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学术
浅谈“法轮功”人员痴迷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孙孝斌 · 2008-08-20 来源:凯风网
  痴迷是邪教人员普遍固有的心理特征,也是“法轮功”人员突出的心理顽疾,剖析其心理成因及其对策有其现实意义。

   一、成因

  (一)现实生活和心理负面状况的影响

  负面状况有如下几个方面:

  1、病痛、失业、意外等造成生活的困难;

  2、破损、虚伪的家庭,淡化、虚伪的亲情、人情;

  3、人生事业失败、工作失意,对人生失去信心;

  4、10年动乱的影响,改革开放利益的重新调整,将不利归罪于社会,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5、观念的转变,理论的相对滞后,社会教育的不及时以至理想信念的淡化;

  6、社会存在的腐败现象,导致心理上对社会的失望;

  7、自身位卑、不被重视、没人理会的烦恼和痛苦。

  这些现实生活和心理上的负面状况,构成人在心理上的缺陷。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找到一个能达到心理满足的境界,形成了人的心理上的薄弱点,为“法轮功”的入侵打开了大门。

  (二)“法轮功”利用其心理缺陷渗透的结果

  一是通过练功点、集体练功利用群体效应,产生亲和力。

  二是通过对弱势人员的体贴、关心,使其产生依赖心理。

  三是通过练功对身体产生作用,加之夸大,使其产生感恩心理。

  四是《转法轮》将“法轮功”理性化,由基本的体育健身转变成思想的升华,对习练者开始精神控制。

  五是通过夸大教主,神化教主,使其产生敬畏和感激,对教主百依百顺。

  六是通过夸大“法轮功”的威力,丑化共产党,使习练者放弃国家利益,蔑视国家法律,制造反政府情绪,使其与党和国家为敌。

   二、对策

  使痴迷人员从禁锢中走出来,笔者认为下面几个方面是着力点:

  一是要把握思想形成的规律。人的思想形成有以下几个特点;1、渐进性。人的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过程。2、反复性。人的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通过反复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升华。3、社会性。人的思想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是和社会相互依赖而存在,是社会的缩影。4、可逆性。人的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境地及现状发生改变的。5、持续性。思想形成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并持续一定的时间和过程。6、递进性。思想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的过程。

  二是要找准突破口和进入点。要在工作前对帮教对象自然、身体、思想、心理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分析研究,把握其思想脉搏,寻找其心理薄弱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工作。在帮教工作中要把握以下几个突入点:1、需要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需求,要掌握其真实的需求,有的放矢。2、闪光点。也是一个人的优点,是我们在帮教中能够使其转化的重要切入点。3、共鸣点。共鸣是一种情感现象,也是能否和帮教对象进行真正沟通的关键,有了共鸣就能够实现其转化。4、反复点。就是把握其反复的思想规律,了解其反复的思想症结。5、兴趣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负面的,要坚持正反结合,从激发其兴趣入手。有了兴趣,才能有沟通。6、特殊点。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是要在把握其共性的同时,还要把握其个性。

  三是要注重心理咨询、诱导、矫正。一是认识障碍。这主要是指痴迷者的认识系统方面存在着不利于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常陷入一个狭隘的知识经验圈子里,欠缺全面性和灵活性。二是情绪情感障碍。这是痴迷者和社会产生的对立情绪,他们在接受思想教育时,缺乏责任感、理智感,容易感情用事,从而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三是行为障碍。这是指痴迷者在接受教育中采取消极或抵制态度。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