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春风化雨
对法轮功人员心理矫治的个案分析

作者:智 群 · 2008-06-24 来源:凯风网

前 言


  帮教转化法轮功痴迷者是一项艰辛复杂的工作。几年来,笔者接触了近百名法轮功习练者,并尝试使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对部分痴迷人员进行了心理疏导和矫治,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其中最大的体会是,法轮功习练者之所以痴迷法轮功,关键是着了李洪志的“心魔”。法轮功习练者由于自身心理的弱点被李洪志掌握,在他的诱惑和引诱下,“自心生魔”,导致性格缺陷加剧,思维方式僵化,行为活动异常,逐步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如果将转化法轮功痴迷者的工作比作一场战斗,那么孙子兵法的“攻心为上”则是最高境界的战术。只有把握住了法轮功痴迷者的心理特征,挖掘出其失偏的心理动机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手段和方法,矫正痴迷者被扭曲的思维和行为,才能恢复和维护他们的心理平衡,促进其心理健康,最终达到脱离邪教、回归社会的目标。以下就是笔者帮教工作中开展心理矫治的一个典型个案。

  一、矫治对象情况

  1、自然情况:唐某某,男,江苏江阴人,1954年2月出生,大学文化,工程师,丧妻再婚。

  2、主要练功经过:1997年其妻患肠道恶性肿瘤赴北京某医院化疗期间首次接触法轮功,在辅导站人员指导下夫妻二人开始练功。习练后唐某感觉紧张、忧虑、失眠、胃脘部胀满等不适均有改善,妻子也自觉疼痛减轻,一年半后安详离去(当时医生认为存活期至多6个月)。1999年7月法轮功被取缔,唐某坚持认为国家错了,在单位和同事们的反复劝导下勉强同意放弃习练。2001年8月受功友的唆使、鼓动再度参与“弘法”活动,经思想政治工作、政策法规教育,其态度立场有转变,表示认清形势,遵纪守法。2002年6月渐呈全身困重,疲软无力,兴致减退,食欲不振,失眠早醒,时伴心绪不宁,手脚发凉发麻现象,再次持续暗中练功。2005年至2006年又暗地串联功友,传阅经文,互发短信,发现后进行说服教育,仍然较难动摇其信念,结合唐某的练功情况和心理特点,决定尝试采用心理矫治方法开展帮教。

  3、家庭父母情况:父亲有5年的私塾学习经历,文革前任村办会计,1968年又任公社党委副职,在乡里威望颇高,1973年于“批林批孔”运动中遭冲击。其父个性倔强,对子女要求严格,大男子主义作风严重,唐某自幼惧怕父亲,遇到困境总告知母亲,她常用“修行修德”的佛教思想来安慰儿子。母亲是名未受基本教育的善良农妇,封建迷信观念较重,80年代后期频繁参与佛事活动。

  4、个人情况:(1)个性特点倾向内向胆怯,做事认真细心,勤于思考,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优良。工作业务能力较强,为人低调,不善人际交往,因此在职称晋升、人事提拔等方面屡次受挫。(2)27岁由人介绍结婚,婚后夫妇感情较好,1998年妻子病故。2002年初再婚,双方因经济问题常有矛盾、冲突。(3)与前妻生育一子,对他较宠爱。2005年发现儿子有上网成瘾迹象,不愿上学,大学一年级后休学在家。

  5、既往身体情况:20岁高考时因学习压力过大曾患“失眠症”及“胃肠痉挛腹泻症”,当年经某一位懂气功的老中医师诊疗获缓解。上述病情波动迁延,每遇应急事件易复发。

  二、心理访谈摘要

  初期接触中态度较逆反敌对,情绪偏激动。当我们表明身份告诉其来意是想多听听他的想法,不指责、不批评时,情绪渐趋平缓。主要的访谈对答内容摘录如下:

  问:如果您同意的话,能否谈谈您对气功及神秘信仰是怎么看的?

  答:说了也许你们不信,我还是比较相信的,我10岁曾亲眼目睹一位脚踝关节挫伤的人被气功师点穴当场就能跑路,高考时生了一场病,当年经某位懂气功的老中医师诊疗我才能参加考试,老婆患肠道恶性肿瘤练功也不怎么疼了,多活了一段时间,我母亲信佛身体一直蛮好,有些东西科学难说清楚。

  问:您曾有过停止的想法和举动,是哪些理由让您又再度习练?

  答:主要是身体上出现失眠,无力,浑身难受,严重时甚至不想活,我的病吃药打针是没效果的,练了以后就会好些。有人称是心理作用,心理就心理作用吧,反正自己身体上有好处。

  问:您对此病是怎样想的?

  答:当成病心理就发愁,不把它视作病也就轻松了

  问:最近一周您的心情和睡眠怎样?

  答:兴致不怎么好,夜眠中睡睡醒醒。现在出了这事也不练了。

  问:如果您为了祛病健身而单纯的习练功法这完全可以理解,可问题是究竟什么促动您冒着可能受法律处理的风险暗地串联功友,传阅经文,互发短信?

  答:想通了不过就如此而已。

  问:能否谈具体些?

  答:大家都是明白人,这个问题不想多说。

  问:能不能这样说练功一方面为了健康,另一方面又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精神信仰?

  答:沉默数秒种后点头示意。

  问:我们假设一下,假如您从没接触法轮功,您的生活会怎样?

  答:和普通人一样,或许身体不如他们。

  问:我们再假设一下,假如您坚持习练法轮功,您的生活又会怎样?

  答:是另外一种生活的境界吧。

  问:请您真实地告诉我们,希望儿子也习练法轮功吗?

  答:我不知道,没想过,不过......还是希望上大学。

  问:您认为目前儿子的问题出在哪里?

  答:他的意志力薄弱,娇生惯养,母亲得病后对他关心少了,去世后母爱就更没了,我呢......怎么说,反正关心也不够,孩子也痛苦、孤单所以上网来排遣苦恼,久了就成瘾,不思学习。

  问:您刚才的分析蛮客观,有水平,很符合心理学原理。

  答:我在大学时也学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后来觉枯燥,理论东西太多,就没兴趣了,想不到今天还得到你们专家的肯定。

  问:不过,上述理论是普通心理学说法,还可以用你们的理论解释,是不是?有句哲学语言:什么样的理论指导什么样的实践,同不同意?

  答:笑而不答。

  问:今天您对我们之间的交流怎样评价?

  答:没有指责、说教,谢谢你们!

  问:最后我们想通过心理测试了解您的个性、情绪,如果同意的话?

  答:我想可以。

  三、心理测验情况

  1、艾森克人格调查报告提示其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

  2、90项心理卫生自评量表发现抑郁2.69分,焦虑2.12分,恐惧2.03分,压抑敌对2.41分,睡眠饮食2.16分。(超过2分可考虑有阳性意义)

  四、病况分析

  练功动机初期可明确为祛病健身。其病若按DSM—IV(美国心理障碍诊断统计手册)和ICD—10(疾病及有关健康的国际分类)均可诊断心境障碍(轻性抑郁发作)。心理访谈时承认有兴致低,睡眠差,心理测验中也得到证实。目前认为该疾病发生与人格素质,社会心理刺激事件、生物代谢、遗传基因互相关联。上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克创立的认知心理学,该理论方法在治疗轻、中度抑郁发作方面效果肯定。心境障碍(轻性抑郁发作)于祖国医学中隶属“郁症”范畴,认为肝气郁结是主要病机,提出全在于病家是否有“调畅情志,移情易性”的心理调整功能,方法上包括养生保健、气功修炼等。因受民俗文化、医疗制度、卫生普及程度等影响,民间历来对该病的看法夹杂着许多封建迷信的认知元素。80年代中期掀起的生命神秘现象探寻、气功治疗和90年代以后的法轮功热潮把心理障碍、神经官能症、心身疾病的防治引向更为玄奥,极力追求神秘“超常”体验的感受之中。

  五、心理分析

  唐某的个性气质类型既有生物学因素,同时更和其家庭成长环境有关。父亲的专制、霸道使他产生两价性依赖心理(崇拜权威的同时又惧怕权威),个体欲释放的潜能、自我价值、尊严之需要因此受到抑制,这样就形成了他成年社会化过程中采取逃避、压抑等心理防御机制来面对困境和人际竞争,因此形成为人低调,谨慎细心,不善人际交往的处事风格,故而职称晋升、人事提拔屡次受挫也有他个性层面的重要原因。母亲的温馨呵护和佛教思想缓解了来自于父亲的痛苦压力,满足了其爱的需要及安全需要。成年后退化式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唐某身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象征母亲形象”的佛教思想、神秘信仰成为以后化解挫折压力的主要手段。唐某心境障碍发作始于高考,1997年发作诱因是前妻患病,2002年促发因素是和再婚妻子发生经济矛盾。这几次发作均有应急事件,并均通过神秘信仰获得缓解。发作时的抑郁恐惧、生不如死之痛苦体验使他确信只有“师傅”才可保障自身的健康及安全。当满足健康及安全需求后,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个体是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注的。唐某谨小慎微的为人特点还不足以被功友唆使鼓动几下就去参与“弘法”活动,他压抑的个性,不善处理的人际关系引发的自卑,迫切渴望有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来体现存在价值,这样的自我表现与其说是他的个性在张扬释放,还不如说是自卑的代偿。心理访谈中唐某承认坚持习练会是另外一种生活的境界。应该看到他的生活不尽人意,儿子的问题使其丧失掉最后一丝希望,脆弱的心灵再也无法去面对接受痛苦的事实,但又不允许自我毁灭,而活下去唯一选择就是冒着可能受处理的风险举动拯救儿子,改变人生,追求理想愿望的自我实现,哪怕是虚幻的。

  六、心理综合评估

  这是一个精神心理依赖法轮功习练的典型案例。其特点是:

  1、习练时间超过3年,虽有一定的欲摆脱意愿,但从未有超过6个月以上的主动终止期。

  2、练功者几乎不相信现代科学的解释和医疗效果,追求教义信仰和祛病健身的两种愿望同时存在、同样突出,两者长期处于一种互为依存的交织状态。

  3、有明确的心境障碍疾患存在(包括神经官能症、心身疾病)。一旦终止修炼会出现心理及生理上的戒断症状群,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失眠等心理症状;或出现疼痛、四周不适、无力等生理症状;或原有疾病的复发及加重。需要强迫性借助所信的教义理论及功法作为治疗手段来解决痛苦。

  七、处理策略

  1、建立互信,平等相待。

  2、提供心境障碍的相关信息,尽力争取对方接受。

  3、解释和分析练功获益的机制。

  4、采用认知心理技术共同探讨心理疾患的防治措施,同时给予放松训练指导。

  5、家庭治疗中重点培养亲情,提供沟通技术。建议单位安排其能适度发挥业务水平的岗位。

  结 语

  通过半年共计7次心理学方面的沟通交流工作,基本上摆脱了对练功的依赖,随访至今情绪轻松,睡眠质量满意,工作效率较高,儿子已就业。90项心理卫生自评量表复评未有大于2分的项目。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