击的能量,同时也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易获取的成就感。所以说练功者“法轮功”世界中的自我和预期的自我更为接近。

  3、交往与归属感的心理需求。人会本能地朝一个大家认识自己的地方走去,这就是归属感。由于“法轮功”练习者认识问题思维单一,社会交往能力低下,导致了现实中人际交往不尽人意。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个体成长需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如果一个个体在常态社会中缺少了归属感和爱,那么这个个体的发展就会产生畸性。“法轮功”组织为习练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其用集体学法、集体练功、集体暗示的方法使练功者接受其歪理邪说。如一名练习者转化后反思说:“在学法小组里,所有的人都修‘法轮功’,彼此志气相投,互相交流,比着看谁更精进,法学得更好,那种感觉特别轻松”。“法轮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练功者的基本需求:即交流,实现了练习者的归属感。但同时,也使他们远离了正常的社会交往,远离了个体归属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对反复者心理矫治方案的系统实施

  心理依赖是一种心身综合障碍。依赖源是反复的原因,人格心理是反复的基础,环境是反复的条件。人格心理的完善,良好动机与目标的建立离不开心理调适与治疗。因此,帮教者应对每一个反复者的心理依赖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矫治方案,从反复源上有效去竭制其苗头,帮助其实现彻底的转化。

  1、运用认知治疗技术,改变意识层面的曲解观念。

  心理学认为,通过改变情绪和认知来纠正反复者的认知性偏差,才能使心理与行为障碍失去依存的基础,获得治疗性的改变。现实中的大量事实和深层心理分析显示:单纯说教灌输的作用远远小于人们对它的期待。不管哪一年龄阶段的痴迷者,对空洞的说教,刻板的灌输,都有着很强的抵触心理。当前,练功者文化程度偏低者较多,且对一切帮教方式都甚为抵触,因此,在认知疗法过程中,我们应避开单一的说教和观念的强加。我们针对转化者的认知可采用艾利斯的ABC理论,对他们进行领悟指导。如某转化者因控制不了情绪而和他人吵架(事件A),过后非常自责,并出现失眠抑郁症状(情结C)时,我们需要引导他真正认识到并不是A事件引起他的C情结,而是他的不合理信念B——转化后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想法导致其C情结,并让他学会自我接纳和情绪控制,以动摇他们对“法轮功”的依赖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再巧妙灵活运用幽默、故事等手段,将理性与情绪融合,凸现体验性的认知效果。

  2、实施行为治疗技术,纠正偏差的外显行为。

  这是一种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过程,可以使行为发生改变。我们可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程序,具体运用阳性强化法、交互抑制疗法、自我控制法、塑造法、行为技能训练等消减负性行为,建立并保持正性行为。例如,利用阳性强化法,当转化者的某一良好行为出现时,即时让他们得到一种强化物(肯定表扬奖励),如果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同样或类似情景下,这一良好的行为的出现机率会升高,能促进了转化者正确的行为更多地出现,从而逐步纠正转化者不良的外显行为。

  3、运用人本主义疗法,促进人格的自主完善。

  该疗法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主要通过积极关注、挖掘其潜在的精神心理能量,使其重新认识自己,提升生命的价值,促进人格的完善。我们需要为他们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他们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针对转化者的人格缺陷可以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经历,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他们去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另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做心理小实验,让转化者学会相信自己的感觉。如“阿希”实验,让转化者和五人(假被试者)坐一起,然后让他们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的)。当几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时,转化者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还是盲从于其它人一样的答案呢?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让他们学会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完善自我,去掉那些用于应付生活的面具,从而恢复真实的自我。

  4、开展家庭和团体治疗,构建心理治疗支持系统。

  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就是通过有效的设计和治疗过程环节性的把握,激发互动的内在需求,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从而巩固转化者的思想。我们可通过组织转化者家属到所、到班或鼓励亲人朋友在家进行帮教,亲情的召唤对转化者可起到正面积极的心理支持。还可根据转化者的情况让他们定期给亲戚朋友写信汇报自己的进步,一方面加强了与亲人朋友的沟通,另一方面争取了社会的支持和鼓励,构建其健康的心理支持网络。而团体训练的形式则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剧和交朋友小组等形式的演练。团体是社会的缩影,转化者在团队里的关系是平等的,问题是公开的,目标是一致的,交流、互动式的团队训练活动为参加训练的转化者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转化者在训练中逐渐建立起一种坦诚、信任的关系,继而形成相互心理支持的团体,相互鼓励,相互促进。

  5、实施注意转移替代疗法,增强心理各层次的互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性的指向和集中。转化者对法轮功的注意(依赖),是因为法轮功长期刺激成瘾而留在心里的挥之不去的心理渴求。根据情况我们可采用音乐疗法和文学治疗法促进转化者顿悟,消除心理防御。帮教实践中,我们常让练功者置身于静心室,让其在舒缓的音乐中静思冥想。音乐能表现出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替代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和受阻的愿望的实现。而文学治疗,就是让练功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激发转化者产生新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促使他们解决心理困惑。另外,帮教中我们还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能够引起他们产生浓厚兴趣的活动,以遏制对“法轮功”的依恋,即注意转移。注意转移也是兴趣转移,通过这些方式转移他们的注意,把注意转移到积极向上的爱好上来,如学习太极拳、瑜伽、保健按摩、以及一切健康的活动。用高尚战胜愚昧,用科学战胜迷信,让理智战胜感情,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从而脱离心理依赖。

  “法轮功”人员对“法轮功”的放弃,这本是一个阶段性的进步,但这并不意味对“法轮功”依赖心理的彻底放弃,他们依然有可能陷入对“法轮功”依赖心理循环的怪圈。所以,我们需用通过心理辅导和治疗等方式改变其曲解的观念、纠正其不良的外显行为,促进人格完善并进行有效替代,逐步消除他们的心理依赖,去帮助更多的练功者在摔倒的地方真正的爬起来。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