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春风化雨
群体效应在帮教工作中的运用

作者:昶 冰 · 2010-08-09 来源:凯风网

  群体也称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按照一定规律相互影响的人群。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称为群体效应。在帮教工作中,帮教志愿者与法轮功痴迷人员(以下简称痴迷人员)构成了一个临时性群体,并且按照群体效应相互影响。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群体效应在帮教工作的运用。

  一、帮教群体的构成

  帮教群体由痴迷人员和帮教志愿者构成,其中,帮教志愿者又包括相关专业人员及痴迷人员亲属、同事。

  1、痴迷人员。痴迷人员指信奉修炼“消业”、上“层次”、追求“得道圆满”,用法轮功歪理邪说解释自我、他人及社会现象的法轮功人员。他们把自己与社会常人区别开来,背离家庭亲情,抛弃常人追求;他们一旦受到法轮功邪教组织的煽动,就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并且没有负罪感;他们把法轮功歪理邪说合理化,抵制心理矫治,对现实社会存在消极情绪。痴迷人员在临时性群体中处于被影响和改变的位置,是群体效应的受众。

  2、相关专业人员。相关专业人员是指专门从事痴迷人员心理矫治的帮教志愿者,他们对法轮功歪理邪说了解透彻,对心理矫治技术掌握熟练,能够有效地引导痴迷人员认清自我,认清法轮功本质。除此之外,部分已摆脱法轮功精神控制的修炼者,他们用自身经历揭露法轮功歪理邪说的本质,也有很强的专业性,也是相关专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3、痴迷人员的亲属。亲属与痴迷人员有血亲关系,彼此相互了解,生活联系紧密,心理接纳程度高,情感依赖性强。近亲属了解痴迷人员的经历特别是童年的经历,便于帮助分析思想症结。由于痴迷人员长期与近亲属生活在一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方式,在帮教工作中,宜动员对痴迷人员有影响长辈、爱人等近亲属加入志愿者队伍,利用强势角色影响和改变痴迷人员,并提供强有力的情感支撑。

  4、痴迷人员的同事。同事长期与痴迷人员在一起工作,对痴迷人员的长处、缺点、性格、处事方式、爱好等看得比较透彻。工作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及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处事规范;同事之间心理能够接纳对方,且有组织归属感。在具体帮教中,宜动员痴迷人员的直接领导、业务联系密切的同事加入。

  除此之外,配合痴迷人员心理矫治的服务人员也是帮教群体的组成部分,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对痴迷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帮教群体的功能

  帮教志愿者因角色不同,其影响力也不一样,在群体中发挥的功能各有侧重。

  1、为痴迷人员提供情感接纳。痴迷人员追求虚幻的“圆满”结果,他的心灵是孤独的,内心充满迷惘,特别是在李洪志歪理邪说的影响下,表现出很多矛盾心理和行为。痴迷人员放弃法轮功的过程必然充满焦虑、失落和痛苦,这时,特别需要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使他们内心产生归宿感、温暖感。

  2、为痴迷人员提供角色认同。痴迷人员要摆脱法轮功的精神控制,必须建立起合理观念和适应行为。合理观念和适应行为又需要通过社会群众特别同事、朋友的认同得到强化。帮教群体的认同,能够有效地促进痴迷人员社会化。

  3、为痴迷人员提供答疑解惑。痴迷人员大多数存在认识歪曲,他们把自己的来源误认为“从宇宙掉到地球上的垃圾”,把人生价值定位于“得道、圆满、回到天国”,把实现价值的方式定位于“修炼法轮功”,这些错误的认知需要帮教群体用事实说话,用道理服人,帮助痴迷人员答疑解惑,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的、理性的认知。

  4、为痴迷人员提供社会支持。痴迷人员虽然追求虚幻的结果,但却生活在现实中,他们需要与群体有效互动才能满足正常需要。他们的合理观念和适应行为符合常人标准时,需要帮教群体的赞许和鼓励,给予社会性支持,从而促使他们放弃修炼行为,保持与现实社会的一致性。同时,痴迷人员在现实生活中的困难需要帮教群体分析原因、整合社会资源,解决实际困难,使痴迷人员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常需要得到满足,并在生活中感受到快乐。

  5、为痴迷人员提供行为示范。心理矫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帮助痴迷人员习得社会适应行为,社会适应行为需要群体提供行为示范。其家庭成员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其同事在处理工作关系方面、相关志愿者在处理社会关系方面都能起到行为示范作用。同时,痴迷人员的适应行为也必须在家庭、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内化,使之成为稳定的习惯。

  三、群体效应的运用

  群体效应是指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体现的一般规律,包括社会助长、社会惰化、去个体化、从众、服从和依从6种效应。

  1、社会助长效应的运用。社会助长效应是个体与群体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助长效应主要运用于帮教初期,引导痴迷人员参与帮教活动,配合心理矫治。如,我们在做痴迷人员熊某、单某的心理矫治时,他们开始都以沉默的方式抵制交流,于是,我们组织其家人、同事陪同他观看《CCTV焦点访谈-拒医拒药 命断邪教》等光碟,并由其家属回忆他们修炼法轮功的情景,谈论他们的“功友”兰某拒医拒药差点丢命的事实,先是家人和同事讨论,之后熊某、单某也不知不觉地参与讨论,成功地将话题切入。

  2、社会惰化效应的运用。社会惰化是指群体一起完成某项工作时,个人与群体共同活动比个体单独活动付出努力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众多个体为了共同目标而合作,自己的成绩又不能单独被计算,使个体减少自己行为,表出“偷懒”现象。社会惰化效应在帮教工作中运用比较广泛,我们曾用社会惰化效应破解痴迷人员“做好人”心理,收到良好效果。2008年,我们要求三名痴迷人员共同协作,将他们居所的卫生打扫干净,并评价同伙的劳动效果,第一次他们相互评价比较积极,第二次就挑对方的毛病、第三次就相互攻讦,并且发生了争吵。这时,我们运用痴迷人员相互攻讦提供的事实揭批法轮功“做好人”心理,使之心服口服。

  3、去个体化效应的运用。去个体化是由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等人提出,是指个体与群体相互交流时,个人的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认识被群体的认识所取代,使个人的观念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效应。去个体化效应多用于破解痴迷人员偏执认知,改变受法轮功歪理邪说影响形成的错误观念。我们曾使用去个体化效应成功的破解痴迷人员单某对“善”的错误认识。她在矫治时说“坚持‘真善忍’没错,‘做好人’没错,特别是善更是人应当坚持的,这是我道德自我完善的方式。”我们问他“坚持善固然是好,何为善?你了解吗?”她说“善就是要有慈悲心,不欺负人,同情弱者,帮助穷人,要乐于助人,多做好事。”同事接着问“帮助人,做好事你为了什么?”她回答“当然是为了长功、上层次、早日圆满”,于是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各抒己见,讨论时间不长,单某就接受了“善是人的一种品德,不图回报的自觉行为,是人性美好方面的反映”,成功地同化了单某关于“善”的解释。

  4、从众效应的运用。从众效应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受群体影响和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运用从众效应可以引导痴迷人员习得社会适应行为,并通过社会适应行为代替修炼行为,转变对法轮功歪理邪说的认识。如,我们在矫治中心开展气功练习活动,多次劝说部分痴迷人员参加,痴迷人员应之甚少,并强调修炼同样能强身健体,但我们仍然请健身气功师坚持讲解、演示气功,起初,一名曾练习过气功的痴迷人员去听了并参加练习,在他的带动下,其他痴迷人员不经劝说自觉地跟着练习。

  5、服从效应的运用。服从效应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一种效应。痴迷人员受成长经历和工作环境影响,潜意识里服从父母和单位领导的安排。心理矫治中,我们请痴迷人员的父母和领导安排学习任务,收到良好效果。如,我们请痴迷人员单某的父母提出谈孩子的教育,把单某的注意力从法轮功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请痴迷人员熊某单位领导安排学习内容,熊某学得认真。

  6、依从效应的运用。依从是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促使某人接受其他人员请求的一种效应,主要包括低球效应和“登门槛”效应两种。低球技巧指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要求,别人接受小要求后再马上提出一个别人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者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他人提出的更多的要求。2008年,我们矫治工作中要求痴迷人员在当众讲自己修炼法轮功的体验和把修炼体验写出来两种方式中选择一中,他们通常选择写出来这种方式。之后,又鼓励痴迷人员把写的体验讲出来,他们很轻松地接受。通过写和讲两种方式的综合使用,使我们找到了痴迷人员修炼法轮功的动机,并引导痴迷人员谈论自己的问题。

  参考文献:章志华 社会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晓涵】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