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春风化雨
后续巩固工作的个案实践初

2016-02-01 来源:凯风网

  内容摘要:法轮功痴迷人员长期受邪教的精神控制,思维方式和人格心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思想转化后,表现出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良等问题。心理依赖性强,不能“独立”,导致她们出现反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运用心理矫治的方法对初步转化人员进行心理帮助,与思想巩固相互配合,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采用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的撰写形式。

  一、求助者基本情况

  个人情况:李某(化名),女,20岁,高中文化,无业。10岁左右即在父母的带动下开始习练法轮功,其人格形成和成长的关键十年中,法轮功就是其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全部。自小学习较好,高考前不慎将准考证丢失,父母认为是“主佛”的安排,自己到学校退学,错过了高考的机会。

  父母均是法轮功痴迷者,父亲高中文化,个体商户,习练法轮功前经营一家劳保用品商店,在当地属于比较富裕的人家。母亲是文盲,家庭主妇。有一个13岁的弟弟。

  在李某的记忆中,父母感情一直不合,在充满争吵、敌视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从小父母管教严厉有加,慈爱不足。自从父母开始习练法轮功后,家庭气氛好转,没有了争吵和冷战,但是除了法轮功的内容家人之间没有其他交流,李某仍感到孤独和冷漠。奶奶重男轻女,母亲因为第一胎是女孩在婆婆面前饱受奚落,李某也未能感受到长辈的爱和温暖。家庭和整个家族关系冷漠、互不来往。

  二、综合分析

  咨询师观察来访者情况:来访者衣着整洁,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语速较慢,有时落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行动迟缓。

  求助者状况:来我们中心后不久转化,没有像其他人员一样如释重负,反而显得心事重重,愈加沉重,回避集体活动,对任何事都提不起情绪。主要表现为:1、精神状态:情绪低落、苦恼、自卑、哭泣;胡思乱想,有死的欲望,注意力不集中。2、身体状态:睡眠差,打不起精神。3、社会功能: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不能完成安排的学习等各项任务。

  三、评估诊断及咨询目标

  根据临床资料,该求助者智力正常,有自知力,心理冲突属于现实意义,有求助愿望,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1、求助者经历较为强烈的现实刺激,转化后各种压力导致内心冲突,具有现实意义;痛苦情绪持续时间2个多月;不良情绪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完不成各项学习任务,常发呆,社会功能受到一定损害,与别人不交往,睡眠状况差,但无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2、心理测试支持本诊断。EPQ显示求助者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低、对自己评价低。SCL-90显示人际关系敏感,不愿与人交流,睡眠状况较差,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制定咨询目标:1、近期目标及具体目标:减轻并消除当前不良情绪,改善睡眠状况,缓解心理压力,培养自信心。2、远期目标及终极目标:帮助其建立相对正常的心理调节机制,增强其应对问题的心理能量。帮助其逐步建立正常的心理模式。

  四、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咨询过程:咨询师按照心理咨询的原则,进行摄入性会谈,运用共情、尊重、真诚等技术与其建立的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资料,为了提高求助者对自身心理状况的关注,进一步了解心理状况,咨询师与其进行了一次心灵探秘。

  针对李某封闭、不爱说话的特点,运用心理投射技术,咨询师让李某画了一副“房、树、人”的心理测试图,随后以轻松自然的语气与其解读了这些心灵信息和密码。李某绘制的“成长之树”主干纤细,没有根基,树冠杂乱无章,这投射出她内心极不稳定,对自己的成长并不满意;“房子”门窗比例非常不协调,反映出内心的封闭,“人”站在房前,双眼紧闭,反映出不能正视现实;“人”有大致轮廓却没有手脚,头发零乱,内心焦躁不安。咨询师深入浅出的解读了图画的含义,适时地指出这些心灵的告白需要她改变自己。咨询师指出获得心灵自由意味着要自己承担责任,可能会产生新的痛苦、焦虑和不幸,但是这正是人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

  面对咨询师真诚的话语,李某也表现出了坦诚,自述“经常做噩梦,感到非常无助和孤单,转化后非常痛苦”。对自己能否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存有疑虑,“能不能做得到是第二步,愿不愿意改变是第一步。”在咨询师的鼓励下,李某从充满疑虑到主动配合,尤其是这次心灵探索,让她开始对自己的内心积极关注起来,表示愿意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走出心灵的困境。

  在心理咨询师的配合下,运用音乐疗法帮助李某进行放松,缓解其“脱教”初期产生的心理无助感,改善睡眠状况。同时,李某参加了心理互助小组,从他人转化的经历中获得经验、帮助和心理支持,降低了转化后的无助感和孤单感。参加了“信任之旅”、“自我接纳一小步人生进步一大步”等团体咨询活动后,李某逐渐适应了转化后的人际关系和交往环境,接纳了转化后的自我,摆脱了原有的邪教型认知模式。

  阶段性评估: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缓解了李某因转化带来的无助感和焦虑情绪,失眠、噩梦等睡眠障碍减少,能与他人主动相处,在互助小组转化人员的帮助下,对自己“脱教”后的无助感有了正确的认识,认识到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自己重新获得心灵自由而必须经历的过程,思想认识趋于稳定。

  第二阶段:改变你能改变的。

  分析目前心理状况:1、挫折感伴随其成长。因为是女孩,一出生就不受欢迎,不仅没有得到长辈们的爱,还让母亲在家抬不起头来。家庭气氛不和睦,非常羡慕别人温暖的家庭气氛。高中时期曾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了“修炼”,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与同龄人相比感到自卑,内心非常焦虑、痛苦。2、来自现实的烦恼。父亲在外流窜,母亲劳教,弟弟无人照看,家里负债十余万元,对家庭的前途和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压力叠加,让其不堪重负,但是在与其交谈中感到其想死的念头有夸大的嫌疑,与其说“活着没有意思”,不如说“活着没出路”。

  咨询过程:(节录)

  李某:我什么也不会,学什么也不行,从小就不受欢迎。

  咨询师:这是对自己比较严厉的评价。那我们来看看哪些人不喜欢你?原因是什么?

  李某:我的奶奶和家里的亲属,她们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女孩。

  咨询师:你的奶奶之所以对你这种态度,是因为她所在的年代所限,她们对你的态度不好就代表别人都不喜欢你吗?你想想在你成长的过程中,那有没有因为你是女孩而喜欢你的人呢?

  李某:(面带羞涩)有。我上学的时候,有男同学给我写过纸条,我还曾经交过一个男朋友。(若有所悟)看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人人都不喜欢我。

  咨询师:你希望自己被喜欢、被接受,否则,就会感到失望和某种程度的挫折感。如果你放弃这样“如果他们不喜欢我我就没有人喜欢了”的想法,你就不会总是感到自卑。你也许不能改变长辈对你的态度,但是可以改变自己对这些态度的感受。能明白我的话吗?

  李某:明白,但是太难了。

  咨询师:的确不容易。但是,通过学会改变自己的认识模式,可以大大改变你沮丧、自卑的感受。你看为什么你总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是否你看问题的模式有点问题?导致你的情绪低落?我们来探讨一下自卑者的比较模式,她们常常希望别人都喜欢自己,不允许在某些方面不如人,而忽视了每个个体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因为这种认知模式造成了她们的不愉快。

  李某:有时我也这样想。但是,我感到自己没有用处,生活也没什么出路,很自卑。

  咨询师:你看,一个人看问题的模式是可以选择的。对同是半杯水的评价各不相同:一个说“唉,只剩半杯了”;另一个说“啊,还有半杯呢!”——消极与积极也不过是不同的评价模式而已。如果,你改变一下自己看问题的模式,也许会看到不同的一面。

  李某:充满疑虑、期待地看着咨询师。

  咨询师:你看,你现在虽然身体不自由,但是你的心灵和思想是自由的,不再受禁锢,你可以学习有价值的东西,为你的未来有所准备;你的家庭虽然不能团聚,但是母亲已经改变认识,你们是这个家庭回归正常的希望;家里虽然欠了债,但总比继续在法轮功里纠缠的损失少吧?同样,你现在比一些同龄人有差距,但是你感到自卑和焦急,这本身就是你进步的动力。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补习文化课,考试、成才的机会和道路很多,关键你要准备好。记得动画片《花木兰》里木兰的父亲曾对女儿说:迟开的花往往是最美的花。你可以对自己说虽然我绽放的晚一些,但是我没有错过开花的季节。

  李某:沉默。

  咨询师:你选择消极便有理由自卑,你选择积极便有理由自信。而你一旦选择了,消极者便拥有昏暗的恶性循环,而积极者则拥有光明的良性循环。

  李某:我想这样太难了!

  咨询师:躯体上的肌肉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有力,情绪的肌肉也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强的。关键在于:锻炼!每次当你感到抑郁、沮丧时,就对自己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我们经常会有遗憾,不能如愿以偿。我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好,比别人强。此外,你也可以给自己一些正面的信息:“我不必样样出色,但我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暂停一会)好的,我给你布置两个作业,好吗?

  行为目标:1、学会改变对亲属态度的反应,以更有效地方式与亲属沟通,而不是以敌对的、挑衅的方式对待他们。2、纠正对自己过高的要求,用一个符合自己年龄和实际的比较模式来进行比较。

  阶段性评估:通过配合,基本达到了预期的两个目标。李某能够与亲属主动进行书信沟通,家人在说服下也来所探视她,这些久违的亲情给了李某很大的触动,一方面减轻了其因长辈重男轻女偏见而产生的愤怒感,另一方面让她认识领悟到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他人。接着帮助其补习文化课,鼓励其报名参加了电脑培训班以掌握一技之长,发挥其绘画的才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某逐步在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得了心理能量,逐渐她变得开朗、自信了。心态的改善也反映在笔端,她在《改变我能改变的》一文中写道:“当花要凋谢叶欲飘零时,我有办法挽留吗?没有。但是我能让自己内心春光灿烂。当暴风雨来临时,我有能力阻挡吗?没有。但是我能让自己心灵的天空阳光明媚。当我在人生道路上前行时,有可能一帆风顺吗?没有。但是我能不断勉励自己勇往直前。当有些事情无法改变时,我可以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第三阶段:逐步建立正常的心理支持系统。

  心理学认为稳定的心理状况需要有三个支撑,即社会支持系统、情感支持系统、自我支持系统,这三个方面综合作用,人的心理世界才会更稳固。而初步脱教的人这三个系统都很不完善,心理能量还不足以支持其独立面对脱教后的问题,心理的极度失衡往往使得初步转化的法轮功习练者产生心理剧痛,甚至会出现退缩现象。结合李某的实际情况,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李某逐步构建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法轮功习练者的思维模式比较单一,“非黑即白”,看问题偏激,容忍不了别人的缺点。李某转化后一度与他人的关系非常紧张,她自己也非常苦恼,情绪一度低落。针对这种情况,咨询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她的挫折阈限值,降低人际关系不良引起的自我贬低和焦虑感。咨询师提示她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有敏锐的心。愿意去了解别人、能看到别人的需要,并且付出行动去满足别人的需要;二是有倾听的耳。耐心倾听人们的声音,也要审慎分析、判断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三是智慧的口。怎样说比说什么更重要,要学习说话的智慧;四是关爱的眼。看见别人爱与被爱的渴望,看到别人的长处;五是助人的手。真心诚意的为别人多做一点,就会加强维系的力量。鼓励其尝试这些方法,同时,安排其担任了学习组长,让其在处理实际问题中体会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巩固亲情支持系统。在习练法轮功的十年中,李某的父母对子女的关爱非常匮乏。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爬山,过一种普通人的生活,这样简单的愿望对李某来说也是遥不可及。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我们从亲情电话和书信上为其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其亲情的渴望。得知其母亲思想转化的消息后,我们及时安排其母女通电话,母亲在电话中饱含深情的呼唤着“我亲爱的女儿,我从来没有这样叫过你,这是妈妈发自心底的呼唤”,这给了李某莫大的力量和勇气,让她感到自己的情感世界并不孤单。她逐渐在电话中给母亲无话不谈,还第一次给母亲“撒娇”,这些在别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是李某等了十年才有的感受。

  建立积极的自我支持系统。李某是典型的抑郁型人格,内心非常自卑,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是李某思想稳定乃至人生道路的一个必修课。咨询师指导其从三个方面入手,对自己进行了心灵修复。其一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情绪抑郁、沮丧时,给自己类似“我不必样样出色,但我可以有自己的特色”等正面的、积极的暗示;二是提高心理防御能力。加强质疑性思维习惯的培养,遇事要问“为什么”,不迷信权威,不仰人鼻息,不妄自菲薄,有自己的见解和原则;三是设想合理的生活目标。心理咨询师建议李某绘制一棵“人生之树”,将自己对人生的向往写出来,具体到每一年龄阶段要做哪些事,当把生活的目标落实到纸上时,一切变得明朗生动了起来。连李某自己也惊讶“原来还有这么多的事想做,还有这么多的事没做”。

  阶段性评估:李某逐渐变得开朗、热情,在“我喜欢我自己”、“美丽互评”的团体咨询活动中,面对其他学员真诚的赞美,李某非常激动,发现自己原来有很多长处和优点。在《我喜欢不断改变的我》一文中写道:“原来许多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困难,只要有自信心,勇敢去尝试,我一样可以做好。我喜欢我自己,喜欢自己的不断改变和增强的自信心。”

  几近两个多月,我们从“心”做起,全面救治,使李某不仅顺利地走出了法轮功的阴霾,还“重新拥有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心灵世界”。通过实践,我认为对法轮功人员的挽救,不仅要帮助他们改变对法轮功的认识问题,还需要帮助她们彻底摆脱邪教控制下的心理“弱势”,运用心理矫治手段对法轮功人员巩固教育,提高挽救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有效性,配合思想教育,用积极、向上的文化引领其精神世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内心世界,才能保证转化成果的质量和稳定性,才能更好的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