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春风化雨
挽救过程中的肢体语言略析

作者:大 弓 · 2010-04-15 来源:凯风网

  由于肢体语言能够真实演绎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在对法轮功痴迷者挽救过程中需要注意挽救对象通过肢体语言所流露出的真实想法,同时挽救者需要运用好肢体语言以放大挽救效应。笔者在挽救实践中,切实体会到肢体语言的重要性,故在此对挽救中的肢体语言略析如次,以供同仁。

  一、肢体语言及其在挽救过程中的重要性

  肢体语言又称体语,能够通过表情、手势、站姿、坐姿、空间距离等非语言行为表达怀疑、信任、否定、肯定等一定的意义。早在17世纪,约翰·布沃尔便出版了《手势研究:手部的自然语言》,开始了对肢体语言的研究。其后的学者们对于肢体的姿势、距离、表情、语音、动作等肢体语言的具体表达方式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肢体语言能够真实演绎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尽管有声语言能够编织谎言,但肢体语言却常常在不经意间成为泄密者。所以,解读肢体语言对于洞察他人真实想法,探知有声语言背后的秘密有着积极的意义。研究表明,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大半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相对于有声语言,肢体语言更具有可靠性。谈到肢体语言的运用,典型莫过于无声电影中演员的肢体语言,卓别林便是运用肢体语言的国际大师。

  挽救过程本质上是交流过程,无论挽救者或者挽救对象,都会频繁使用肢体语言。对于如何解读挽救过程中的大量肢体语言,对于挽救者和挽救对象都很重要。对于挽救者而言,能够发现挽救对象通过肢体语言流露出的内心真实想法;对于挽救对象而言,能够通过肢体语言体味出挽救者的真实用意。笔者的挽救实践表明,在挽救过程中,如果挽救者善于运用肢体语言,便能够放大挽救效应。因此,在挽救过程中,肢体语言的运用与解读,显得十分重要。

  二、肢体语言能够流露挽救对象内心的真实想法

  由于挽救对象与挽救者的不同身份,挽救过程中的对立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发现挽救对象不经意间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针对性采取措施减少对立,达成共识,便成为挽救者值得注意的问题。笔者在挽救实践中发现,挽救对象在挽救过程中,对于挽救者往往会有回避、怀疑、欺骗、对抗等各种态度,尽管采取了诸多方法加以掩饰,但其肢体语言却往往将其真实想法暴露无遗。

  动物界普遍存在以静制动的避害方法,人类也同样存在这种面对威胁时保持静止的冻结反应,因为静止能够减少对方的注意力,从而常能够在危险中赢得安全。当冻结不足以解决问题时,要么选择回避或者逃跑,要么选择对抗或者战斗。对抗或者战斗有许多演化形式,譬如蔑视的眼神、发怒的神情、倨傲的态度等。挽救对象的这类肢体语言,反映出的便是其内心不服的真实想法。譬如法轮功痴迷者刘某,尽管表面上对挽救者毕恭毕敬,但笔者在与其交谈中发现,他腰杆挺直,双臂交叉,双目微闭,气定神闲,表面看听得很认真,但不经意间瞟人的眼神却充满了轻蔑与不屑,显然内心仍然对抗。后来刘某真正转化,当笔者再次问及当时情形,他承认,当时内心的确强烈对抗,只不过极力掩饰罢了。再譬如法轮功痴迷者李某,当笔者与其交谈中问及李洪志是人是神的问题,她并不正面回答,而是反问笔者:当年耶稣在人世间传法,他是人还是神呢?显然她表面上回避笔者的发问,实质上通过类比的方式表达李洪志是神的真实想法。又譬如法轮功痴迷者王某,笔者在与之交谈中发现她虽然态度谦恭有加,但笔者每提及某案件,尽管她矢口否认与己有关,然表情却呈现痛苦状,经反复做工作,她果然交待与人共谋作案情况,该案件于是得以告破。又譬如孔某,笔者在挽救中发现尽管他表面上转化,但却与其他转化者保持相当距离,与挽救者也虚与委蛇,显然存在问题,后来他果然反复,再次转化后承认当时的确是假转化。许多法轮功痴迷者转化前后的神情态度、言谈举止大相径庭,以此也可看出转化的真假及其程度,这便是其肢体语言所表达出的内在真实心理。

  笔者在挽救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挽救对象的肢体语言很重要,挽救者在挽救过程中要十分关注挽救对象的肢体语言,要从其表情、神态、姿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中,发现许多蛛丝马迹,为转化或再转化,甚至为破案奠定基础。同时,挽救者也可以通过挽救对象的肢体语言来判断其是否转化及其痴迷或者转化的程度如何。

  三、运用好肢体语言能够放大挽救者的挽救效应

  在挽救过程中,由于挽救者与挽救对象的不同身份,不可避免的存在某种程度的情绪对立,如何消除这种情绪对立,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搭建交流互信的平台,取得思想上的共识,十分紧要。笔者在挽救实践中深切感受到挽救者的肢体语言在消除挽救对象对立情绪,赢得挽救对象的情感与思想认同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肢体语言运用的首因效应。一般来说,与陌生人打交道,第一印象对认识的影响作用较大,这便是心理学所称的首因效应。挽救者在挽救对象眼中存在某种不良的固定看法,心理学对于这种固定看法称之为刻板效应,譬如法轮功痴迷者视挽救者为附体之魔。既陌生,又被视为魔,因此挽救者与挽救对象的初次接触须慎重对待,要尽量产生较好的第一印象,为下步挽救工作奠定基础。挽救过程本质上是交流过程,除了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外,肢体语言也很重要,而肢体语言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肢体动作、语音变化、空间距离等方式表达。要按照人际交往的一致律、对等律的要求,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与挽救对象的某种相似性,建立经验共同区,赢得某种认同,拉近相互的心理距离,为思想交锋作好铺垫。譬如笔者与殷某交谈中,以年龄、性别、学历、爱好等方面的相近入手,通过适当的肢体语言,表现出热情与真诚,短时间内便建立起了仅靠话语交流无法替代的互信关系,为进一步思想交流创造了条件。

  二是肢体语言运用的漏斗效应。传播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想传达的信息是100%,表达出来的只有80%,听众接受的只有60%,记住的只有40%,照此去做的只有20%,这既漏斗效应。如何才能提高挽救者所传达信息被挽救对象接受的幅度,肢体语言的运用很重要。环境布置、坐位安排、适当距离、手势选择、姿势调整、语速快慢、音调高低、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的运用要精心考量,有机搭配。挽救过程是教的过程,肢体语言起到的是不言之教的作用,运用的好,事半功倍。譬如笔者与法轮功痴迷者丁某交谈中,考虑到他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整日里沉默寡言,于是更多采用肢体语言而有声语言交流。笔者安排他靠窗坐,从窗中能望见麦田,并且每天从麦田拾来麦穗,漫不经心扔在他面前,他望着麦田里的麦子逐渐熟透并收割,手里揉搓着笔者拾来的麦穗,心事越来越重,终于忍耐不住,主动要找笔者交流,最终实现转化。

  三是肢体语言运用的趋同效应。研究表明,人们在交谈进展十分融洽时,双方的肢体语言也会变得一致起来,这就是心理学所称的趋同效应。人际交往中肢体语言的趋同有两层含义:一是放松,二是模仿。就放松言之,表明交谈者之间产生出了互信;就模仿言之,表明交谈者遇到了喜欢或者崇拜的对象。因此,挽救者与挽救对象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对方的肢体语言,如果出现趋同,表明交谈顺利,需要保持平滑;如果没有出现趋同,则表明交谈遇到障碍,需要考虑调整。同时要注意挽救对象出于掩饰,也会在撒谎的同时假装做出某种肢体语言的趋同,然而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诸多蛛丝马迹,在有经验的挽救者眼中,这只是欲盖弥彰的举动。譬如笔者与法轮功痴迷者季某交谈中发现,尽管季某表面认同笔者的许多看法,但眼神却不经意间流露出不屑,与笔者有意无意保持较大空间距离,告别握手时表情僵硬,动作也缺乏热情与真诚,于是笔者判定其并未真正转化。果然季某后来出现反复,经再转化后,季某向笔者承认此前是假转化,认识并未真正到位。

  总之,挽救过程本质上是交流过程,除书面语言与有声语言的交流之外,肢体语言在挽救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挽救者仔细观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发现挽救对象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判断挽救对象是否转化及转化程度,同时也能够通过有效运用肢体语言放大挽救效应。挽救过程中言教与身教同样重要,而肢体语言中既有言教的成份,也有身教的成份,尤其是身教成份在不言之教中起的作用重大。所以重视肢体语言在挽救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成为挽救者的共识。

 

【责任编辑:晓涵】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