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评论
反邪教影视作品日渐增多

作者:龙山剑 · 2016-03-25 来源:凯风网

  自原始宗教时代开始,宗教界内部、统治者、社会领域就开始了对“邪教”的界定与较量。世界各大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都是“较量”的结果,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离不开正义力量的胜利。其具体的较量,一是对邪教教义的批判,二是打击邪教势力,三是对信众的说服,四是对民众迷信邪教的预防。

  正义力量在争取信众和预防邪教时,往往要考虑传播的物质手段、文化素养、思维习惯、思想情感等。比如佛教传入中国时,先从讲故事、唱佛乐开始,就是结合了当时中国底层百姓普遍的”知识匮乏。而“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之所以在中国能够流行,而玄奘创立的唯识宗很快没落,又跟中国人直觉感性的思维习惯有关。

  中国历代政府都有自己的反邪教策略,自古而然。19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打击邪教,有时甚至犯了“扩大化”的错误。1980年代之后,宗教内部、学术界、政府和社会的反邪教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换代,逐步适应民众所拥有的接受传播的“物质手段”。比如1980-90年代主要靠平面媒体,2000年代,主要靠网站文章加平面媒体。而进入2010年代之后,反邪教手段,逐渐与“读图时代”结合起来。

  在这一段时间首先是出现了大部头的反邪教小说,这是平面媒体的继续发展与深化。如201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反邪教小说《罂粟》,2016年初曙光先生所著的反邪教中篇小说《黄金水母》在凯风网上开始连载,两部小说都用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人物,塑造了一个个误入邪教的虔诚信徒,入教的不同前因,“入信”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家破人亡、破坏人伦、残害生命、违法乱纪等的“信教”后果。但出现的小说作品跟新媒体作品比较起来已经显得单薄,但却可作为未来影视拍摄的题材。

  这段时间在反邪教领域更为显著的是新媒体与电子传播手段的出现。2002年内蒙古电影制片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反邪教故事《花街》、2015年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揭露法轮功故事片《走出死亡陷阱》、2016年1月18日我国首部反邪教涉案题材电视栏目剧《忏悔之门》登陆央视12套《社会与法频道·普法栏目剧》,2016年初反邪教电影《寻龙诀》公演。这种新的趋势表现了反邪教已经与影视艺术的发展结合起来,体现了反邪教手段的时代化。包括凯风网的访谈(视频),如《目击全能教信徒殉道记》《一个人与全能神的战争》《司马南:王林为什么有人信》等;如动漫《“迷涂”遇邪知返记》《贪食的鱼》《邪教是个什么东西》《反邪教知识小课堂》等;如沙画《铭记招远血案》《警惕身边的邪教》等。

  特别是小成本制作、有公益广告性质反邪教“微电影”的出现,如凯风网发布的《除邪记》《无邪》《思无邪》《深渊》《拯救》《尽本分害怕》(浙江温州)等,大大地推动了反邪教运动。反邪教微电影的出现就“接受学”的角度看,适应了民众接受传播的“物质手段”,有力地起到了防止邪教传播的作用。反邪教微电影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反邪教与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化相结合。特别是手机的智能化,使人们随处随地接受反邪教教育成为可能;二是反邪教与居民社区化相结合。这种小成本制作的微电影,适合城乡村社与社区对中老年人进行宣传;三是反邪教与文化快餐化相结合。微电影的出现,使反邪教运动加入了“快餐文化”,扩大了其影响力;四是反邪教与无处不在的视觉冲击相结合。微电影一般都以讲故事为主,面对血淋淋的画面,人们不再是用脑子反邪教,而是用心灵去发邪教。

  众多新媒体艺术样式反邪教艺术品的出现,体现了反邪教手段的现代化和参与的全民化,影视作品逐渐成为新媒体时代“反邪教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炸弹,大大推动了反邪教运动的进程和有效地防止了邪教的传播。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风清