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热文
迷信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学机制

作者:钟 心 · 2006-12-19 来源:凯风网
  在电视、电台和有的报纸上,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有的孩子对某一明星的喜爱达到痴迷的程度,为了见他们而在宾馆前等上几天几夜,有的孩子因为喜爱的明星在自己手上签了名而几个星期不洗手等等;在街头和商场,人们看到有人会因算命先生的几句话而大把掏钱,看到指纹与命运、血型与命运等等的书籍大行其道;现在,人们又看到有人因为某大气功大师的要求而忌病讳医,结果导致死亡,有人因迷信某种功法而自杀身亡。

  上述种种这些现象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如果有的话,这种联系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联系的本质就存在于这些人本身,他们都是把自己生活和快乐的权力交给别人的人。他们希望某个人会给他们带来欢乐,他们认为某种不可改变的命运在决定着他们的一切,他们忘了正是用自己或父母劳动挣来的钱买票养红了明星,他们也忘了正是通过自己或父母劳动挣来的钱才使自己有机会接近算命先生或气功师。

  心理学的研究把人分成外控型和内控型两种类型。外控型的人经常会这样说:“命运不是自己说了算的,我对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无能为力。我的快乐和痛苦也不是我能决定的,这取决于别人或命运。”外控型的人认为决定性的力量不在自身,而在外部,所以他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和自己行动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别人的看法。内控型的人常常这样描述自己:“我身上发生的事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自己所做的决定和我付出的努力。我相信我总是能够找到办法解决我的问题。我相信,我所做的与所得到的两者之间,我付出的努力与所得到的回报两者之间有关系。同时,当我不能影响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我仍然可以决定让周围的环境以何种方式来影响我。”

  可以说,上面描写的那些怪事都是发生在外控型的人身上,他们把自己的快乐或命运交给明星、算命先生或气功师,可以说他们对这些人产生了迷信。

  那么这种外控型的心态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可以从人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原因。

  我们知道,人在刚刚降生时是非常软弱无力的,他们的快乐或者命运的确掌握在别人,常常是家长的手中。他们的满足依赖于家长的细心呵护,在2岁前的儿童眼中,父母就是威力无边“神”。在两岁以后,孩子的能力发展了,会相对流利地表达自己了,手更有劲了,跑得更熟练了,也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区别了,这时的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宝宝干”,这是最珍贵的一句话,因为孩子知道了快乐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而得到,但是这句话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等你长大了再让你干,现在你干不了”、“你别摔着了”、“别把东西弄坏了,你到那儿玩去吧”等等,家长这些充满爱意和关心的话却让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无能,也让孩子知道了即使自己不用动,家长就会给自己带来满足。

  同时,孩子们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他们会从父母的言谈举止中进行观察、总结和学习。在现代社会中,父母都有自己的职业和工作,面临着很多生理、心理和社会压力,回到家后往往身心都很疲劳,需要休息或发泄怨气。在家中,父母常常消极地往沙发里一躺看电视,或者抱怨这个,责备那个,从而转移自己的压力。孩子从家长的行动中似乎感到家长是这个紧张社会的无能为力的牺牲品,父母的这种行为又强化了孩子的外控型观点,使他们更进一步地相信人们的幸福或不幸是由外在的因素造成的。

  另外,媒体上的一些宣传也难逃其咎。“你疲劳吗?你难受吗?那么请试试××牌香烟(或咖啡、啤酒)!”这一类的广告轰炸让孩子觉得快乐似乎是由某种商品带来的,这种心态的恶果之一就是现代社会毒品的泛滥。的确,服用了毒品,什么都不用干,服毒者就会体验到某种快感。同时,一些媒体上关于歌迷、球迷等一些疯狂行动的夸大或过度的宣传让孩子不仅认为那些行动似乎是正常的,更有可能认为这些疯狂的举动还可能是英雄的行为。

  当然,如果这些这些宣传的对象只是成人,那么它们可能无可厚非的,因为成人的价值观是稳定的,他们看过宣传之后仍然知道要为自己的决定和行动负责。但是对儿童来说,由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认识都还处在不稳定的形成发展时期,这些宣传似乎成了他们行动的某种标准。

  所有的这些不利因素都在加强着孩子们这样的观点:人是无能为力的,一个人的幸福与不幸不由自己决定,人可以不为自己负责,外在的某个东西或什么人在决定着人的一切。

  上述这种外控型的心态一旦成为了一个人的稳定心态,那么这种人的人生轨迹常常表现为以下三种:第一是把自己完全交给命运,不采取任何主动的行为,过一种消极的通常也是很悲惨的生活;第二是把自己完全投身于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怀抱,自己不加任何选择的听命于这个人或组织;第三是表现为一种反社会的叛逆、反抗心态,由于自己一无所有、无能为力,所以对一切都不负责任地加以破坏。第一种人整日听天由命,无所事事,他们放弃了行动权,同时也放弃了决定权;第三种人叛逆、反抗,西方社会中常常出现的杀人狂就常是这种类型,他们持一种虚无的态度,不负责任地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第二种人就是那些迷信的人,他们自己保留了行动的能力,但是放弃了自己的决定权,完全听命于某个人、组织或者某种神奇的东西。这三种不同的人生轨迹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即对自己的人生缺乏把握,并且这种外控型心态常常在他们人生的早期就埋下了伏笔。

  就象人类的童年--原始社会,由于人类本身的软弱和对大自然的畏惧而产生的神话、图腾和禁忌一样,人生的童年也是软弱无力、易受影响的,因此儿童常常容易形成外控的心态,其最终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迷信。所以儿童既需要父母精心的呵护,又需要独立发展、体验自己能力的空间。同时儿童还需要一个相对净化的成长环境,从而使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不至于受到过多的污染。(待续)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